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的複製畫放在木盒裏。
《富春山居圖》描繪的是黃公望晚年山居的景色,畫中崗陵起伏,山勢層層疊疊,林木交錯。
真跡難尋 倣品亦難求
《富春山居圖》原畫全長848釐米,高33釐米。畫作燒燬後,吳家後人得到此畫,將損卷燒焦部分細心揭下,重新接拼後,幾乎看不出剪裁過的痕跡。於是,人們把這部分稱做《剩山圖》。而保留了原畫主體內容的另外一段,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後來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高尺寸為636.9釐米×33釐米。原畫用了8張畫紙拼接而成,燒燬後變為6張半紙。至此,原《富春山居圖》被分割成《剩山圖》(半張紙)和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6張紙)長短兩部分,前者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後者藏于臺北故宮。與此同時,《富春山居圖》還有兩幅倣本,即藏于北京故宮的沈周臨摹本《富春山居圖》和藏于臺北故宮的子明卷《富春山居圖》。
傅申教授還講了一個有趣的“雙胞胎”故事:乾隆皇帝先後得到了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和子明卷《富春山居圖》,經過身邊專家和他本人仔細研究後,他認為,(倣本)子明卷《富春山居圖》為真品,而(真品)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為贗品。乾隆一生喜愛書畫,不管走到哪,甚至都會帶上那幅其實是假的《富春山居圖》,有人稱其為“乾隆愛侶,常伴君側”。從1746年到他做了太上皇,乾隆在子明卷上所有空白的地方,幾乎都寫上了題跋,共50多處,反而是真品上未曾留下一處乾隆的題跋。
臺北故宮周功鑫院長介紹,《富春山居圖》是這裡70件限展書畫精品之一,每4年才輪換展出一次,民眾若想看到《富春山居圖》,計劃要等到2012年舉辦“黃公望特展”時,才能一睹其芳容,上一次該畫與公眾見面還是在2001年。
真跡難覓,看看倣品應該可以吧?答案是“看不到”。據商品部服務員介紹,3月中旬以來,倣品賣得異常好,3月23日當天賣出的5件倣品,也是客人提前預訂的,價錢從原來的2萬多元新臺幣,提高到3萬多元新臺幣,現在已經預訂的倣品,也要到兩周以後才能到貨。
兩岸的兩幅畫能夠合二為一展出該多好呀!這是目前兩岸人士的呼聲。但就像兩岸各自收藏的“三希帖”一樣,兩岸故宮也盼望能夠早日讓它們團聚展出,要真的實現,還需假以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