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達學子赴皖鄉,賦能青陽新文旅
發佈時間:2023-08-24 16:18:5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龔徽暉 | 責任編輯:喬沐為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數字文旅學院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號召,根據學校統一部署和工作實情實際,2023年于7月25日至7月31日,組建了“向陽出發·青春助航”鄉村振興實踐考察團。考察團在指導老師王彬雪、汪琪、汪安梅和隊長龔徽暉的帶領下前往安徽省青陽縣開展了以文、旅兩大主題如何賦能鄉村振興為核心的7日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圖為考察團成員集體合照圖。
7月25日,團隊從上海市出發前往池州市,于下午一抵達青陽縣。在酒店稍作調整後,指導老師和團隊成員召開簡短會議,一起討論下午的行程安排、撰寫採訪提綱和調試直播設備等活動,以確保實踐活動順利進行。隨後便前往三下鄉旅遊專題考察第一站老田吳村,考察全域旅遊的發展現狀。
圖為實踐活動開始前的準備活動圖。
7月26日“向陽出發·青春助航”鄉村振興實踐考察團來到了九華山及九子巖風景區,在參觀優美風景、感受佛教文化的同時,開始了各景點的調研活動。考察團成員們針對景區設施滿意度、消費行為等問題,對遊客、工作人員、領導進行了問卷調研。以問卷的方式,了解到遊客來到九華旅遊的原因,對九華風景區建設問題的滿意度,以及旅途中吃住行遊娛購的性價比進行了全方位的調研。景區考察結束後,考察團成員將問卷資訊進行收集與整理後形成了《九華山風景區調研報告》、《意見改進措施》等材料。
圖為考察團成員們對遊客進行問卷採訪圖。
7月28日,考察團開始了三下鄉文化專題的考察,第一站抵達青陽腔博物館,經當地導遊介紹了解到青陽文化振興的發展道路主要採用“非遺+旅遊”的發展模式,並知曉該縣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1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7個。考察團根據自身專業發展方向重點考察了國家級非遺青陽腔和省級非遺生漆夾纻技藝、大九華水磨玉骨絹扇技藝。
為獲得青陽腔發展近況的一手資料,考察團前往青陽腔博物館採訪了青陽腔傳承人江進老師。在和江老師的交流過程中,成員們得知青陽腔不僅融合了地方方言、民俗和音樂元素,還吸收與融合了其他劇種的優點;同時還了解到館內青陽腔戲曲文獻資料缺乏、曲譜不完整、傳唱者減少等現實困境,使得青陽腔戲曲技藝的傳承遇到了嚴峻的考驗。在後續交流過程中,考察團欲為青陽引流開直播記錄了江老師現場教學青陽腔名曲《百花贈劍》。並針對青陽腔目前的發展困境與江老師一起探討解決措施。考慮到青陽腔目前的知名度較低,考察團成員利用自身專業優勢,以青陽腔臉譜為設計靈感,創作出徽池雅調銀鐲文創産品來幫助宣傳青陽腔。
圖為考察團成員開直播採訪江老師和後續文創産品設計圖。
為進一步了解青陽非遺文化,考察團來到了省級非遺工坊——大九華山聖武雕塑有限公司,
聽工作人員講解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生漆夾苧技藝的發展歷史。隨後見到了正專注製作小樣的“生漆夾纻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徐建武先生。通過對他的訪談,成員們了解到生漆夾纻技藝製作的漆器具有質地輕便、造型精準、不易開裂變形等諸多優點,但製作材料價格昂貴,一般僅用於大型佛像的修復。為了讓生漆夾纻技藝走進百姓生活,工坊針對産品類型制定了不同的市場定位,如中低端生漆文創藝術品、漆木家居等、高端的私人定制。隨後,參觀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大九華水磨玉骨絹扇”,採訪了該項技藝的傳承者江太平老師,了解到製作一把水磨玉骨絹扇的工藝極其複雜,需要經過30多道工序方可完成。並在江老師的指導下成員們體驗了插扇、打蠟等過程,體會到匠人製作的不易,技藝傳承的艱難。
圖為考察團成員在大九華水磨玉骨絹扇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進行插扇操作圖。
7月31日,考察團成員龔同學利用自身的實習經歷,讓文化下青陽,助力非遺盤扣傳承。考察團借用池州市大九華山聖武雕塑有限公司的教學基地,進行了以盤花教學為主題的直播。直播現場考察團成員們通過使用盤條、鑷子、剪刀、膠水等工具,依此進行卷盤條、捆介面、粘珠針等步驟,親手製作完成了盤花胸針。在直播過程中,龔同學還積極與觀眾互動,通過連麥等方式及時為大家解決疑惑,幫助大家更好地完成胸針製作。
圖為非遺盤扣直播實踐教學圖。
在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考察團志在擔當先鋒,為青陽縣文旅發展出謀劃策,以清衿之志,履踐致遠。讓非遺下鄉,增添古韻氣息,為鄉村增“顏值”、提“氣質”、育“文化”出一份力。成員們沉浸式的感悟鄉村振興圖景,以時不我待,勿負青春之心譜寫時代新篇章,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我“學思想”的境界,增強“強黨性’的覺悟、強化“重實踐”的導向、激發“建新功”的追求。(通訊員 龔徽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