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參展藝術家與僑福藝術文化部總經理呂恒順先生(右二)在開幕式上合影
中國“五零後”、“六零後”藝術家們受當時中國社會制度轉換及社會形態變化的影響,其藝術創作思維有一種明確的政治學反思方式,題材更多立足於社會,立足於政治形態的影響;而“七零後”藝術家群體有一種非常明確的自我身份意識,開始關注自我,從個人本體出發,尋求個體與社會的關係。而八十年代出生的藝術家,甚至是“九零後”青年藝術家群體相對缺乏一種明確的歷史變革、政治運動和社會形態變化的直接影響,但對於藝術形式、藝術語言和藝術觀念的思考卻更多一些。所以“七零後”“八零後”“九零後”的青年藝術家更注重從藝術本體的研究出發,觀念性更強,更加主動、純粹的在展現自我,在解讀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建立自己的藝術觀念。
展覽現場
近幾年來,推廣和關注青年藝術家群體的平臺和項目非常的多,諸如“青年100”、“常青藤計劃”、“千里之行”、“學院之星”、“在路上”、“青衿計劃”等青年藝術項目,在很多方面,大家都在做一樣的工作,都想呈現和梳理青年藝術家創作群體的工作和思考狀態。而“循循”系列展是芳草地畫廊關注青年藝術家成長與藝術表達的一個平臺。“循循”更加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和特點。4月15日下午,“循循”展第二回在僑福芳草地畫廊開幕。
“循”,行順也。近年來芳草地畫廊一直遵循扶持青年藝術家的發展理念,持續為更多更新的藝術家創造不同的展示機會,旨在與年輕一代共同探討和記錄新時代背景下藝術發展的規律和新的可能性。自始“從無序到有序”,進入“從感知到介入”都集中呈現了青年藝術家的藝術生存狀態及創作觀念。“以心循道而入,明道而得。”藝術需要用心感知,才能體悟其中之道,從中我們也可窺見藝術家們一以貫之的努力與執著。
展覽展出的馬銘澤的作品《Green Wall》
此次展覽是由僑福芳草地和798藝術區的兩個空間同期展出來自19位藝術家將近40件作品,通過繪畫和雕塑的方式,分別從材料、形式、內容、觀念等多層次的呈現了年輕一代藝術家的創作思緒和關注點。一方面,他們基於對自我內心意識的探究,從而以藝術的方式實現自我內省。王小雙、詹佳、朱佩鴻通過繪畫過程本身來體悟創作的溫度,從而使表像下的自我一點點顯現出來;韓維納、馬銘澤、李捷,用一種細膩的、詩意般的情緒描繪生活中看似無意義的狀態,實際上卻是對時光流逝的感知及心境變遷的記錄,最終以最平緩的方式直抵人心;李睿、王豪則是從材料特性本身出發,間接呈現其自我心等等。
展覽展出的王小雙的作品《面孔5》
另一方面,新科技資訊時代背景下,他們或積極或內斂、或直接或間接的開始回應一些社會現象和問題。侯忠穎通過《特效藥》反思機械複製時代下人類發展為自身所帶來的困境,以及困境之下人類試圖嘗試的自我救贖;從雲峰則從不同的文化譜係出發,反思遊走于現實和理想世界之間;胡衛齊更是直接用色彩來詮釋或對抗社會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困惑和不安;張釗瀛通過劇場再現的方式重思現實社會中的荒誕現象,羅健從對藝術現象的分析入手來詮釋自己對作品和現世的認同和諷刺,以及周雅玲對資訊交互時代下所引發的創作興趣和思考,孟思特關於獨生一代個人與集體關係的詮釋;于洋則從社會發展伴隨而來的問題如浪費、機械複製、墨守陳規等資訊點切入,通過對廢棄材料等再造與創作,實際上是對自我的挑戰也是對社會和藝術提出的反思;等等。縱觀可見,這批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從發覺感悟真實的自我出發,開始一步步接觸、分析、思考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現象、從而嘗試以藝術的方式反思、介入、從而自醒。
展覽展出的于洋的作品《筆墨無用-石青》
從懵懂無序到深入感知,從理性分析到客觀介入,藝術的發展是一個循序而漸進的過程,猶如藝術家自身的成長脈絡。
繁多的青年藝術家推廣平臺中,青年藝術100已經將學術與市場相結合,系統化的走出了一條推廣青年藝術家的道路;“青年藝術+”平臺有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援,與國際青年藝術接軌,也有其自己平臺特點;“千里之行”更是依託于十大美術高校優秀畢業生以及優秀畢業作品的深厚資源,做的優中推優的青年藝術家項目,包括其他的“常青藤計劃”、“在路上”、“青衿計劃”等等青年藝術家推廣平臺,都有其明確的特點和方向。“循循”系列展將何去何從,我們拭目以待。
展覽展出的韓維娜的作品《清風徐來》之一
芳草地畫廊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