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世界地圖與文化論壇”
——“跨邊界:文學、藝術與世界史”
文/鄒之瑞(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係教授)
摘要:芭蕾藝術是悠久歷史傳承和各國各民族文化匯聚的舞蹈藝術,是多邊傳達和多元發展的跨界藝術,也是人類和平合作與共同發展精神的優雅載體。芭蕾藝術既是經典的藝術,也是流行的藝術。芭蕾承載著表現美、創造美、引領美的社會和歷史責任。中國芭蕾藝術作為中國舞蹈藝術的成員,應該為中國舞蹈和世界舞蹈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引言
芭蕾藝術,作為一門源遠流長的舞蹈藝術,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它既是經典的象徵,傳承著悠久的舞蹈傳統,又是流行的表達,時刻敏銳地與當代社會融為一體。這個領域的探索不僅涉及到舞蹈技術與表演藝術,更牽涉到文化、社會、審美和教育等多個層面的互動。本論文將聚焦于“芭蕾藝術的經典與流行”,旨在深入探討芭蕾藝術在經典傳統和當代流行兩個不同領域的發展,以及它在文明互鑒、文化傳承、教育領域和社會互動中的角色。
本文中,我們將回溯芭蕾藝術的歷史淵源,從其起源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到如今成為世界各地舞臺上耀眼存在的經典之一。我們將審視芭蕾在社會各界的培育下如何演變成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並深入研究其在舞臺藝術中的不朽之處。
我們還將關注芭蕾藝術作為流行文化的表達。通過觀察其在當代社會的廣泛傳播和接納,我們將分析芭蕾是如何適應並融入當今多元文化的。從電影、電視到社交媒體,我們將追蹤芭蕾如何在流行文化中嶄露頭角,吸引著新一代的觀眾和藝術愛好者。
此外,我們將研究芭蕾藝術對教育領域的影響。探討其在培養學生審美情感、塑造身體素養和促進全面發展方面的獨特價值。通過調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芭蕾教育實踐,我們將評估其在國際範圍內的教育效果和社會價值。
最後,我們將關注芭蕾藝術在社會互動中的作用。通過案例,我們將揭示芭蕾如何通過舞臺演出、文化交流和國際合作,成為促進跨文化對話和理解的橋梁。我們將論證芭蕾藝術是如何在不同層面上影響和反映社會的,以及它在塑造和傳遞文化價值觀念中的重要性。
通過深入挖掘芭蕾藝術在經典與流行中的並駕齊驅,我們期望為這一藝術形式的繼續發展和跨學科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啟示。在芭蕾藝術這個獨特的領域中,我們將發現經典與流行並非各奔東西,而是相互交織、相得益彰的。
內容
一、芭蕾藝術是經典藝術
法國宮廷通過對義大利皇室的一種表演性的舞蹈文化活動的引入和借鑒,將當時對神的形體的想像、表現非凡氣勢和高雅脫俗的動作、以及來自民間的被普遍認為優美舒展的身體形象,融合安排在宮廷的禮儀和文化表演活動中。無疑,當時享受著豐裕經濟條件和接觸著先進文明的法國皇室的行為舉止,不僅在本國上下,也迅速影響著眾多歐洲國家紛紛效倣。經典芭蕾從此以其多彩多姿的獨特方式流傳數百年至今。代表經典芭蕾的數十部古典芭蕾舞劇,成為世界高水準芭蕾舞演出團體最華彩的藝術呈現,也是各國劇院舞臺衡量其是否達到高標準演出要求的藝術標誌。
經典芭蕾是由芭蕾基本技術規範定義的。
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時期有一部儀典著作《廷臣論》(ILCortegiano),也有人翻譯成《朝廷禮儀》。這本書由作者在1508年開始寫作,1528年才完稿出版,作者在次年逝世。該書被認為是16世紀發行量最大的書籍之一,其發行版本以六種語言在二十個歐洲地區印刷,僅在1528年至1616年間就出版了一百八十版。
“維基百科”介紹這本書的作者: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利奧內,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詩人。其代表作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文化的內涵和特徵,不僅享譽當時的文壇,還對以後歐洲思想文化的進程産生獨特的影響。
《廷臣論》以美妙的文筆虛構了發生在1507年間“烏爾比諾”公爵與其廷臣之間的談話。“烏爾比諾”是當時義大利一個精緻優雅的城邦,《廷臣論》的作者卡斯蒂利奧內曾任烏爾比諾駐羅馬的使臣。他出身貴族家庭,熟悉烏爾比諾宮廷及其他王室。他通過宮廷中不同位置成員的不同視角,對他所理解的具有崇高騎士風範的宮廷紳士(也包括高貴的女性成員)所應具備的能力和素養,給出了詳細的描繪。他們要有高尚的道德,豐富的學識,過人的膽略。他們也必須知道在宮廷中如何進退有據謙恭脫俗;他們還必須知曉繪畫、詩賦、音樂、舞蹈;他們還要經常參加智力競賽、選美、朗誦會、舞會;等等。這是歐洲歷史上最受尊崇的宮廷禮儀專著,也被歐洲史學家稱為:“這是對義大利價值觀傳播的最重要的貢獻。”(The most important single contribution to a diffusion of Italian values)而文明匯聚的宮廷行為加上義大利和希臘民間的雕塑繪畫、擬劇、默劇、歌舞劇及其他肢體表演藝術,成為了古典芭蕾的生命之源。
1533年,後來成為法國國王的亨利二世與義大利佛羅倫薩貴族之女凱瑟琳·德·梅第奇(是當時教皇的侄女或侄孫女)成婚。由此,法國和義大利的文化藝術也隨之喜結良緣。
1570年,凱瑟琳的兒子查理九世傚法佛羅倫薩文藝復興時期的“柏拉圖學院”創建了“詩歌音樂學院”。凱瑟琳的另一個兒子亨利三世1574繼承王位後繼續支援這個學院。
1581年,被史學家稱為“第一部真正的芭蕾”的《王后的喜劇芭蕾》作為當時法國王后的妹妹婚禮上的慶典演出公開問世。截然不同於之前的法國宮廷舞蹈更多類似于優美的走動,《王后的喜劇芭蕾》在劇情安排、場景調度、演員站位、音樂結構與配合、舞蹈節奏和舞步變化等等,都有了清楚的安排。古典芭蕾規範和技術的基礎自此朦朧顯現。
1643年5月14日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登基,開始了長達72年3月18天的歐洲最長在位君主時間。路易十四繼位時不滿5歲,由其母親攝政,直至1661年3月他23歲時宣佈親政,這之前的18年間,路易十四經歷了人民起義及兩次國家內戰。這直接促使他親政後即著手大力整治國家,建立威權。力圖讓國民更加臣服於他的統治,更加崇拜他至高無上的權勢。
他自稱“太陽王”,並把自己對太陽神“赫利俄斯”的形象的理解,努力融入在身體的表現之中。他還規定了一系列的行為舉止,要求宮廷裏的皇室成員習練和遵守。他和自己的舞蹈老師博尚在義大利宮廷舞蹈動作的基礎上一起開始設計體現高貴和優雅的動作,經常在宮廷內讓王室成員與他共同表演,當然,那時的男主演是國王自己,參與演出的王室成員也都是男性。
1661年路易十四在巴黎建立皇家舞蹈學院,學院隨後出現了正式的教材,制定了沿用至今的芭蕾訓練基本腳位和手位。在此基本技術基礎上,包括“阿拉貝斯”“巴的夏”……等芭蕾規範的基本動作,始終是世界大型芭蕾舞表演團體和專業院校培訓的基石。美國芭蕾歷史學教授梅麗莎·克拉珀(2020)在《芭蕾課,美國歷史》中提到:“芭蕾課程中最熟悉的元素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法國皇家舞蹈學院院長皮埃爾·波尚(Pierre Beauchamps)在17世紀晚期制定了芭蕾舞的五個位置。從那時起,芭蕾學生們就一直在學習這些姿勢。雖然根據教學風格,手臂的位置有一些不同,但對於17世紀的法國宮廷舞蹈演員、18世紀的丹麥芭蕾舞女演員、19世紀的俄羅斯芭蕾舞學院學生、20世紀的中國芭蕾舞團學員和21世紀正在上初級芭蕾舞班的美國孩子來説,這五種姿勢的描述是同樣熟悉的。”[ Melissa R. Klapper. Ballet Class: An American History]珍妮佛.霍曼斯(Jennifer Homans)(2010)讚嘆,這些基本姿勢的重要意義無論怎樣高估都毫不為過:它們如同音樂中的大調音階,是芭蕾所有組成結構的基礎[ Jennifer Homans. Apollo's Angels-A History of Ballet[M].New York: Random House,Inc,2010:203]。芭蕾基訓是芭蕾學生的必修課,芭蕾教學採用嚴謹規範的教學法。芭蕾專業動作的通用語言在全球都是法語。這也是我們觀賞世界各國芭蕾演員具備動作一致性的原因。
經典芭蕾是由長期穩定的美學表現和追求所定義的。
珍妮佛·霍曼斯(2010)通過10年多的研究認為,芭蕾在西方歷史中的地位無可置疑,芭蕾是經典藝術。其美學思想來自古希臘和文藝復興時期。世界各地的芭蕾藝術家們始終遵循著經典芭蕾源自15世紀雅典的審美理想和崇高名望的共同意識。而古希臘崇仰的眾神之神阿波羅,不僅具備高尚情操,是光明、真理、醫藥和音樂之神,還是希臘神話中最多才多藝、最俊美的神祇,有著高貴的身體外形和完美的身體比例。對於芭蕾舞者,阿波羅的形象成為了終生的努力達到的目標。他們每天努力,通過模倣和訓練使自己的形體可以更趨完美。他們也努力讓自已更加的優雅和從容。同時他們也知道要表現出這樣的感覺,還必須同時擁有良好的教養和文化內涵。珍妮佛·霍曼斯指出,從法國的凡爾賽宮到俄羅斯的聖彼得堡,直到20世紀,阿波羅的美好身姿始終雄踞芭蕾世界。阿波羅至美至善的理想追求已經成為芭蕾的核心[ Jennifer Homans. Apollo's Angels-A History of Ballet[M].New York: Random House,Inc,2010:203]。袁禾(2011)在《中國舞蹈美學》仲介紹中國先秦時期舞蹈美學思想的“舞求美善”,提到“樂舞要力求‘盡善盡美',這不僅是先秦舞蹈美學思想中一個重要的理論命題,而且成為人們鑒別樂舞優劣的一個審美標準,這一標準影響了此後兩千多年的樂舞審美文化,奠定了整個中華民族的藝術審美觀”[袁禾,中國舞蹈美學(修訂本),人民出版社,2011]。從東西方歷史上的國家治理者殊路同歸的美學思考中,可以看到人性的自然期盼,也可以看到芭蕾藝術的人性光輝。
珍妮佛·霍曼斯認為,一代又一代的芭蕾大師們將阿波羅的形象作為主題與核心,首先是芭蕾大師們自己希望無論從內心還是外形都可以追隨著阿波羅的高尚儀態、完美比例和對技巧的輕鬆掌握。芭蕾誕生400多年後,美國芭蕾的代表性人物喬治·巴蘭欽在其創作的芭蕾舞劇《阿波羅》中,始終在以這一美學形象觀照著芭蕾的經典源頭。詹姆斯·斯泰肯(2018)介紹,今天《阿波羅》在美國的節日仍然令人矚目地被提及。該劇在巴蘭欽的職業生涯中佔據重要的地位,也是他作為編舞家的轉捩點。[ James Steichen. Balanchine and Kirstein's American Enterprise Get access Arrow]
于平(2002)在其著作《中外舞蹈思想概論》第三篇“外國舞蹈美學思想”中提到美國著名現代舞蹈理論家、評論家約翰·馬丁的舞蹈美學思想。約翰?馬丁對芭蕾“風格”的分析十分精闢。他説,芭蕾“純粹是一種人為的體系,目的只在於追求種種美學效果……這種以幾何美學為基礎的理論包容有某種與按照純粹視覺性裝飾的圖型中的線條與團塊的佈局安排很不相同的東西,它簡直是用手臂和腿及軀幹來代替許許多多的條狀物和球體了。身體是不可能這樣地變成毫無生氣的技巧的,甚至是在做極抽象的動作時,它依然是一個活生生的軀體。這一點的確就是芭蕾舞美學的核心,即其動力的源泉。它是對作為個體的人的讚美,是對其理想化的本質的展現,這一理想化的本質擺脫了具有因果關係的合乎理性的宇宙,亦即一個含有生命的動因及功利主義目的的實用主義式的宇宙的各種羈絆……它並未探討以形體表現生命的動作的種種可能性,而是致力於使之適應為之而建立起來的專門性動作體系”。約翰·馬丁進一步提到,“從美學理想的高度來談芭蕾風格……無論從理論上或實際上來説,垂直性均是這套技巧的主調”。[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1]福金(1880-1942)是俄羅斯著名芭蕾大師,是20世紀芭蕾變革的領袖。“福金從多方面闡述芭蕾的藝術美原則……福金認為,第一,‘對美的膜拜,是與人體的健康發育聯繫在一起的’;第二‘舞蹈主要是歡樂的流露,是表現光明而不是表現黑暗的’;第三,‘做動作時的緊張狀態越不讓人感覺到,這個動作就越是美’;第四,‘從舞蹈得到的樂趣之一,是來自掌握平衡的樂趣’”[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1]。于平介紹,“為著創造新的芭蕾,福金批評古典芭蕾僵死的動作程式;而為著抨擊現代舞者,福金又維護著芭蕾藝術的美學原則。這並不矛盾。福金的一段話是對這種表面矛盾的最好注解,即:“當舞蹈希望成為藝術,也就是説給自己提出了為表達人類內心世界找到最最完美的形式之任務時,那麼對於它來説,滿足我們向任何一種藝術提出的那些要求,就成了必須做到的條件了。這些要求就是:首先是技巧,再就是感情充沛真摯,把感情表現得清楚,形式美麗,風格完整,有性格。”[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1]
芭蕾從民間舞蹈元素中吸取豐富的營養,而其誕生時作為主要參與者的王室成員和宮中廷臣對禮儀和得體行為的要求,反映了當時歐洲領先的思想意識和優秀的社會文化元素。芭蕾學者卡琳·珍妮特(2023)在專著《芭蕾舞蹈和教學中的藝術與科學》中提出,芭蕾遵循了古希臘和羅馬的古典美學理想,即簡潔、和諧、平衡、清晰、克制、一致和完美比例。這些理想被認為是走向美的元素,美與真善並列,是一個有教養的人追求的三個最高目標之一。[ Janet Karin,The Art and Science of Ballet Dancing and Teaching Integrating Mind, Brain and Body]隨著情節芭蕾和戲劇芭蕾的相繼出現,對應著美好動作舉止表現的芭蕾舞劇,也多以美好的故事和美麗的環境與之交相輝映。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也是人們不斷欣賞美、享受美、渴望美的歷程。芭蕾是這個背景下最同頻的表演藝術。表現美、創造美和引領美,既是對芭蕾藝術的溢美之詞,也成為了芭蕾藝術的社會和歷史責任。舒展、平衡、輕盈、優雅,這是芭蕾長期穩定的美學表現和追求,也是芭蕾的經典形象。
經典芭蕾是由世界舞臺上演的經典芭蕾舞劇定義的。
喜愛芭蕾的觀眾都了解,目前世界上經常演出的經典芭蕾舞劇大致沒超過20部。國際上很多的芭蕾舞比賽,要求選手參賽的劇目一般會包括比賽評委會指定的經典芭蕾舞蹈片段,這些片段基本上都是在10幾部芭蕾經典劇目中選出的。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係從世界10個主要芭蕾舞劇院和世界5個主要芭蕾舞比賽規定劇目片段中統計,排在前10名的經典芭蕾舞劇包括《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堂·吉訶德》《吉賽爾》《羅密歐與朱麗葉》《舞姬》《海盜》《仙女》《葛蓓莉婭》等。這些經典芭蕾舞劇都是由嚴格的經典芭蕾技術規範、充滿善與惡美與醜感情跌宕起伏等傳統戲劇衝突情節的劇情敘事、華麗的古典音樂、流光溢彩的舞臺設計和服飾、不依賴語言對白的獨特身體動作和表情的舞蹈語言等組成。這些經典芭蕾舞劇在不同時代由不同演員的演繹,表現出芭蕾業界日益成熟和與時俱進的技術和表演能力。更甚者,細心的芭蕾觀眾可以發現,芭蕾舞劇《天鵝湖》幾乎是以一劇之力確立了全球古典芭蕾的標準,饋贈了世界芭蕾觀眾一把精緻的藝術尺規。法國史學家兼批評家丹納(1828-1893)所著《藝術哲學》(2017年傅雷譯)談到:“所謂‘古典的’藝術,內容不外乎下列三點。首先是感覺的精細,善於捕捉微妙的關係,分辨細微的差別:這就能使藝術家把形體、色彩、聲音、事故,總之是元素與細節,造成一個總體,用內在的聯繫結合得非常完善,使整體成為一個活的東西,在幻想世界中超過現實世界的內在的和諧。其次是力求明白,懂得節制,討厭渺茫與抽象,排斥怪異與龐大,喜歡明確而固定的輪廓:這就能使藝術家把意境限制在一個容易為想像力和感官所捕捉的形式之內,使他的作品能為一切民族一切時代所了解,而且因為人人了解,所以能垂之永久。最後是對現世生活的愛好與重視,對於人的力量的深刻的體會,力求愉快:這就使藝術家避免描寫肉體的殘廢與精神方面的病態,而專門表現心靈的健康和肉體的完美,用題材的固有的美加強表情後天的美。”最後這句傅雷先生有一個註釋:“健康的心靈與肉體本身就是美的,所以説是題材固有的美。表情有賴於藝術家的手腕,所以是後天的美。”[丹納.藝術哲學[M].傅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318]比照丹納先生的標準,至今仍在廣為流傳的經典芭蕾舞劇顯然是當之無愧的古典的藝術。
經典芭蕾是由其歷史文化的厚重積澱和世界範圍的廣泛傳播定義的。
經典芭蕾從早期歐洲的發展,直到今天在其他各國發展,溫和友好地接受了各國各民族文化歷史,濃墨重彩地傳遞著各國各民族的風土人情。我們從古老中國習俗纏裹後的小腳看到與早期歐洲芭蕾演員踮起腳尖後腳部形狀的相似。從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多國皇宮裏內設的“中國閣”(Chinese Cabinet)壁畫或漆畫中仕女們身姿搖曳的流風回雪,感嘆朱利斯·佩羅 (Jules Perrot)編導的《古典女子四人舞》(Pas de Quatre)中四位女演員倣若再現了古中國仕女的嫋嫋婷婷。相隔萬里,舞姿相近,芭蕾幫助人們僅透過一種藝術形式便可以看到世界歷史和世界文化的交互映射,堪稱經典。
二、芭蕾是流行藝術
芭蕾由於經典而成為流行。
經典意味著經久不衰,意味著權威典範,當然也意味著長久的流傳和流行。
芭蕾由於跨文化而成為流行。
芭蕾是在規範技術要求下的可選擇多種風格的舞蹈形式,而舞蹈是最便於人類情感交流的身體語言之一,因此,芭蕾藝術在跨文化跨國家的流傳中如魚得水。芭蕾舞劇《吉賽爾》的法國浪漫,《天鵝湖》中的俄羅斯神秘,《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英倫風情,《紅色娘子軍》的中國氣派,等等,都美輪美奐地表現了各種文化背景下的劇情和人文景象。更由於現當代芭蕾對於傳統芭蕾腳尖鞋技術要求的跨越,其多樣性的方向為芭蕾在更廣闊藝術空間和更廣大愛好者中的普及鋪展了更豐富多彩的未來。
芭蕾由於表現純粹美、抽象美、簡約美的人類最普遍愛好而成為流行。
芭蕾在專業演員加入之前,主要是表現優雅的禮儀和優美的行為舉止,對學習者沒有要求複雜的技術水準和特殊的身體條件。由於這樣的先天特點,芭蕾成為對非舞蹈專業學員開展美育教育的最佳選項之一。芭蕾除了可以被用來進行形體訓練和動作訓練之外,也是訓練學員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絕好途徑。我們在綜合性大學非藝術專業幾乎零舞蹈基礎的本科生中開設“芭蕾基訓與芭蕾美育”課程,受到同學們積極響應。近6個學期的教學情況,讓我們看到了芭蕾對於美育的獨特功用。2021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教育中心(ICEE)發起“芭蕾美育計劃”,推動“以美育人”發展模式,讓工程教育插上美育的翅膀,積極探索芭蕾藝術與工程科技的教育融通性。從該計劃三年的實施情況情況看,全校60%的專業同學都有參與,從入校第一年的本科生,到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在校教師,在芭蕾選修課中同室學習,濟濟一堂。遍佈全國的芭蕾培訓班裏由於缺少芭蕾專業畢業的教師,很多都是其他舞種的老師在教學,芭蕾的流行有了更宏闊的社會資源。
芭蕾是與時俱進的藝術,也是謙遜包容的藝術,這是流行藝術共同的特點。
芭蕾舞是由演員表演的,沒有人可以做到每次演出都保證每一個動作都完全相同。所以,每一次芭蕾舞的演出都會給觀眾帶來新的感受。同樣的芭蕾舞劇,每次排演,針對不同的演員和不同時期,其舞臺表現也都有所不同。芭蕾表演的舞臺上,隨時都會看到新的藝術、新的舞美,聽到各種新風格的音樂等。芭蕾舞的編導、演員和觀眾從來沒有拘泥于舞臺上的芭蕾劇目與其以前版本的不同。芭蕾舞劇常演常新是這一表演形式的特點,也是這門藝術具備旺盛生命力的緣由之一。芭蕾的觀眾覆蓋了各個年齡群,其在人群中的橫向和縱向延伸是其流行的又一個特點。
芭蕾由早期的席間芭蕾、歌劇串場舞蹈、到獨立出現在舞臺上的浪漫芭蕾、古典芭蕾、交響芭蕾、現當代芭蕾等不斷增加和變化的形式,表現出了芭蕾的不斷發展以及對市場與觀眾喜好的緊密呼應。也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愛好者的生活歷程。
芭蕾舞由於成功吸收和表現了多民族藝術而成為流行。
早期的芭蕾舞被美國人類學家喬安·惠勒(1969)(見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t Ballet as A Form of Ethnic Dance[J].Impulse,1969—1970:24—33。Joann Wheeler Kealiinohomoku<1930—2015>)稱為歐洲的一種民族舞[ Joann Kealiinohomoku, 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t Ballet as a Form of Ethnic Dance[A].Ann Dils & Ann Cooper Albright, Moving History/Dancing Cultures: A Dance History Reader[C], USA,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2001]。事實上,如同電影技術為世界各國所用一樣,雖然電影技術起源於歐洲,但中國導演中國演員拍出的中國故事影片,顯然被認為是中國電影而不會被介紹為外國電影。如果把《地道戰》《大紅高粱高高掛》認為是外國電影,國內外觀眾都無法接受。同樣原因,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是中國舞劇,中國芭蕾是中國舞蹈,是應該接受的事實。中國芭蕾舞劇已經是中國觀眾最喜愛的舞蹈文化之一。
1934年是美國芭蕾舞史上輝煌的⼀年,美國芭蕾舞蹈家喬治·巴蘭欽在這⼀年成⽴了現在已蜚聲世界的美國芭蕾舞學校(SAB)。學校的創⽴者們宣佈:“該學校不僅僅只是⼀個訓練有限ᰁ芭蕾舞學⽣的機構,它還是建⽴在既古⽼⼜⽣機勃勃的傳統之上的學校,其⽬的是通過保持併發揚古典舞臺藝術的傳統,為美國⼀種新的⺠族藝術的成⻓,提供充分素材[ Melissa R. Klapper. Ballet Class: An American History]。”這裡可以看到,美國芭蕾舞的創立者們是將美國芭蕾作為美國的民族藝術中的一種新形式而建設的。比較中國古典舞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創建夙願,中國芭蕾與中國古典舞學科的建設,初心一致。
豐富多彩、形式多樣、題材廣泛的中國芭蕾劇目,讓芭蕾在中國更加普及,更加生機盎然。
芭蕾由於被社會各行各業廣泛借鑒而成為流行。
芭蕾藝術對美的極致追求,使其自身成為“完美”的形象代表。“空中芭蕾”“水上芭蕾”“峭壁上的芭蕾”“地毯上的芭蕾”等都是彰顯不同行業中精美高超水準的流行稱謂。
芭蕾訓練方法用於形體訓練則更加普及和流行。在城鎮的大街小巷,商場和辦公大樓的各個位置,芭蕾班舉目可見。
美國研究者有過調查,大部分觀眾幾乎都是在到劇院現場觀看芭蕾演出之前,通過電影電視和其他多媒體中的芭蕾節目就已經對芭蕾舞耳熟能詳。類似芭比娃娃等以芭蕾為元素的禮品、手伴、八音盒、賀卡、服飾、紀念品、玩具等等,在被千家萬戶購買使用的同時,芭蕾早已脫離了小眾藝術的形象,成為大眾耳熟能詳的藝術品類。
三、芭蕾藝術作為既有經典文化傳統又融入流行文化的藝術形式,給我們帶來啟示和思考
文化的融合與傳承
芭蕾展現了文化的跨界與融合,傳統經典元素與當代流行趨勢相結合,為文化傳承提供了一種富有創意的方式。
很有代表性的是,耶誕節全家看一場芭蕾舞劇《胡桃夾子》在美國已經形成傳統。
美國駐華使館2022年12月20日刊發一篇短文,其中提到:“在許多美國家庭中,不看《胡桃夾子》(The Nutcracker)就不算過耶誕節。
觀看這部芭蕾舞劇成為千千萬萬美國人——無論老少——最喜愛的節慶活動傳統。
這部芭蕾舞劇于1892年12月在俄國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首演,由彼得·柴可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作曲,馬利烏斯·彼季帕(Marius Petipa)和列夫·伊萬諾夫(Lev Ivanov)編舞。
對於一些美國芭蕾舞團來説,《胡桃夾子》吸引的觀眾人數幾乎是一年中其他劇目演出的總和。據路透社 2021年報道,作為世界一流芭蕾舞團之一的紐約城市芭蕾舞團(New York City Ballet),每年大約45%的門票收入來自為期五周的《胡桃夾子》演出,觀眾一年超過10萬人。
由於劇目中有眾多兒童表演的角色,美國各地的芭蕾舞學校也上演自己的版本。
學校吸引了父母、祖父母和青少年來觀看舞劇,由此使許多孩子第一次看到了芭蕾舞,體驗到一種新的節日傳統。
紐約城市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喬納森·斯塔福德 (Jonathan Stafford)在2021年對公共廣播電視臺(PBS)説:“我們的一些觀眾小時候就看過這一演出,現在他們帶著自己的孫兒孫女來觀看了。”
對於那些無法到現場看演出的人來説,在家裏觀看1977年由米哈伊爾·巴裏什尼科夫 (Mikhail Baryshnikov)主演的《巴裏什尼科夫的胡桃夾子》(Baryshnikov’s Nutcracker)是許多美國家庭的一個節慶必有活動。許多公共電視臺或流媒體服務都會播放和提供這場78分鐘的舞劇。
美國人也喜歡對這一經典作品進行新的詮釋。在美國多個城市上演的《嘻哈胡桃夾子》(The Hip Hop Nutcracker)中,現代嘻哈舞演員伴隨柴可夫斯基的古典樂曲起舞。
俄羅斯文學、文化和表演藝術學者娜塔莉·魯蘭 (Natalie Rouland)認為,俄羅斯舞蹈家謝爾蓋·佳吉列夫 (Sergei Diaghilev)、米歇爾·福金 (Michel Fokine)和安娜·帕夫洛娃 (Anna Pavlova)等人于1909年至1929年期間隨團在美國巡迴演出時將芭蕾舞介紹給了許多美國人。
舞蹈編導喬治·巴蘭欽 (George Balanchine)和舞蹈家亞歷山德拉·達尼洛娃(Alexandra Danilova)是接下來出現在美國芭蕾舞界的新一代關鍵人物,他們二人都出生於聖彼得堡。
巴蘭欽于1934年創立了美國芭蕾舞學校(School of American Ballet),並於1948年創立了紐約城市芭蕾舞團。魯蘭説,達尼洛娃培養了美國芭蕾舞劇院(American Ballet Theatre)、舊金山芭蕾舞團(San Francisco Ballet)、辛辛那提芭蕾舞團(Cincinnati Ballet)和華盛頓芭蕾舞團(Washington Ballet)等國家和地方級芭蕾舞劇團的舞蹈演員,指導她們學習俄羅斯舞劇系統嚴謹的技術和權威劇目。
“俄羅斯芭蕾舞藝術在美國的文化版圖上留下了持久的遺産,通過保持《胡桃夾子》這一儀式性演出傳統,每個耶誕節慶都將歷史再現於今天。
多年來,美俄關係經歷了許多階段,但像《胡桃夾子》這樣歷史悠久的俄美傳統劇目突顯了美國與俄羅斯人民之間持續的文化聯繫。”[ https://share.america.gov/zh-hans/nutcracker-holiday-classic-us/]
上面的長篇引用文字來自美國駐華使館官網,幫助我們認識到藝術促進和平和互相理解的重要意義,也理解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影響。
美國作家梅麗莎﹒克拉珀(2020)提出,芭蕾是美國舞蹈的一種,芭蕾不僅經典,也是美國流行文化的重要內容。[ Melissa R. Klapper. Ballet Class: An American History]
1949年11月,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當時稱薩德勒斯韋爾斯芭蕾舞團)在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出《睡美人》。飾演女主角奧羅拉公主的是英國芭蕾歷史上最著名的芭蕾演員瑪格·芳婷。演出獲得巨大成功!這部改編自法國作家夏爾佩羅同名童話的芭蕾舞劇,由俄國音樂家柴可夫斯基作曲,由法國移居俄羅斯的編舞家彼季帕和英國編舞家阿什頓編導。時年30歲的芳婷的表演令美國觀眾讚嘆不已,演出創當時最佳票房紀錄。美國媒體更是高度評價。戰後英國壓抑的情緒被重新激勵而起,英國媒體稱,大英帝國的榮耀在瑪格·芳婷的足尖上重新站立起來了!
芳婷于1923年4歲開始在倫敦學習舞蹈,由於芭蕾老師缺少,她只能先學了踢踏舞蹈課程。1927年芳婷8歲隨父母遷居上海。其時,上海已經僑居了很多的俄羅斯的芭蕾和音樂老師。芳婷到上海後開始跟隨俄羅斯芭蕾老師喬治岡察洛夫(George Goncharov)學習芭蕾,1933年14歲的芳婷回到倫敦後進入了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開始了她輝煌的芭蕾藝術大師生涯。
芳婷和她的芭蕾生涯,讓我們看到芭蕾藝術在作為多邊傳達和多元發展的跨界藝術之外,也是人們追求和平合作和共同發展的精神載體。黑格爾説“精神力量的大小只能跟它外化的大小一樣,精神力量的深度也只能同它在展開過程中敢於擴展自己和敢於失去自己的深度一樣。”[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第6⻚]。芭蕾藝術在推動文化融合、文明互鑒和歷史傳承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獨特的作用。
中國現代芭蕾舞劇《紅⾊娘⼦軍》《⽩⽑⼥》,于 1994年⼊選“中華⺠族⼆⼗世紀舞蹈經典作品”,是中國芭蕾在原創舞劇中藝術水準高、觀眾普遍喜愛的成功範例。這兩部芭蕾舞劇將經典芭蕾語匯與中國⺠族⽂化審美內涵精彩結合。劇中的芭蕾舞蹈語匯充分採用中國舞蹈元素,反映中國⼈⺠現實⽣活,符合特定⼈物身份,其中經藝術化提煉的⼤ᰁ量動作超出了古典芭蕾審美形象定勢,在⾜尖上完成的動作適應本⺠族特有的審美特點。針對兩劇在各⽅⾯收穫的肯定,馮雙⽩教授(2002)指出,“從這兩部充滿⺠族⻛格的芭蕾舞劇開始,中國芭蕾學派⾛上了⾃⼰的歷史⾏程”[馮雙白.新中國舞蹈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66]。
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作為經典文化作品,在中國的廣泛流行,對社會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們不僅受到專業演員和舞蹈團體的青睞,也得到了業餘愛好者的熱烈追捧。兩部舞劇獨特的審美風格為中國現代芭蕾注入了濃厚的文化底蘊,使其在國際舞臺上獨具特色。這不僅提升了中國芭蕾舞的國際聲譽,也激發了更多年輕人對芭蕾舞的興趣和熱情。
藝術的包容和多元
芭蕾藝術是一個向不同文化開放的藝術,展現了藝術的包容性,使其能夠超越國界、種族和語言的限制。James Steichen(2018)描述美國芭蕾創始人巴蘭欽和科斯坦合作創建美國芭蕾事業時的思考,他們認為,芭蕾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形式,它還是一個具有獨特組合能力的藝術平臺。這個平臺可以機制性地幫助包括畫家、作曲家、詩人等所有類型的藝術家,不僅在美學方面互相合作,也可以在經濟上相互受益。科斯坦提出,唯一能把大多數藝術家聚集在一起的藝術形式就是芭蕾[ James Steichen, Balanchine and Kirstein's American Enterprise]。近500年的發展過程,芭蕾接受了各種藝術的支援與融合,促進了世界不同文化間的對話以及文化的多元性和相互理解。
芭蕾專業有一門“性格舞蹈”教程,“性格舞蹈”是古典芭蕾舞劇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有歐洲很多民族的舞蹈形式。在眾多芭蕾舞劇中,西班牙舞,阿拉伯舞,印度舞,匈牙利舞,非洲舞等等都經常出現在舞臺上。浪漫芭蕾、古典芭蕾、交響芭蕾、現當代芭蕾等多種類芭蕾在芭蕾舞大家庭中爭奇鬥艷。
前面介紹《胡桃夾子》在歐洲和美國的熱鬧非凡,而中國原創芭蕾舞劇《過年》,則是以《胡桃夾子》的柴可夫斯基交響樂作為舞劇音樂,借鑒其舞劇結構,重新創作劇本、創作舞劇,被譽為“中國版胡桃夾子”。該舞劇以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為背景,將傳説中的“年獸”作為劇中的重要角色出現,將舞蹈情節與傳統節日的由來做了很好的融合,將芭蕾形式這樣的外觀,注入了中國的節日文化的內容,為舞劇找到了恰如其分的戲劇邏輯,也拉近了中國人的情感期待。而劇中性格舞蹈的結構形式則幫助“絲綢”“糖葫蘆”“陀螺”這些中國文化符號化作鮮活的舞蹈形象展示了地地道道的中國意蘊。相比這些,更值得思考的是編導以“過年”這一主題展示中國人對於“家”的情感與眷戀,象徵著這是一種對文化之“根”的依戀——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之情,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之情,對“家園”的傳承之情。
中國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將京劇內容引入,中國芭蕾舞劇將《牡丹亭》崑曲元素貫穿全劇。國際芭蕾舞臺上,各民族各文化元素的內容都可以在各國芭蕾舞劇中看到。即使同一版本的芭蕾舞劇,由不同國家芭蕾舞團演出,也有著不同的舞臺表達。中國中央芭蕾舞團在世界各國演出《天鵝湖》,雖然中國芭蕾舞演員以規範一致的特點聞名於世,但各國觀眾仍然認為,喜歡貫穿全劇的中國演員的韻味和民族氣息,如同他們觀看其他國家的演出所看到的各國獨有的文化和民族特點一樣。
芭蕾藝術的包容和多元,深究其因,需要我們對芭蕾有更宏觀的思考。芭蕾確定性的元素是其基本技術規範和獨特的審美標準,而芭蕾的發展是在其確定性元素基礎之上,融合吸納符合芭蕾審美要求的來自各國文化各民族各門類藝術中的舞蹈元素得以流傳至今的。幾百年來,芭蕾藝術沒有相互隔閡、相互排斥和相互取代,而是不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和相互借鑒。芭蕾是世界多元對話的美好平臺,也是多元文化傳播與展示的巨大空間。相較于劇院的舞臺,芭蕾是中國文化和中國舞蹈元素另一個廣闊的舞臺。而中國的武術雜技戲曲等形式所包含的豐富身體語言和56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的舞蹈語匯,是芭蕾藝術繼續發展所需的取之不竭的宏量資源。
中國芭蕾學派的形勢和任務
2022年10月30日,“中國芭蕾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來自中國舞協、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清華大學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清華大學美學研究所、中央芭蕾舞團、上海芭蕾舞團、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係以及美國波士頓芭蕾舞團、喬治亞芭蕾舞劇院的學者、專家和藝術總監共同研討。參會嘉賓提出,中國文化在世界芭蕾舞藝術的共性平臺上展現時,需要有中國學派在世界芭蕾舞中展現中華民族的個性,並且以高水準的芭蕾舞理論與作品與其他國家的芭蕾舞藝術進行交流,為世界芭蕾舞藝術的共同發展做出中國的貢獻。專家們還指出,中國是芭蕾大國,但還未成為芭蕾強國,主要原因尚未舉起中國芭蕾學派的旗幟。有學者表示,中國芭蕾學派是中國芭蕾藝術與世界各國芭蕾學派平等交流的國家標誌,也是中國舞蹈和中國芭蕾參與世界芭蕾發展進程的工作共同體,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新時代文明觀正在推動中國芭蕾學派不斷完善和成長。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總結指出,今天的研討會是中國芭蕾學派正式問世的一個標誌,可以明確地提出中國芭蕾學派的建設任務、建設路徑、未來目標。[人民資訊,中國芭蕾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辦]
鄒之瑞(2013)提出,欲建立中國芭蕾學派,應該實現下述幾個方面:有中國芭蕾舞團排演的成功的歐洲古典芭蕾的經典作品作為中國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有中國自成一格的芭蕾教學體系;有成熟的相當規模的觀眾群體;有多部經典的中國民族芭蕾舞劇;有豐富的芭蕾舞樣式,如戲劇芭蕾、交響芭蕾;有多樣的芭蕾藝術題材;有傑出的世界級的芭蕾大師、編導和演員。[鄒之瑞.新中國芭蕾舞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P155]
于平(2024)撰文提到,“由中央芭蕾舞團創演的《紅樓夢》、廣州芭蕾舞團創演的《白蛇傳》以及重慶芭蕾舞團創演的《歸來紅菱艷》,體現出了芭蕾藝術“中國學派”的創編策略和前行步履。三部舞劇中,《歸來紅菱艷》屬革命歷史題材,繼承了中國現代史中革命文化的傳統,劇中對“中國學派”芭蕾語言風格的體現,除特定革命歷史場景中的事象和性格外,還有“秀山花燈”等民俗舞蹈的“性格化”表現。”[于平,2023舞劇盤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賦能舞劇創新文藝報,2024年01月22日第4版]從這個專家評點中,可以看到,“中國芭蕾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研討會提出的中國芭蕾學派已經問世在學者思考中,已經由以往的期盼建立進入到不斷完善階段。
中國現在有11個芭蕾舞團,從1964年開始至今,已經創編和公演了民族和現當代芭蕾舞劇目97個。
以中央芭蕾舞團為代表的中國各芭蕾團體成功演出的多部世界經典芭蕾劇目,已經吸引和培養了世界上最大的芭蕾觀眾群體。芭蕾編導和芭蕾演員也在不斷提高著各自的專業水準。
中國芭蕾學派的發展是數十年中國芭蕾藝術工作者共同努力推動的,也是在國家和全社會各方力量的支援下進行的。我們芭蕾編導的作品數量在迅速增加,但距離編導出更多驚艷世界,領袖行業的芭蕾舞劇,還需要加倍刻苦和更多的藝術積累。法國最大的芭蕾舞經紀公司幾位同行私下交流中,認為中國芭蕾編舞和國外優秀編導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建議要增加國際間的芭蕾同行交流和觀摩,剛剛結束的第52屆瑞士洛桑芭蕾舞大獎賽,讓我們再一次看到我們的芭蕾選手的專業水準和綜合能力被其他國家的芭蕾選手超越的更多了。芭蕾教學的方式和方法需要快速適應世界芭蕾的發展速度。這屆洛桑芭蕾比賽,對選手在古典舞、現代舞、性格舞、民族氣派、綜合技術技巧、表演能力等諸多方面同時提出要求。國際優秀選手的表現是我們芭蕾教學人員需要在教研教學工作中深入分析和對標研究的。中國選手除了變奏部分的專注訓練,在其他方面的技能需要系統性提高。
鄧佑玲(2021)提出:“百年中國舞蹈藝術發展之路,無論是基於中國各民族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在傳統戲曲、武術、芭蕾舞基礎上建構的中國古典舞,還是直接從西方引進的芭蕾舞、現代舞與國際標準舞,都在學校教育制度、體系、教學、教材、訓練、創作、理論等諸多方面,已然形成一套中國話語、中國特色與中國氣派,在世界舞蹈格局中構建出了一個獨具特色的中國舞蹈學派。”[鄧佑玲,馬辰媛.“為人民而舞”:百年中國舞蹈藝術發展之路〔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 6): 159]
世界主要芭蕾流派,都具備自己的芭蕾基礎訓練教材,在很多相同和相通的基本技術部分之外,根據本國學生的身體特點和民族舞蹈特性,施行自己的芭蕾教學法,並不斷更新和完善。中國芭蕾學者和專家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結合國際芭蕾教學理論和經驗,完成出版了芭蕾基訓的相關教材和書籍。
孟廣城(2004)在《古典芭蕾舞基本功訓練教程》“編寫説明”仲介紹:“這套教材的編寫,已脫離純粹的俄羅斯學派的教學體系,我們是在繼承俄羅斯學派訓練體系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世界各國芭蕾基訓教學之精華,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探索,我們結合了中國演員的形體特點,相互學習與交流,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國風格和特點的中國芭蕾舞教學體系。該教材是我院第一部大學本科芭蕾訓練教材。”[孟廣城,古典芭蕾舞基本功訓練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鄒之瑞(2023)介紹“北京舞蹈學院芭蕾專業建立以來,出版過 5部教學法,都是在世界各主要芭蕾學派教學法的基礎上,結合芭蕾舞係教師多年的教學實踐,輔以芭蕾舞係與世界各國著名芭蕾舞教育家、藝術家學術和專業交流的研討成果,針對中國學生的身體條件、肌肉力量以及中國審美文化而編纂的。目前國內大部分芭蕾專業和業餘教學,基本上參考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係的教學方法。六十多年來中國芭蕾的教學實踐在適應中國文化和本國學生條件方面,很好地推動了古典芭蕾教學在中國的發展,逐步形成完整、成熟、富有中國特色的芭蕾教學體系,為中國芭蕾表演機構和教學機構培養了大批專業精湛、廣受社會歡迎的中國芭蕾演員和教師。”
“芭蕾基訓的訓練目標是幫助學生具備表演能力,所以訓練內容的安排也需要與舞劇內容和其發展趨勢保持緊密聯繫。隨著具有中國元素的芭蕾舞劇大量問世,中國芭蕾訓練內容也需要與之相適應,訓練教材需要創新和相應改變。”[鄒之瑞,中國芭蕾學派之訓練教學研究———以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舞蹈動作元素為例。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3( 1): 138-139.]
2022年《中國氣派芭蕾訓練》出版,開始了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係“對原有芭蕾訓練課程的一次有益補充和嘗試,希望通過教學實踐,開拓學生身體運動更多的可能性,提高學生的肌肉素質能力和表演能力,使芭蕾專業的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身體的運用,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和技術技巧能力,並能夠更快地承擔劇團中中國氣派芭蕾作品的排練和演出。”[鄒之瑞,黃笑冰,彭閣。中國氣派芭蕾訓練。文化藝術出版社。2022]
中國芭蕾教學法是中國芭蕾學派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是今後芭蕾藝術工作者,特別是芭蕾教學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課題。
芭蕾藝術既是經典藝術也是流行藝術。芭蕾訓練對於社會各界業餘愛好者有著日益增長的吸引力。中國芭蕾學派另一個重大的基礎性工作,是研編面向廣大芭蕾業餘愛好者的非專業芭蕾基訓教材。通過在綜合性大學近三年的實踐教學,我們將課程定名為“芭蕾美育與芭蕾基礎訓練”。課程對學生完全沒有軟度要求。訓練重點放在學員對自己身體的感覺和控制能力的提高,對身姿和體態的調整,定期觀賞芭蕾演出並輔以技術講解。
總結與建議
總結
芭蕾藝術遵循著人類對美好的執著追求,繼承著經典,投身於流行,推動著流行健康地成為經典,呵護著經典永續地匯入流行。芭蕾藝術所承載的精神將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芭蕾不僅是審美的追求,更是對社會責任的表達。通過美的傳達,激發人們對美好的嚮往,同時肩負起傳遞和弘揚文化的責任。芭蕾在歷史長河中保持著持久的魅力,證明了藝術品質和真善美的深刻影響,使其能夠超越時代,影響世代。芭蕾藝術作為一種體驗性的藝術形式,為教育和美育提供了獨特的途徑。它不僅可以提升身體素養,還能夠激發審美情感,為學生提供全面的發展機會。芭蕾藝術經典與流行的結合反映了藝術在社會發展中的動態角色。它能夠反映、引領和推動社會的變革與發展。芭蕾藝術的這些特質為我們提供了在文化、教育和社會層面進行更多創新與拓展的機會,同時也呼籲我們珍惜並推動各種形式的藝術表達,促進文化的繁榮與多元,助力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芭蕾學派的完善需要業內和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援。中國芭蕾也應承擔更多文化和社會責任。中國芭蕾學派的基礎性工作包括專業芭蕾教學體系和非專業芭蕾教學體系的教材編撰以及紮實豐富的教學實踐。
建議
中國芭蕾是中國舞蹈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芭蕾學派首先要對中國芭蕾的發展有自己的研究。中國創編和排演的中國氣派芭蕾劇目數蔚為大觀,但每個劇目公演後同行們是否有專業的復盤和回望,是否有更好的修改建議?是否為以後的新劇積累了有益的收穫?學生或演員的綜合能力提升,是否能夠得到連續的關切和指導?中國芭蕾的教學體系和學科建設是否有系統思維和全局思考?芭蕾的普及需要芭蕾藝術工作者齊心協力予以服務和推動的內容有哪些?其次,中國芭蕾學派的聲音如何向世界發出?如何與其他學派共同發展?最後,中國芭蕾學派可以為世界芭蕾、為世界文明互鑒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到哪些短期和長期的貢獻?希望我們芭蕾藝術工作者一起討論和解決這些問題,推動中國芭蕾藝術的更健康更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Jennifer Homans, Apollo's Angels-A History of Ballet[M].New York: Random House,Inc,2010:16
[2]馮雙白.新中國舞蹈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66
[3]鄒之瑞.[丹麥]弗蘭克·安德森,丹麥皇家芭蕾在中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1
[4]劉俊驤.東方人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2017:226
[5]沈元敏.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學法(中專女班)[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14
歐建平.百年紅色經典回眸,舞蹈何以更上層樓[J].北京:藝術評論.2021(9):45
參考書目:
[1]鄒之瑞.新中國芭蕾舞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 Joann Kealiinohomoku, 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t Ballet as a Form of Ethnic Dance[A].Ann Dils & Ann Cooper Albright, Moving History/Dancing Cultures: A Dance History Reader[C], USA,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2001
[3]凱阿裏伊諾霍牟庫.一個人類學家的視角:芭蕾是民族舞[J].劉曉真,譯.北京: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3)
[4] Jennifer Homans. Apollo's Angels-A History of Ballet[M].New York: Random House,Inc,2010:203
[5] Melissa R. Klapper. Ballet Class:An American Histo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0
[6]鄧佑玲,馬辰媛.“為人民而舞”:百年中國舞蹈藝術發展之路[J].北京: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6)
[7]丹納.藝術哲學[M].傅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8] Jennifer Homans, Apollo's Angels-A History of Ballet[M].New York: Random House,Inc,2010
[9]馮雙白.新中國舞蹈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10]鄒之瑞.[丹麥]弗蘭克·安德森,丹麥皇家芭蕾在中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11]歐建平.百年紅色經典回眸,舞蹈何以更上層樓[J].北京:藝術評論.2021(9)
[12]顏海平.“互為的轉寫”讓現代世界互聯[N].社會科學報,2022-09-22(6),總第18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