外資準入“一日兩重磅”釋放什麼信號
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于9月8日發佈《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由31條減至29條,製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實現“清零”,這就意味著,以後外資進入我國製造業投資,將沒有任何與內資不同的限制。此外,商務部近日還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藥監局印發通知,明確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有媒體把這兩項大力度的擴大開放舉措譽為“一日兩重磅”。
外資準入的進一步放寬,彰顯了中國堅定不移推動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決心和推動全球開放合作的擔當。坦率地説,現在全球投資環境並不理想。最新發佈的《世界投資報告(中文版)》顯示,2023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下降2%;如果將外資轉機地排除在外,全球外國投資連續第二年大幅下降超過10%。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是做大蛋糕的舉措,但一些本該起帶頭作用的大國明顯做得不到位,那裏的新聞頭條經常是限制這個、限制那個。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堅定站在開放這一邊,主動把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無論是給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實際支援,還是信心上的鼓舞作用,都是巨大的。
招商引資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標誌。如果説改革開放初期,外資進入中國更多看重的是土地、勞動力、能源等的低成本優勢,那麼現在外資持續看好中國,更多是看中中國經過幾十年成長形成的超大規模市場、高素質的勞動力、完整的産業鏈,以及中國高水準制度型開放所打造的優質營商環境。這樣的優勢靠的是久久為功,更加可持續、靠得住。
自2013年我國發佈實施第一份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十多年來,清單歷經數次修訂瘦身。這不是簡單的大筆一揮,清單上的每一項“減法”,都意味著一個更加開放的領域。這個領域可能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同時從中也將誕生可觀的機會。中國不斷在外資準入限制上作“減法”,在營商環境上作“加法”,外資就可以與開放的中國共用紅利,而真正經得起考驗的中國企業也將從競爭中走出。對開放的信心在中國上下已經形成牢固的共識。無論外部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大邏輯始終沒有出現絲毫動搖。
從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到深化服務業擴大開放以及推進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對外開放的步子走得很有膽識,同時又保持了穩健。不僅如此,中國駕馭和統籌這兩者的能力更加提高了,而這反過來又更加有利於進一步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形成“以開放促進開放”的良性迴圈。目前,外商在華投資已覆蓋20個行業門類、115個行業大類,2017年至2023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5%,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利用外資佔比達到37.4%,既有量的迅速增長,又有質的有效提升。
現在國內外輿論對製造業外資準入以及外商獨資醫院設立這兩項新規關注較多。中國在這兩個領域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開放水準,贏得主動,既是中國對外開放向更高層次邁進的標誌,也是向世界傳遞出中國深度參與全球製造業與服務業分工的決心。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別人的發展並不意味著你的損失,共同做大蛋糕才是硬道理。開放的不被看好,封閉的“前景樂觀”,這樣顛倒的邏輯只存在於有些西方輿論的幻想當中,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