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抽象藝術誕生至今已超過一百年,無論是藝術成就及還是市場價值,都得到了認可。但對於國內大眾及部分藏家而言,抽象藝術仍意味著看不懂。在201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劉永仁曾帶著《非形之形——臺灣抽象藝術》展來到廣東美術館,他曾對記者表示,即便抽象藝術在臺灣已經發展了五六十年,依然有人不能接受抽象藝術。觀眾直呼看不懂是很正常的,他們觀看作品時,還是擔心看不到經驗中的形。“抽象藝術的推廣還有進步的空間,尤其在介紹給一般觀眾的部分。”
日前,深圳OCT空間舉辦了“元一·中國新抽象十人展”,通過展示梁銓、呂振光、丁乙、李綱、黃佳、張朝暉、丁設、陳或凡、張震宇、王一十位來自不同年齡段抽象藝術家的作品,一起來探討中國抽象藝術的發展與傳承,讓本地觀眾能近距離地接觸抽象藝術。同時借此機會,記者專訪了北京偏鋒新藝術空間負責人王新友。偏鋒新藝術空間自2008年起,一直致力於國內抽象藝術的推廣和發展,堅持每年舉辦抽象藝術展。對於抽象藝術在國內的發展和現狀,王新友十分熟悉。
國內抽象藝術三十年
西方的抽象藝術起源於20世紀初,很快被介紹到亞洲,我國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接受過抽象主義的衝擊。但是抽象藝術真正在國內得到發展,還是近三十多年的事情。
據王新友介紹,國內抽象藝術的發展,首先在上海展開來。“當時由於上海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狀況,有比較多的外國人居住,也帶來了很多藝術觀念和想法。這種接觸,使得一批沒有出國留學的藝術家,能較早地接觸國外抽象藝術,也較早地開始了抽象藝術的創作。這批藝術家包括丁乙、余友涵、王天德等。”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一些自覺探索更自由、更個人化的藝術家們開始了抽象藝術的創作,這些人包括譚平、王川、梁銓、李華生、孟祿丁、張羽、江大海等。除了他們,還有部分藝術家在那時出國留學,至今仍在海外創作的,比如劉堅、朱嵐等。2000年以後,有一批年輕的藝術家開始走向了探索抽象藝術的道路,其中包括周洋明、王光樂、張雪瑞、王劍、劉可、周力等。
王新友説,如今國內有越來越多的年輕藝術家,及部分已經在藝術道路前行一段時間的藝術家,都轉向了抽象藝術。自2005年開始,抽象藝術在中國開始舉辦了一些群展,經過一些藝術機構和個人的努力,抽象藝術在國內的接受程度慢慢提高。
而自2004年開始,國內的抽象藝術市場在逐漸增溫。“2014年,大家對抽象藝術的關注超過往年。無論是藝術市場的表現,還是抽象藝術展覽程度,都相當活躍。”
過度關注影響抽象藝術的健康發展
對於王新友來説,抽象藝術得到關注固然值得欣喜,但是他也表示了擔憂的心情。“抽象藝術沉寂了這麼多年,尤其是在以前,國內以往是少人問津。抽象藝術突然熱鬧起來,對於有訴求的藝術工作者來説,不免有些擔憂,也有點害怕。”
王新友的擔憂在於,抽象藝術在藝術領域當中,屬於較小眾的藝術門類。欣賞、收藏、創作抽象藝術,都需要一定的基礎。“但是對於國內來説,如今還沒能達到每個人都能看懂抽象藝術的程度。國內的教育還不是特別重視藝術教育,而專業的藝術學院中始終也沒把抽象藝術當成一個學科來對待。可以説,在目前讓我們大家都能看懂抽象藝術,都去關注抽象,是缺乏基礎的。這種缺乏基礎的火熱,我認為並不是真實地對美、對抽象藝術認識的提升。”
王新友説,“2014年抽象藝術的升溫,我覺得是藝術市場需要刺激,藝術板塊輪動造成的結果。如果我們過分關注抽象藝術,甚至吹捧抽象藝術的話,也會和以往被吹捧的藝術門類一樣快速衰竭,不會有長久優異的表現。”
王新友希望抽象藝術能得到健康而平穩的發展,而不是一下子被急速吹捧,下一秒被快速地遺忘。所以在抽象藝術品的價格上,他並不贊同價格過度飆升,即便是偏鋒新藝術空間所代理的抽象藝術家們,王新友希望他們的作品價格以20%的增速每年上漲。
“按照國際慣例來説,一幅作品能達到3至10萬美元,已經是國際二線藝術家的身位了,具有一定影響力。對於國內的抽象藝術家,如果超過這個區域,我覺得就具有一定風險了。如果是老藝術家達到這個價格,我認為還是比較正常的,如果年輕一代藝術家超過這個價格,我覺得風險很大。”
書寫性和繪畫性是中國抽象藝術的出路
正如國內的抽象藝術發展道路和西方不一樣,王新友認為兩者發展的方向也不盡相同。“抽象藝術更關乎自由的表達、更關心內心的嚮往,如果沒有這樣內心的需求,無論是收藏還是創作,都不會有好的收穫。抽象藝術,相比其他的藝術門類,更加難以創作、更加難以找到語言的藝術,而不僅僅是現在比較流行的色塊、線條的樣式。無論是早期在上海的那一批藝術家,還是八十年代北極和留學海外的那批藝術家,他們都經歷了從寫實、具象表現,到抽象這樣的過程。他們對藝術的理解,對個人內心的需求,有了更清楚的判斷以後,才轉向抽象。”
王新友説,“中國不同於西方,我們的哲學體系,更多受到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而西方擁有亞裏士多德、柏拉圖、康得、弗洛依德幾大哲學體系,所以他們能夠産生形式主義的抽象藝術。但是我們難以做到。”
思想基礎的不一樣,王新友認為中國抽象藝術走形式主義這一條路未必適合。“我覺得書寫性和繪畫性,才是中國抽象藝術的出路。只有從傳統文化、自身文化脈絡上深挖那些與自己息息相關、血肉相連的文化精神,和自己受的藝術教育相結合,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抽象藝術。在這個方面,我覺得尚揚、譚平、梁銓、李華生、王川、朱嵐、王劍等藝術家的探索已經卓有成效。”
對話
如何欣賞和挑選抽象藝術?
記者:雖然抽象藝術還沒達到普及的地步,似乎也不一定要普及,但是在我們身邊有些藝術家覺得抽象藝術已經不再時髦,甚至有點過時,不適合當下的表達。這種認為抽象藝術過時的觀點與抽象主義還未被大眾接受的現狀好像有點矛盾?
王新友:中國的傳統繪畫,至今已有幾千年曆史,但依然有人能從中找到生存的空間和自我表達的方式。他們也取得輝煌的成就,像賈平西、何家英、田黎明、李寶瑞、王冠軍、徐華翎等等。國畫儘管有千年的歷史,但依然能找到想像、發展的空間。所以,藝術永遠沒有過時這樣一個初級的問題。
如今水墨藝術還不為很多人所接受,是因為它的表達方式出了問題。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的生活、工作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有些人的創作還在反映農耕時代,這怎麼能引起別人的關注?抽象藝術也一樣,對於所有的藝術門類,只要有好的表達方式,就能引起別人的關注和需求。
記者:我們應當如何去欣賞抽象藝術?
王新友:現在的觀眾欣賞抽象藝術有一定距離、難度,這是正常的。我們要做到以下幾條,視覺藝術畢竟要經過視覺感受去體驗,所以第一要多看展覽。第二,我們要知道,抽象藝術是給那些更關心內心、個性的人來研究探索的,它本身也不是大眾式的門類。第三,提高自己的視野,在生活當中善於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不同的世界和人生,強調個性化和差異化。需要我們視野不斷地開闊,如果我們能不斷旅遊、到各地博物館美術館參觀,那抽象藝術跟我們的距離就不遠了。
記者:那我們如何去挑選抽象藝術的作品呢?
王新友:第一,選對機構,要在專業的,有影響力的機構,挑選作品。因為他們已經層層篩選,已經把了幾道關。第二,注意有水準專業美術媒體的介紹,因為這種媒體也不是很多,他們一般能挖掘得到優秀的抽象藝術家。第三個,多參加博覽會,多走多看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