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莫瑞吉歐?那努奇《其他想法的新時代,其他時代的新想法》
4月15日下午,“藝術家的聲音”在北京僑福當代美術館開幕,展覽由藝術史家羅蘭·艾格(Lóránd Hegyi)擔任策展人,將展出包括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劉小東、丹尼斯?奧本海姆(Dennis Oppenheim)、邱黯雄、阿努爾夫?萊納(Arnulf Rainer)、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王魯炎等來自17個國家29位藝術家的近40件作品。
策展人羅蘭·艾格
藝術家與嘉賓合影
展覽現場 塞拉?卡馬利克《基本要素》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的作品形式多樣,參展藝術家們的背景也非常多樣化,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藝術家外,年輕藝術家也在展覽中“發聲”,通過他們的作品可以看到,藝術家們對於世界、宇宙、宗教、生死等都不斷的思考,關注人類所面臨的集體問題,人們在當下的社會究竟有著怎樣的處境和精神世界,藝術家群體的聲音是非常重要的。
展覽現場 丹尼斯?奧本海姆《閃電人》
展覽現場 瑪利娜?阿布拉莫維奇《聖殤》
展覽現場 阿努爾夫?萊納《死亡面具》
生與死是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藝術家們會怎樣理解呢?美國藝術家丹尼斯·奧本海姆的《閃電人》在展廳的入口處,兩個西裝革履的男子身體被兩道閃電擊中並固定在地上,姿態筆挺僵硬,像是兩具經過防腐處理的屍體。他們被細緻入微地懸置於矛盾與諷刺之間,不知是生是死,亦不知是死屍還是雕塑。兩具軀體所發出的光,仿佛對應著兩道逐漸暗淡的閃電,同時傳遞並接收著能量——這兩道閃電既非自然現象,也不似茅箭一般刺穿血肉,既不令人充滿能量,也不令人萎靡不振。瑪利娜·阿布拉莫維奇的《聖殤》,是她在曼谷的一次行為表演後所作的記錄而來。作品取材自基督教藝術中的聖象。阿布拉莫維奇重新演繹了聖母瑪利亞抱著死去的基督,將其置於雙膝上這一幕。死去的人帶來的傷痛,活著的人的愛,宗教的信仰,交織在作品之中。
展覽現場 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多種宗教信仰與世俗的冥想之地》
展覽現場 格洛麗亞?弗裏德曼《致命誘惑》
宗教帶給人們的力量與思考經久不衰,在作品《多種宗教信仰與世俗的冥想堂》中,皮斯特萊托借鑒了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前輩經驗,嚴謹地構造了一件透明的精神建築裝置,類似于他的前輩們所創造的大教堂、大學、圖書館、博物館等,這些作為各種靈修和冥想的場所。這件作品包含著世界宗教和思想定向的象徵符號,呈現了與迷宮般的人生有著密切關係的宇宙和我們的行為。而對宗教的新定義新理解也是隨著時代的改變而來,《致命誘惑》是新版的亞當與夏娃,格洛麗亞·弗裏德曼不滿于夏娃被描繪為背叛人性的形象,她在此件作品中呈現的夏娃並沒有偷吃禁果,而是抱著地球,似乎講述她從地球受孕並且孕育著它。男人抱著一個長著匹諾曹鼻子的骷髏,這個孩子可能就是死神,則暗示孩童或死神在操縱或統治著人類。
展覽現場 賈尼?德西《你×你(埃茲拉)》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安妮與帕特裏克?普瓦赫《歷史,遺忘,脆弱》
展覽現場 保羅?格拉斯諾《零》
展覽現場 千成明《吞食影子》
展覽現場 王魯炎《W 坦克》
展覽現場 伍茲?呂迪《迷失方向4》
生死、宗教、歷史每一個有關人類生存層面的思考都真實的呈現在展廳之中,從日常所見的光、水、食物、生活場景,到藝術、物質、精神,也許創作的材質、手法有所不同,但藝術家們發出的聲音卻帶有共同的資訊,承擔共同的責任,幫助人們理解、認識多元複雜的當代。在本次展覽中,觀眾們可以近距離接觸到藝術家的聲音。
桑德拉?瓦斯奎茲?德拉?霍拉《本質之我》
莫蒂?米茨臘希《帶翅膀的腳》
赫爾曼?尼特西《行動繪畫》
劉小東《唐人街 4》
比爾?維奧拉《追憶》
貝爾納迪?羅伊《吮吸世界的練習》
米吉爾?安海爾?裏奧斯《被陸地包圍》
達維德?坎托尼《巨石陣日出》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