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很多展覽,包括在國外很好的場地舉辦的展覽,開幕式很盛大,但之前之後仍然缺少溝通——展覽辦完了,國外公眾仍然感受不到中國的豐富性,而中國藝術界也不清楚外國對中國的興趣點在何處。 ”在近日中國美協(xié)策展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部主任王春辰談及國內藝術界在國外辦展所産生的尷尬,認為其原因是策展理念出現了偏差—— “比如講中國故事,我們太注重用展覽告訴觀者一個結果,而外國策展人則把重點放在研究上,只有充分研究,才有之後的呈現。 ”
“策展人是藝術最後的標準和底線的堅守者。因而,正確的文化立場、價值判斷和藝術標準,對藝術策展尤為重要。策展人要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作品,關注時代、熱愛人民,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fā)時代之先聲,理直氣壯、巧妙藝術地倡導那些生動活潑、活靈活現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yōu)秀作品,通過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承擔起引領中國美術發(fā)展的重任。特別是在對外展出中,要亮明中國美術主張,堅守我們的文化立場和審美理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發(fā)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左中一説。
立足中國藝術發(fā)展,又需要在世界做空中飛人的中國策展人群體,在與國際藝術界對接、交流和碰撞的過程中,張揚自己作為“中國的”策展人的文化特質的同時,發(fā)現自身和“策展人”發(fā)源地“西方藝術界”迥然有別的思維和做法所衍生的交流偏差。在這樣的情境下,提升策展人的“策展力” ,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好的策展可以改寫藝術史
藝術家的保姆、朋友、人肉GPS、藝術界製片人、給社會做一桌好菜的廚師、每年去威尼斯和巴塞爾閒逛的傢夥……這都曾經是業(yè)界對“策展人”的神奇稱謂,還有更刺耳的——“在學院曾有這樣的説法,畫不好,去做史論,史論也不行,才去策展。 ”中國美協(xié)策展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丁寧説。
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的藝術策展人隊伍隨著當代藝術事業(yè)和産業(yè)的發(fā)展而逐漸壯大,策展制度和策展理念也隨著參與國際性活動而逐漸形成,不少優(yōu)秀的展覽都側重於主題理念和價值追求,策展人逐漸具有鮮明的學術主張和藝術倡導,並且注重對新形式與經驗的探索。中國美協(xié)主席劉大為介紹説,在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大同國際雕塑雙年展、觀瀾國際版畫展等國內重要展事中,策展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美術界的策展理念逐漸形成,也探索了新的經驗。中國美協(xié)策委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表示,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美術展覽的策劃日益活躍,通過策展人或者策展團隊的學術研究與專業(yè)實踐,策劃了一大批具有時代主題和嶄新文化內涵的展覽;無論是公共美術館還是大學、畫院的美術館,都通過研究館藏作品和當代美術發(fā)展現狀,策劃了類型豐富的展覽;在廣闊的藝術領域,許多藝術機構和藝術市場的各個空間,也都加強了展覽策劃的意識,以學術為引領,形成了展覽的多樣格局。在他看來,展覽策劃是藝術創(chuàng)作生産通往社會傳播與接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尤其彰顯出藝術文化與學術的社會影響。由是觀之,展覽策劃人本身也是一種知識型學術型的創(chuàng)作生産者,而並非廚師、保姆或百無一用的閒人。
好的展覽,優(yōu)秀的“藝術知識的創(chuàng)作生産者” ,正在以“策展”這個動詞,改變當代藝術的格局與發(fā)展趨向。歷數世界上知名策展人阿基爾·波尼托·奧利瓦、溫琴佐·桑福、南條史生、羅伯特·斯托……他們的眼界、思想與“行動” ,都在證明著這一點。“肯尼斯·克拉克是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策展人,他在社會普遍不看好畢加索的時候做了他的展覽;臺灣歷史博物館的策展團隊以十年之功策劃馬蒂斯的展覽,成為業(yè)界研究馬蒂斯時繞不開的話題……這些策展人通過展覽,向世人展現了作為策展人的眼光和前瞻意識,同時也在説明:好的策展行為,可以改變藝術史的寫法。 ”丁寧説。
策展要有國際視野和精深研究
“但在今日中國,藝術業(yè)界的策展群體,更多處在‘野蠻生長’的狀態(tài)。 ”劉大為認為,尚在起步階段的中國策展生態(tài)還存在主題不明、世俗化、展陳佈置和理念欠缺考慮等問題。范迪安則表示,國內策展的社會效果不盡人意,在引導人們認識藝術發(fā)展、培養(yǎng)健康情操和學術品格方面還存在誤區(qū),特別在全球化時代和文化交流的新時期,中國展覽怎樣講好中國故事、發(fā)出中國聲音,更好地彰顯文化自信方面與社會期待存在距離。
“策展人的門檻太低,無論什麼人,圈個地,就可以策展。 ”中國美協(xié)策委會副主任、華南師大教授皮道堅直言,在當下藝術界,藝術家、畫廊經紀人、老闆、出資方甚至影視和時尚明星客串策展人,已是見怪不怪了;甚至有業(yè)界人士吐槽:把持大批藝術品的人,通過“策劃”展覽帶來市場增值與個人利益,“策展人”成為投機分子圈錢圈地的遮羞布。
對藝術不了解就敢做展覽,是藝術界的亂象,而在國際主流藝術領域,“對藝術有了解”的中國策展人近乎處於失語的狀態(tài),卻是藝術界的尷尬。舉凡古根海姆舉辦的“中華5000年文明藝術展” 、大都會博物館策劃的“新水墨:當代中國的過去與現在”等引發(fā)世界級效應的展覽,都鮮見中國策展人的身影。對此,策展人侯瀚如曾表示,策展人對國際了解不夠,沒有廣泛的國際視野和深入的研究是癥結所在。
藝術界倡導以藝術來“講中國故事” ,可這個“講”法,卻讓中國美協(xié)策委會委員、魯迅美院美術館館長王易罡頗費思量:“以文學方式來講中國故事是沒問題的,但如果用視覺方式呈現就有問題——我們的策展人太習慣於從講故事的線索來做展覽,而國外很多優(yōu)秀策展人是從視覺本身出發(fā)的,他們用策劃去引導人們的觀看方式和觀看角度。 ”王易罡認為,是否能從整體文化判斷上去把握一種創(chuàng)作或者一個展覽,從中展現出自身的文化反思,是衡量策展人的專業(yè)視野的重要要素。
策展推動藝術實踐與傳播
“我們可以有傳統(tǒng)組織型方式,可以有策展人策劃組織的主題性展覽,也可以更多元地結合各種機制于一體——今天整個文化生態(tài)在國際化的語境中,恰恰需要用策展人制度來重述展覽對於當下文化演進的意義。 ”中國美協(xié)策委會副秘書長、中華藝術宮學術部副主任盧緩認為,西方策展人制度在成熟的模式中表現了更加集約的方式,他們的每個展覽都會依賴策展人給予展覽的全新樣貌;而在中國現階段的策展人的工作狀態(tài)分為很多不同的層次,重要的是在中國面對國際藝術業(yè)界,有效地産生對當下文化有推進意義的展覽。
一個展覽在與社會見面之際,就已經展現了策展人的文化意識、態(tài)度和立場,形成了“策展力” 。中國美協(xié)策委會委員、本報副社長朱虹子認為,策展行為是當代文化生産的有力助推,初步具有國際視野和深厚學術背景的當代中國策展人,在國際藝壇上還處於相對的弱勢,但正在崛起,將更加引人注目。策展人作為文化再創(chuàng)造的重要角色,需要在全球文化條件下吸收國際優(yōu)秀策展經驗,更要堅持自己的文化自覺與自信,使展覽承載中國社會的文化價值,又能與國際社會接軌對話;接軌和對話的平臺,既是國內、國際的展覽展示空間平臺,更要學會應用更寬泛的多元媒體平臺,使策展成為藝術傳播的發(fā)動機。
策展人更需要是一個實干家,投入到展覽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中國美協(xié)策委會委員、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認為,策展人是一個兼顧展陳環(huán)境、設計風格、活動組織、整合資源、精通法律的“全能選手” ——活動的組織者也好,學術的發(fā)動機也罷,理想中的策展人“充當藝術家的傾訴垃圾桶和心理按摩師,以策展的行為發(fā)現能夠寫入藝術史的藝術家和藝術品,在交際場中觥籌交錯,在書齋象牙塔裏堅守學術標準,在藝術空間的布展時間裏和刷墻的農民工勾肩搭背,然後,在展覽開幕前的最後一分鐘,撿起地上最後一張廢紙” 。策展,是一個動詞,也蘊含著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