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大運河文化帶特別報道鎮江篇一】舳艫轉粟三千里 燈火臨流十萬家
“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鎮江位於京杭大運河和長江的交匯處,這裡曾因“水漫金山寺”的傳説而遠近聞名,也曾在中國漕運歷史上畫下濃墨重彩之筆!7月27日、28日,尋訪大運河文化帶·汴梁晚報文化中國萬里行大型全媒體融合報道組在鎮江市城市水利管理處古運河閘站管理所、金山湖、京口閘、大京口閘遺址、宋元糧倉遺址、虎踞橋、丁卯橋、西津渡明清小碼頭遺址、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等處,尋訪大運河在這裡留下的痕跡,以及鎮江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智慧結晶。
因運而生四野遺存
鎮江古稱宜、朱方、丹徒、南徐州、京口、潤州等,唐代在此置鎮海軍,宋太祖開寶八年(西元975年),改鎮海軍為鎮江軍,鎮江由此得名。縱觀運河千年,運河的興衰演繹出了一部鮮活的鎮江史,古運河穿城而過更是造就了“因運而生”的城市格局典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重新打通了江南運河鎮江段的航運節點,賦予了大運河第二次生命。
7月28日,在鎮江城內,報道組一行看到明代橫跨古運河的虎踞橋安詳地端坐著。它是京杭大運河南段江南運河長江入口處現存的一座古橋。古橋滄桑的石板曾見證古運河南來北往的繁華。如今,河道兩側鬱鬱蔥蔥、林木高聳,沒了船隻往來的河道寂靜而祥和,任風吹雨打,不再波瀾萬千。記者了解到,為保護其活體遺存,鎮江市在它的旁邊,修建了一架供市民、車輛通行的現代橋。隔壁那條繁忙不已的現代橋和虎踞橋一動一靜,成為鮮明對比,現在橋上的繁忙,猶如古運河當初的盛景再現!
與虎踞橋安詳端坐不同,曾在古運河上獨當一面的大京口閘已消失在歲月的塵埃裏。在大京口閘遺址,報道組一行在閘口堤岸上看到,這裡鐵鋦入堤的施工技藝,和洪澤湖大堤林工封鋦入堤如出一轍。如今,這個古運河畔,現代商住樓高聳,但石頭堤岸、綠波盪漾的古河道,猶如世外桃源,顯得分外清新自然。被時光踏得光滑、磨得明亮的堤岸石板中間,一個個生了銹的鐵鋦訴説著歷史的滄桑、歲月的更疊。
“五好”標準保護傳承
告別大京口閘遺址,報道組一行來到位於鎮江市雙井路與會蓮庵街交叉口不遠處的宋元糧倉遺址。不算大的一塊空地上,綠草茵茵,鎮江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這裡曾發掘出宋元時期的糧倉,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考古專家對發掘現場進行了回填處理。雖然報道組一行在現場並未看到宋元糧倉,但正午時分,站在宋元糧倉遺址旁復原的韆鞦橋上,極目遠眺,仿佛可以望見古運河上漕運的船隻正在大京口閘靠岸登陸,雙井路上挑夫、推車夫正在向糧倉處搬著一袋袋裝著糧食的麻包。
樹上知了忽高忽低的歌唱叫醒了沉思中的記者,一個恍惚,回到現實,烈日下,這裡沒有挑夫、推車夫,甚至沒有往來市民的蹤影,只有興奮不已的尋訪大運河文化帶特別報道組。報道組一行在這裡觸摸每一寸土地,尋找文字記載、拍照角度,力求更翔實地記錄這裡曾因大運河而發生過的一切,記錄大運河文化帶在這裡的建設成果。
鎮江城的漕運,離不開大運河和長江,江河交匯,也是鎮江大運河最明顯的特徵。報道組一行從如今的京口閘向前走近百米,京杭大運河——江河交匯處(小京口)遺址的石碑提醒著人們這裡便是長江和運河黃金十字水道交匯之處。長江與運河在鎮江交匯處原有五個地方,分別是大京口、小京口、甘露口、丹徒口、諫壁口。在民國期間,城內河道被填,大京口、甘露口也因填河造路而填沒,如今僅存其他三口。小京口位於城區平政橋兩側,北通長江,南接京口閘,最遲開鑿于宋仁宗天聖年間(西元1023年—1032年)現已不能通航,但它正在為鎮江水域生態貢獻一己之力,附近的金山湖成為市民親水嬉戲的好去處。
歲月流轉,在古運河閘站管理所,報道組一行了解到,西起平政橋、東至江南運河諫壁三岔河口、全長16.69公里的古運河不僅是鎮江市主城區最重要的排洪排澇河道,而且是唯一一條貫穿主城區的城市運河風光帶。
新時代,鎮江市在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中,站位高遠、立意為民!鎮江,保持著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鎮江,正在按照整體規劃好、環境保護好、文化傳承好、效益利用好、責任落實好的“五好”標準,把各項工作抓緊抓實抓好,努力開創鎮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嶄新篇章。
活化利用萬家燈火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對於鎮江來説,既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也是責無旁貸的歷史重任!7月27日晚,報道組一行走進西津渡明清小碼頭遺址,開啟西津古渡及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的魅力尋訪。
古時候,西津渡東面有象山為屏障,擋住洶湧的海潮,北面與古邗溝相對應,臨江斷磯絕壁,是岸線穩定的天然港灣。六朝時期,這裡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三國時期,這裡曾駐有孫權的東吳水師,唐代以後這裡更是專門派有兵丁守衛巡邏。宋熙寧元年 (西元1068年)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至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當年的西津古渡現在離長江江岸已有 300多米距離。文物考古專家發掘出的西津渡明清小碼頭遺址在西津渡景區的入口處,厚重的玻璃下,碼頭遺址分層而現。周圍熙熙攘攘的人群,踏上玻璃罩,仔細端詳碼頭遺址,仿佛在尋找西津古渡的流金歲月。
抬頭向前,西津渡文創園就在眼前。夜幕下,報道組沿著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裏的古街一路往前走,街道兩邊鱗次櫛比的兩層小樓把我們帶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的建築多為明清時期遺跡。磚木結構、飛檐雕花的窗欄一律油漆成朱紅色,給人以“飛閣流丹”的感覺。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車轍足以道出當年這個千年古渡口、古街的繁華。
順著石階往上走,來到景區的制高點,回望來時的古街,再向遠處望去,這一刻是值得定格的一刻:錯落有致的建築,暖黃色的亮化燈、大紅燈籠繪成了萬家燈火夜通明的亮麗畫面,不畏酷暑慕名前來的遊客穿遊在畫中,這一刻,讓人愜意的夏風從江面吹來,暑熱吹去了,涼爽來襲,美極了!
明月高懸,燈火璀璨。是的!鎮江市正按照把大運河江蘇段打造成“高品位的璀璨文化帶、高顏值的綠色生態帶、高水準的全域旅遊帶”的要求,努力將鎮江建設成“江河交匯津渡文化示範區、古今水利科技文化體驗區、與運河共生城鎮聚落集中展示區”;鎮江市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引領,統籌推進生態、文化、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把握好當下與長遠、局部與整體、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打造更高品位的歷史文化名城,積極融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