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一條運河穿城過(大運河文化與洛陽)
洛水穿過隋唐洛陽城的示意圖(資料圖片)
通濟渠發(fā)掘現(xiàn)場(資料圖片)
隋煬帝遷都洛陽洛陽城見慣繁華
洛陽是因洛河而得名的城市。這裡地處“天下之中”,是最早的“中國”,也是東方古代文明的中心和發(fā)祥地。
在洛陽1500年的建都史上,隋王朝只佔了14年,短暫得如曇花一現(xiàn),但在先後建都洛陽的十三個朝代中,它的分量很重。不久的將來,隋唐洛陽城遺址將被打造成國家歷史文化公園;今天穿城而過的洛河水,仍流淌在隋唐大運河起始段的河道上。
算起來,隋煬帝遷都洛陽,已是1400多年前的事了。
那是隋大業(yè)元年(西元605年),隋煬帝楊廣登基不久,坐在龍椅上雄視天下,發(fā)現(xiàn)全國的經(jīng)濟重心已移向東南,只有在地處“天下之中”的洛陽建都,才能更好地掌控全國局勢。
很快,他頒布了營建東都洛陽的詔書,由將作大匠宇文愷等人負責實施。
宇文愷出身鮮卑貴族,喜歡讀書,很有想法。因原來的洛陽城(今漢魏洛陽故城)幾經(jīng)戰(zhàn)亂,十分破敗,隋煬帝就命他在原洛陽城西18里處另選新址,營建東都。
據(jù)《隋書·煬帝紀》記載,從當年三月到次年正月,僅用10個月的時間,東都洛陽城就建成了。它規(guī)模宏大,佈局有序,從內(nèi)到外依次為宮城、皇城、外郭城、西苑等,宮室臺殿“窮極壯麗”,100多個裏坊在洛河兩岸分佈。當然,隋朝也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平均每月役使的男子就多達200萬名。
隋煬帝遷都洛陽,宣佈大赦天下,免除百姓一年賦稅,並“徙洛州郭內(nèi)居民及天下富商大賈數(shù)萬戶于東京”,使洛陽成了一座富庶繁華的大都市。後來,唐朝和武周繼續(xù)以此為都,遂稱隋唐洛陽城。
今天,人們來到世界文化遺産定鼎門遺址,依稀可見隋唐洛陽城的風貌。定鼎門始建於隋,是隋唐洛陽城外郭城的正南門,一直沿用到北宋。在長達530年的時間裏,它早已見慣繁華,寵辱不驚。
“谷洛相匯”通濟渠大運河溝通南北
大業(yè)元年(西元605年)三月,在宇文愷奉命營建東都的同時,尚書右丞皇甫議也主持了一項偉大的工程,就是以洛陽為中心開鑿大運河。“洛水貫都”是一項創(chuàng)舉,也是這兩大工程的重要結(jié)合點。
所謂“洛水貫都”,就是引洛河水橫穿洛陽城。
山南水北為陽,洛河的河道本在洛陽城南。宇文愷秉持“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引洛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就是讓洛河北移,穿城而過,象徵銀河。河上架橋,方便通行,最著名的就是天津橋。
隋時的天津橋本為浮橋,唐時改為石橋,其遺址在今洛陽橋西400米處的洛河中。據(jù)長期從事考古工作的方孝廉先生考證,橫穿洛陽城的這段洛河,就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一部分。
隋唐大運河又稱南北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達余杭(今杭州),北抵涿郡(今北京),長約5000里。其中,通濟渠洛陽段開鑿最早,是隋唐大運河的起始段。
據(jù)《隋書·煬帝上》記載,營建東都的工程剛剛開始,隋煬帝就下詔“發(fā)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通濟渠全長約1000里,分東西兩段。西段從洛陽西苑引谷水入洛水,穿過洛陽城後向東經(jīng)偃師到鞏義,在洛口匯入黃河。東段自板渚(在滎陽汜水)開始,以黃河溝通汴水,再向東南連接淮河。因為充分利用了舊有河道和自然河道,這項工程三月動工,到八月就竣工了。
隨後,隋煬帝又修了邗溝、永濟渠和江南河,連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大業(yè)六年(西元610年),溝通中國南北的隋唐大運河正式形成。
隋煬帝心滿意足,迫不及待地巡遊天下,卻不知百姓已不堪重負。當時為修大運河,15歲以上的男子都被強制服役,先後徵發(fā)的民伕有數(shù)百萬人。因勞動強度太大,修河民伕死者無數(shù)。
“舳艫(zhúlú)千里泛歸舟,言旋舊鎮(zhèn)下?lián)P州。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這是隋煬帝為《泛龍舟》曲作的詞。他在運河修通後,即從洛陽顯仁宮出發(fā),乘龍舟“下?lián)P州觀瓊花”。老百姓沒有這份閒情逸致,依然生活在徭役的重壓下,於是,轟轟烈烈的隋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了。
毀譽難定隋煬帝功在韆鞦大運河
大業(yè)十四年(西元618年),隋煬帝第三次遊幸江都(即揚州),被部下宇文化及所弒,時年50歲。
隋朝滅亡了。隋煬帝也被貼上“暴君”的標簽,留下千古罵名。
歷史上的隋煬帝,真有那麼不堪嗎?比如開鑿大運河,如果説他只是為了“下?lián)P州觀瓊花”,估計今天沒人會相信。何況他還興修長城、打通絲路、完善科舉制、刻圖書典籍……幹了許多大事。這樣的文治武功,明明可以成就“千古一帝”。
唐人修隋史,不肯多説隋煬帝的好話。明代時,齊東野人參考唐宋筆記小説《大業(yè)雜記》《隋遺錄》等,寫了一部小説《隋煬帝艷史》,專門描寫隋煬帝的奢靡生活。清初文學家褚人獲根據(jù)《隋煬帝艷史》《隋史遺文》等,編撰了《隋唐演義》。這些小説流傳很廣,但從中很難看到隋煬帝真實的一面。
倒是晚唐詩人皮日休為隋煬帝説了句公道話。在《汴河懷古》一詩中,皮日休這樣寫道:“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p>
隋煬帝不惜民力開鑿大運河,結(jié)果導致農(nóng)民起義,隋朝滅亡。隋唐大運河的真正興盛,是在唐宋時期。如武則天當政期間,大運河上漕船往來,千里不絕,“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以至於洛陽城中“商旅貿(mào)易,車馬填塞”。
元朝以後,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轉(zhuǎn)移到北京,對隋唐大運河也“裁彎取直”,形成京杭大運河,不再經(jīng)過洛陽。不過,洛河水運一直較為發(fā)達,直到20世紀50年代,河面上還桅檣如林,舟楫如梭。
2014年,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在內(nèi)的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洛陽成為絲綢之路與大運河“雙申遺”成功的城市。在洛陽絲綢之路與大運河研究會會長徐金星看來,這是對大運河歷史功績的極大肯定,“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不僅是溝通南北的大動脈,也是連通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紐帶。它促進了各地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也為鞏固國家統(tǒng)一發(fā)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