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象空間的展覽指示牌
文/許柏成
初冬,一場名為《天才畫家——沙耆》的展覽在位於北京高碑店的勢象空間拉開帷幕。沙耆是誰?想必不熟悉美術圈的朋友會一頭霧水,但翻翻他的簡歷,一定讓你大為震撼:沙耆1937年師從徐悲鴻先生學畫,同年由徐悲鴻介紹赴比利時皇家藝術學院深造,旅歐近10年,沙耆以出色的成績獲得了“優秀美術金質獎”,由布魯塞爾市長親自頒發獎章,並與畢加索等共同參加展覽。
沙耆在比利時皇家美院學習時留影
沙耆(1914—2005)曾兩次被人遺忘,一次是1946年他回國之後,一次是1983年浙江省博物館、浙江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分會在杭州為他舉辦了沙耆首次國內個展之後。1946年,沙耆因為精神疾病,在旅歐十年之後,由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安排下回國,回到故鄉浙江省鄞縣沙村養病,時任北平藝專校長的徐悲鴻聞訊後,立刻在1947、1948年連續兩年敦聘沙耆為北平藝專教授,但因病魔纏身,沙耆終究未能北上赴任,自此便隱姓埋名于鄉野。直至1949年歐洲一藝術代表團訪問北京,向周恩來總理稱讚沙耆的藝術成就,周總理未知其人,旋問徐悲鴻,才了解到其經歷與造詣,遂通知中央統戰部,每月撥給生活津貼100元。
1983年,沙耆在杭州曲院風荷
第二次被遺忘則是因為當時中國社會審美的局限,僅能欣賞沙耆的風景寫生作品,其在杭州的展覽最後不得不改為內部觀摩,而在此之後,沙耆再度回到鄉間作畫,退出人們的視線。直至2005年2月,沙耆在上海去世之前,才被少數媒體所關注。
戲曲人物 49X28.5cm 布面油畫 1940年代
直至最近,中國現代藝術史的研究者們回顧中國藝術在20世紀的發展歷程,沙耆的名字才逐漸被人所知,並引起關注。在勢象空間主辦的這次展覽中,共展出沙耆的作品近50幅,不僅有他的油畫,也有他畫在當時報紙上的水墨畫,這些作品均為勢象空間收藏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沙耆1940年代在歐洲創作的以中國傳統藝術為題材的油畫作品,也能看到在1980年代之後創作的風景、靜物寫生和人物作品,尤其在1988年沙耆被唯一的鄉村學生余毅接到家中照料之後,創作了一批尺幅大,並且相對完整的作品。
沙耆晚年寫生照片
展覽中尤其有意思的是沙耆在1970年代繪于當時《文匯報》上的一批水墨畫,在這批作品中,藝術家以“省主席沙耆”落款,這源自於沙耆在比利時留學寫的一首詩:“忽聞中華已解放,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比國回故鄉,便上浙江做省長。”一名藝術家樸素的報國願望在詩裏以一種非常簡單的方式體現出來,可惜患有精神分裂癥的他永遠未能實現他的願望。1970年代,報紙上特有的風格與沙耆在患病過程中對藝術自由的追求形成鮮明的對比,我們可以想像,在那個“紅、光、亮”的時代,沙耆因病卻可躲過世事侵擾,在自己的世界裏自由的塗抹,這也可被視為一種幸運。
女神 117×77cm 布面油畫 1988年
水天中先生在文章《沙耆和他的時代》中寫道:“就學習時期的學業成績來説,沙耆屬於成績優異的留學生之列。在李鐵夫、徐悲鴻、呂斯百、吳作人……這一長串名字之中,應該加上沙耆的名字。就留學歸來‘第二次創業’的成績説,沙耆更是閃爍著獨特光彩的畫家,他可以與吳大羽、吳作人、董希文、吳冠中……等人並列而無愧。他在患病以後創作的許多繪畫,其藝術力量絕對不在‘身心健康’的同行的繪畫之下。”他評論説:“如果在過去的一百年裏,中國曾經有過富於個性特色的藝術家的話,沙耆應是當之無愧的一個。”
奔馬圖 54×77cm 紙本水墨
相比20世紀諸多令人耳熟能詳的藝術家的名字,沙耆二字在大眾之中仍顯陌生,但目前這種“失語”的現狀正在逐漸改善。沙耆的作品分別在2014年和2015年嘉德專場中拍得471萬和402萬的高價,相關機構與媒體的關注也多了起來,人們正逐漸知道這一個曾在在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上閃亮天空的藝術家。
相信這一次,沙耆不會再被忘記。
勢象空間展廳內部
關於沙耆的文獻展示
山岙裏的湖面 34×44cm 布面油畫 1985年
韓嶺雪景 32.5×43cm 布面油畫 1986年
有魚的靜物 57×65cm 布面油畫 1990年
暖瓶 51×40.5cm 布面油畫 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