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陽安岳:以蠶桑産業高品質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資陽市安岳縣蠶桑産業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近幾年來,該縣著力推動蠶桑産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蠶桑産業逐漸成為縣域經濟的特色産業之一,在增加該縣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的作用愈發明顯。
近日,從安岳縣農業農村局獲悉,截至目前,該縣種植桑樹7000余畝,已成立6家蠶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2家,蠶桑養殖帶動務工就業達300余人,其中監測戶30余戶。
創新機制
構建蠶桑發展新模式
端午來,蠶事忙。6月10日清晨,安岳縣鴛大鎮舒橋村一派祥和景象,安岳縣房屋徵收局派駐舒橋村第一書記舒清華同往常一樣,早飯吃罷,便習慣性地來到該村蠶桑養殖基地。
“蠶絲便是從這裡出來的。”蠶房內,舒清華指著身旁一排排垂直懸掛的木格子架説。目前已有不少木格子裏裝滿了蠶絲,一格格蠶絲晶瑩透亮,輕輕撫摸,觸感細膩柔滑。
舒清華拈起一縷蠶絲,笑著説:“別小看這一絲一縷,卻‘織’出了我們村的致富路。”
原來,此前一段時間,該村的蠶桑産業發展一直比較滯後,養殖的農戶也較為分散,産業發展勁頭不足。面對這一困境,舒橋村有效整合全村蠶桑資源,大力發展高效農業,成立蠶桑專業合作社,積極探索“黨組織+村集體經濟+致富帶頭人+農戶”的蠶桑産業發展新模式。
新模式,走出新“絲”路。“自成立專業合作社以來,舒橋村的蠶桑産業得到了良性發展。目前,全村桑樹種植規模達到100余畝,擁有蠶床10余張,預計年收益15-18萬元左右。”盤算著今年的效益,舒清華眼裏滿是期待。
楊大姐是舒橋村養蠶的一把好手,幾年來,她兢兢業業,無論颳風下雨,還是酷暑嚴寒,桑園裏、蠶房內,總能尋見她辛勤勞作的身影。
“養蠶是一個細緻活,什麼時候喂蠶、怎麼喂蠶,心裏要有一桿秤、一把尺……”聊完養蠶經驗,楊大姐又樂此不疲地説,“我們在蠶桑基地務工,既能就近就業,又能照顧家庭,何嘗不是一件美事?”
發展蠶桑産業是為了帶領村民們增收致富。眼下,舒橋村的蠶桑産業已初具規模,而如何種好桑、養好蠶、出好絲,推動蠶桑産業“更上一層樓”?是一個值得反覆琢磨的現實問題。
“悶頭幹要不得,只有不斷探索和創新,才能持續發展。”舒清華將帶領村民們進一步學習“中國桑都”樂至縣的蠶桑養殖經驗,優化産業模式,創新發展思路,繼續鞏固舒橋村的蠶桑産業發展成果。
優化路徑
開拓蠶桑産業新局面
如果説,鴛大鎮舒橋村的蠶桑産業走出了一條適宜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絲”路,那麼安岳縣拱橋鄉槐佛社區無疑另辟蹊徑,開拓了該鄉蠶桑産業新局面。
拱橋鄉槐佛社區新綢蠶桑專業合作社的桑園裏,負責人史承偉正組織十幾名務工人員採摘桑葉。幾場雨下來,碩大的桑葉顯得格外嫩綠。工人們一邊摘著桑葉,一邊分配著第二天的活計。不一會兒,工人們便背著滿筐的桑葉,排著長隊,小心翼翼地走進蠶房。
史承偉表示,他養的蠶並非傳統意義上可以吐絲結繭的蠶,而是近年來新引進的一種可以製作藥材的僵蠶。
“家蠶幼蟲在吐絲前通過人工接種白僵菌讓其感染,5到7天后蠶蟲就會形成一個乾燥體,這個乾燥體就是僵蠶。它具有祛風止痛、潤肺化痰的藥用價值。”史承偉解釋道。
“由於近幾年的市場行情比較良好,我們養蠶的規模也在適時調整,去年我們養殖了200多張僵蠶,效益接近40萬元,今年要在此基礎上擴大再生産。”展望僵蠶的市場前景,史承偉眼裏煥發著光彩。
“銷路?不愁!樂至縣的多家公司與我們簽了訂單。此外,我們也會銷往成都、亳州的中藥材交易市場。”對於僵蠶的銷售渠道,史承偉頗具信心。
僵蠶養殖,最終受益的還是當地百姓。在此處務工的劉大娘,雖然已經上了年紀,但幹起活來依舊乾淨利索。無論是採摘桑葉,還是僵蠶管護、蠶房消毒,她總是幹得有滋有味。
“農忙時在家務工,農閒時在合作社幫忙,一個人兩份收入,樂在其中啊。”對於當前的生活和工作,劉大娘表示很滿意。
一直以來,拱橋鄉都把蠶桑産業作為重要抓手,據該鄉副鄉長唐光勇介紹,截至目前,全鄉擁有桑田400余畝、蠶桑養殖專業合作社3家,年養殖僵蠶500余張,産值達200余萬元,帶動了周邊200余農戶增收致富。
“從全縣的發展前景來看,蠶桑産業仍具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下一步,安岳縣將充分立足於區位優勢,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不斷延伸蠶桑産業鏈,著力提高蠶桑産業綜合效益,以蠶桑産業高品質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安岳縣農業農村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閆凱 賀雲 吳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