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作為業績重要的增長極,我國上市公司海外業務收入持續增長,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業內人士認為,“出海”能夠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銷售增長和凈利潤率,促進企業在A股市場中獲得更好表現。從長期來看,對資本市場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上市公司實現海外業務收入3.83萬億元,同比增長12.84%,增長率提升9.93個百分點;海外業務收入佔比10.98%,同比提升1.39個百分點。
上市公司是“新三樣”出口的主力軍。上半年長城汽車、比亞迪海外銷量分別達20.2萬輛、20.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62.3%和173.8%;寧德時代動力電池使用量全球市佔率為37.5%,同比提升2.3個百分點,連續七年排名全球第一;中信博支架業務模組實現營收32.68億元,其境外項目受海外光伏地面電站裝機需求旺盛帶動,實現收入27.17億元。
在海外收入增長的同時,上市公司産品附加值也在持續提升。今年前六個月,電子、家用電器、汽車行業上市公司海外業務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7.6%、13.8%和10.7%。其中,“非洲手機之王”傳音控股上半年營收和凈利潤均實現30%以上增長;美的集團全球生産基地出口業務上半年累計發運貨量同比增長超過20%。
隨著中國醫藥企業快速發展,醫藥“出海”也漸成趨勢。海普瑞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438.05%,報告期內公司肝素製劑進一步提升全球市場佔有率,肝素API(原料藥)獲得銷量增長;福瑞股份積極把握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MASH)領域的發展機遇,不斷提升全球範圍內Fibroscan的應用需求,器械業務收入和利潤穩步增長。
今年5月,恒瑞醫藥以“License-out”方式“出海”,公司將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GLP-1産品組合有償許可給美國Hercules公司,並獲得該公司19.9%股權。安永認為,這種“聯合出海”模式將産品組合有償許可給海外公司,不僅獲得授權許可費,也獲得了基金公司的部分股權,使企業在參與對應公司的決策時獲得更大的話語權。
在市場人士看來,對於多數中國上市公司而言,出海已經從“選擇題”變成了“必答題”。今年上半年,76家滬市公司公告了海外投資和設立海外子公司等出海動作,其中在“出海”目的地的選擇上,多達50家公司提及“亞洲”或“東南亞”。中國銀河證券投行長三角部執行總經理胡霄俊表示,東南亞市場具備政策支援、投資者多元等顯著優勢,以其活力與潛力成為融資優選,是當前中企“出海”新的熱點市場。
據商務部等部門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853億美元,同比增長13.2%;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726.2億美元,同比增長16.6%,其中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54.6億美元,同比增長9.2%。安永中國海外投資業務部全球主管周昭媚認為,目前中企“走出去”已進入提質增效階段,提高核心競爭力、突出創新優勢預計是中企未來在海外市場突圍的關鍵。
“在監管部門及地方政府對上市公司海外並購的積極鼓勵下,市場正掀起新一輪並購熱潮。”北京卓緯律師事務所管理合夥人朱寧認為,熱潮背後,也有挑戰,如何應對監管、交易融資等風險挑戰是企業出海必須面對的難題。她表示,上市公司在並購前應進行充分的法律風險評估和盡職調查,制定科學的並購策略和整合計劃。同時,加強與專業機構合作,充分利用政策紅利,降低並購風險,實現並購效益最大化。
據平安證券發佈的研究報告,從上市公司半年報來看,部分受益於“出海”的行業景氣度較好,市場也給予了更多關注和溢價。該機構建議,後市關注出口鏈業績兌現的持續性,企業出海尋求新增長的邏輯仍在延續。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