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楊波
多年以來,雖然所處的社會環境有濃郁的重商主義傳統,但由於受到西方當代文化的熏陶,廣東當代油畫一直處在精英藝術的情境之中。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廣東油畫的主流是主動迎合市場需要的,正相反,由於廣東油畫家一直以來表現出的對藝術市場化的拒斥姿態,造成了廣東油畫在強調學術性的同時,在價值取向上一貫的“精神貴族”傾向。
這種傾向成為已經是後工業社會的廣東在消費主義盛行的年代裏藝術家為保證自身的高端身份而作出的必然選擇,也呈現出了中國油畫發展到今天的必然出路:在一個崇拜差異的發達消費社會中,提高並保持圖像的品位、保證藝術作品的唯一性,是使藝術家延續其優勢地位的不二選擇。分析廣東當代油畫重視品位的精英化價值取向,有助於理解當代中國油畫生長的必然路徑。
一、品位
在經歷了從文革美術到“八五新潮”、從架上繪畫到行為、觀念藝術的三十年實踐之後,廣東油畫將自身定格在多元並存和個人自由主義的框架之中,在此框架之內每個藝術家獨自面對畫布作出的選擇,似乎都是個人的興趣愛好,沒有高下之分。
然而對藝術品的鑒賞和品評,一直以來都是觀眾和主流社會所津津樂道的。逐漸人們發現在不同風格、不同結構的作品之間進行“關公戰秦瓊”式的好壞判斷固然不能説明作品的價值區別,但在相對穩定的風格之內對類似作品的比較,則是有可能的。於是牽涉到了一個與權力相關的判斷句式:作品的品位,統領著藝術作品的核心部分:品位高則作品好;反之,低品位的作品由於缺乏心靈深度而徒有其殼。
品位的高低是如何判斷的?什麼構成了藝術品的內在品質?
“品位(quality)”一詞最早來源於礦物學,原指礦石中有用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率。含量的百分率愈大,品位愈高?,F代人在社會生活中,借用這個詞指涉生活品質的標準,生活消費的品質越高,品位越高。
當代社會,是一個物質財富極其豐富的社會,物的出現和被消費,“取消了人們之間的真實差別,使人們及産品都同質化,並同時開啟了區分鑒別統治的一種工業壟斷性集中。這有些類似于宗教或社會運動:它們是在自身的原始衝動消退之後才建立起了教堂或制度。在這裡也是如此,對差異的崇拜正是建立在差別喪失的基礎上的?!?#9312;正是對差異的崇拜,使品位存在的基礎——對於生活消費品品質的判斷力成為重要的人生技巧;由此衍生出一個相關詞“品味(taste)”,則傾向於將生活消費品的品質判斷,變成一種優雅的、有意味的精神動作過程。
擁有相同數量財富的個人,不一定會對生活消費品的品質有相同的判斷力。由此,從選擇和購買開始,他/她們的生活品質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差異。差異的強勢方會將己方的判斷力優勢升級為價值觀和道德上的優越感,從而導致 “品位”逐漸取代了“財富”,成為區分社會等級的標誌。
H?貢布裏希認為,趣味是可塑的②,同樣,“品位”通過廣泛的傳播和反覆的強調,使社會普通人知人群明曉生活消費品的“精英化”判斷標準,從而提高“品位”。
藝術作品在社會層面上來看仍然是消費品,但屬於高端奢侈消費品。藝術作品同樣逃脫不了趣味的的更疊和品位的挑選——事實上,社會將對藝術品品質的判斷稱為藝術品鑒賞,並把擁有這種藝術鑒賞力視為高品質生活和精英人生的象徵物。
二、圖像
油畫藝術發展到今天,已經不能用單純的“布面油彩”這樣的材質屬性來定義“油畫”的概念了。當代意義上的油畫,從材料上看,可以是“布面丙烯”,也可以是“紙面油彩”或是其他材質;從內容上看,也早已不是“三度空間幻覺”一種衡量標準;從理念上看,更是不拘泥于“再現”、“表現”的非此即彼的單一方法模式,而是走向混合型的自由表達。因此,豐富多彩的當代“油畫”,已經有些“名不副實”,需要一個更為寬泛的概念來規定其自身。此時,“圖像”這一更為寬廣的概念被引入了。
“圖像就是彼時和此刻一起匯聚在星河中,就仿佛是雷電一閃。換句話説,圖像是某一停頓時刻的辯證法。雖然過去與現在的關係純粹是時間性的,是連續的,但彼時和此刻的關係卻是辯證的:它不是實踐性的,而是有著某種圖像性”③,本雅明如是説。在他看來,圖像是凝聚了特定時空的視覺結果。
凝聚了特定時空資訊的圖像通過人類視覺上的“編碼”和 “解碼”,完成了媒介和資訊傳播的過程,這個過程對人類意義重大。從另一角度上來説,圖像的價值和意義不在於視覺的形式,而在於傳播的內容。
當“油畫”轉變為“圖像”,那麼動態地、整體地把握這種視覺藝術,就成為當代油畫家們通過實踐要解決的首要命題:
首先,“油畫家”變為了“圖像製作者”。這在實踐中意味著在製作圖像之前存在著一個對要製作的圖像的選取和計劃的人,即“圖像設計者”。兩者可以是同一個人,但兩者的工作截然不同:“製作者”突出“效率原則”,為使圖像被製作得更好,任何高效的工作方法都能被採用;“設計者”則強調“達成原則”,必須為完成有效傳播負責。而傳統概念上的“油畫家”則將技巧操作和理念表達混為一談;
其次,“觀眾”變成了“圖像接收者”。當代的圖像除了傳統展廳的展墻外,印刷畫冊、網路部落格等都成為傳播的有效渠道。觀眾可以是在萬里之遙,但由於圖像的平面性和顯示介質的標準化,遠端觀眾看到的圖像的保真程度甚至要超過在原作面前的現場觀眾。油畫的現場感受到削減,藝術家們不得不思考創作適合平面媒介傳播的作品形式。
最後,“油畫作品”成了“圖像符號”。當獨一無二的油畫藝術品變成了可無限複製的、作為符號進行傳播的圖像,其價值更多地依賴於被傳播的廣度和烈度。家喻戶曉的名畫原作因為其複製品的龐大數量而身價百倍,這和過去油畫單純靠自身的魅力征服觀眾有所不同。
綜上所述,在考察了“油畫”變成“圖像”的過程我們發現,製作與設計的分離、對平面性的嚴格限定、大量複製品推高藝術原作的現象,必然導致觀念化、平面化和傳播化現象在當代油畫創作中大量出現。
三、圖像和品位首次遭遇
當“圖像”遭遇了屬於社會學範疇的“品位”,必然産生以下問題:
首先,誰是圖像的消費者?在圖像時代來臨之前,油畫的消費者是油畫愛好者和藏家。他們可以通過對油畫的鑒賞和品評,建立自己的品位;圖像時代到來後,除了原有的消費者之外,大量匿名消費者的涌入使得對油畫的品質判斷力(即品位),變得備受關注。這些消費者不消費油畫原作,但消費由原作衍生出去的符號性紀念品。這構成了所謂的“名利場邏輯”④,消費者很快找到屬於自己的群體,並對油畫原作産生無限的崇拜。
其次,誰來確定圖像品位的標準?油畫中的經典作品,是由藝術史自然成形的;對這些過去作品的辨認,代表著當事人的品位。圖像中的經典,由圖像接收者(觀眾)群推舉,對這些屬於當代的作品的發現和辨認,則意味著當事人的趣味符合潮流。
最後,圖像的品位有什麼樣的意義?如第二章所言,圖像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傳播的內容,那麼屬於這個時代的前瞻性的思考、對人性深處微妙變化的真實感受、對文化和現實的探究……這些當代人迫切需要的內容的積聚,構成了圖像的品位。對這些內容的感悟深淺,標誌著當事人的生活品質。
當圖像遭遇品位,迸發出的是屬於這個時代的深刻性。這種深刻性植根于網路傳播和消費社會的現實環境之中,生長出屬於這個時代的藝術作品。廣東當代油畫無疑已經具備這樣的深刻性,我們完全有理由期待更多的佳作問世。
註釋:
② 參見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p72)
②④參見“名利場邏輯:在時尚、風格、趣味的研究中歷史決定論的替代理論”,《理想與偶像——價值在歷史和藝術中的地位》,貢布裏希著,范景中等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③參見尼古拉斯?米爾佐夫《視覺文化導論》,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p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