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來看今天的“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系列報道,昨天(2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長征路 萬里行”報道組從湖北十堰鄖西到達了荊州。荊州位於鄂西南地區,毗鄰湖南嶽陽,1928年,賀龍、周逸群等人在這裡領導遊擊戰爭,並開創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8月2日,再走長征路第53天 湖北荊州
位於湖南、湖北兩省邊界地區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水網湖汊密集,這裡孕育了走上長征的紅二軍團,也鍛鍊了一支擅長水上作戰的急行軍。當年紅軍在這裡廣泛動員群眾,當地百姓和紅軍並肩作戰,至今還流傳著一段段感人的魚水情。
説到洪湖,不少觀眾會聯想到《洪湖赤衛隊》這部經典影視作品,舞臺上的原型就是取自當年中國共産黨在這裡組織的群眾武裝力量。在洪湖市湘鄂西蘇區革命歷史館,還收藏著赤衛隊員們所使用的裝備。
洪湖市市委書記 張遠梅:這是當時赤衛隊隊員的袖標。可以看到上面有三個字,然後上面有一句話,全世界無産階級聯合起來,這是當時洪湖赤衛隊革命鬥爭的目標,也是當時洪湖赤衛隊隊員的初心和使命。
如今的洪湖,碧波萬頃,蓮藕飄香;而在九十多年前,這裡的百姓被國民黨反對派盤剝,暗無天日。1928年,湖北省委發佈《工農革命軍任務與組織決策》,明確 “除工農革命軍外,各縣可成立赤衛隊,赤衛隊受當地蘇維埃政府指揮,保衛當地治安”的指示,在群眾鬥爭基礎較好的地區建立了若干赤衛隊,當時,組織赤衛隊的工作交給了一位年輕的將領,他的名字叫周逸群。
洪湖市檔案館副館長 廖雪琴:遊擊隊的創始人也是周逸群,因為他首先很敏銳地發掘這一塊的遊擊隊員,有一些很豐富的在湖上游擊的經驗,但是集中戰鬥的能力還是有一定的距離,所以説他最早就把湖區周邊的遊擊隊員都召集在一塊,進行軍事訓練,讓我們水上赤衛遊擊隊學到了更豐富的戰鬥經驗。
周逸群出身在貴州一個富裕家庭,早年留學日本,192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10月進入黃埔軍校學習。他曾寫下“廢書學劍走羊城,只為黎元苦匪兵。斬伐相爭廿四史,豈無白刃可亡秦!”的詩句,表達“棄筆從戎”的志向。1927年,他參加南昌起義,之後被中央派往湘鄂地區組織群眾武裝。
賀龍二女兒 賀曉明:1927年,我爸爸那支部隊走到了常德,周逸群是黃埔軍校國民革命政府派出來的左翼宣傳隊的隊長,大概有二十幾個人,就到了常德,就到了我父親這個部隊裏。他們這個也不是隨便去的,也是有選擇的,來了以後就是打開窗戶説亮話,(賀龍)他知道(周逸群)他是共産黨,(周逸群)他知道(賀龍)他傾向我們黨的主張。所以住下了第三天,我父親就向他正式提出我要加入中國共産黨。這是不開玩笑的。所以一個很重要的一個人物,領路人周逸群。
周逸群不但是賀龍的入黨介紹人,還與賀龍並肩作戰長達四年,創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1931年,周逸群南下洞庭湖西岸開展革命工作,一位身邊工作人員勸他有病休息,周逸群説:“只要我一天活著,我就一天不停止黨的工作。”同年5月,他由洞庭湖特區返回江北時,遭到白軍伏擊,壯烈犧牲,時年35歲。周逸群犧牲的消息傳到洪湖,蘇區群眾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舉行追悼大會,賀龍痛心地説:“逸群同志是值得我們永遠紀念的。” 為了紀念這位湘鄂西紅軍和蘇區主要創建人,中共湘鄂西省委將省列寧學校改名為“逸群學校”。新中國成立後,“逸群學校”更名為“逸群小學”,而那段紅色歷史被老校長寫進了校歌,至今傳唱。
監利縣周老嘴鎮逸群小學退休校長 夏昌言(唱校歌):我們逸群學校,光榮的歷史值得驕傲。賀老總親自改校名,周逸群立功勞。在湘鄂西紅色搖籃裏,哺育出一批批英豪。
正如逸群小學校歌中所唱的,當年在湘鄂西根據地,紅軍團結百姓,動員群眾,廣泛開展水上游擊戰,1930年根據地農民赤衛隊就發展到20萬人,紅軍隊伍人數也由1928年的3000余人,發展到20000多人。從洪湖走出的開國中將楊秀山,就是那時加入的紅軍,他歷經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去世身上還帶著21塊彈片。
楊秀山的兒子 楊曉哲:當時跟他一起參軍的有43個人,到解放以後只有他一個人了。他們這一代人一生中有很多次戰鬥,戰鬥就免不了要負傷。我們小時候經常在夏天看到他肩膀後邊有這麼一個大的雞蛋一樣的洞,這顆子彈再往下一點,那就是心臟。
楊秀山老先生80歲高齡時,留下一封信,直到8年後他去世,子女們才了解了老人畢生的信念。
楊秀山的兒子 楊曉哲:寫的就是我人過七十古來稀,我已經80歲了,身體尚好,但不知哪天突然走了,如果倒下了,喪事從簡,不搞遺體告別,家裏不設靈堂,然後骨灰撒到烈士陵園的樹下,掩埋一下,當做肥料,讓這些樹長得更高大,讓人們好乘涼。讓我繼續為人民服務是我最大的愉快。不要對我做什麼評價。如果要説的話,那就是我是一個老共産黨員和一個解放軍老戰士。
從紅軍將領周逸群棄筆從戎,直至戰死沙場,到經歷長征,六次負傷的開國中將楊秀山臨終留言,都展現出共産黨人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賀曉明阿姨告訴我們,賀龍元帥在臨終前,還記掛著湘鄂百姓傳唱的一段話,“為革命,砍頭只當風吹帽;為了黨,灑盡鮮血心歡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