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小滿時節(jié),李志軍作坊的工人都要到山上砍楠竹。這個時節(jié)的楠竹是手工抄紙最好的原料。小滿前後,把砍伐回來的楠竹斷成六尺左右的竹筒,刮去青皮,劈成兩指寬一片的“白料”,並將白料五十斤左右一捆進行綁扎備用。中國網(wǎng)圖片庫 曾勇 攝
位於湘西南的隆回縣灘頭鎮(zhèn),楠竹遍野、清泉相繞。當?shù)厍嗌骄G水之間流傳著一門古老的技藝——手工抄紙術(shù)。相傳灘頭手工抄紙始於隋朝,那裏曾一度是長江以南的造紙中心。
上世紀中葉,灘頭的紙作坊曾有2000余家,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從事手工造紙的“抄紙匠”。但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受機械造紙技術(shù)的衝擊,傳統(tǒng)手工紙作坊大面積倒閉,手工抄紙匠們也紛紛轉(zhuǎn)行,手工抄紙術(shù)瀕臨失傳。
56歲的李志軍是手工抄紙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産傳承人,家中祖輩以手工造紙為生。上世紀80年代手工抄紙逐漸衰落時,李志軍從父親李啓求手中接過祖輩流傳下的造紙事業(yè),堅持手工生産。在抄紙最忙的時節(jié),李志軍會請上幾個工人來幫忙。李志軍説,現(xiàn)在請來的工人全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因為已經(jīng)沒有年輕人會做手工抄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