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一座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級文旅地標,一座志在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明珠”的博物館在澳門正式亮相——由保利文化與美高梅聯合打造的“保利美高梅博物館”在澳門美高梅天幕廣場舉行開幕式。首展“藍色飄帶——探索神秘海域 邂逅絲路遺珍”同步向公眾開放。
出席開幕式的嘉賓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賀一誠,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呂玉印,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劉顯法,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化龍,美高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及執行董事何超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保利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徐碚,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張浩,保利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波,美高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及執行董事馮小峰以及澳門政府部門、教育界、文旅界和商界等領導、社團團體代表、國內及海外文化藝術博物館及文化機構代表、駐華歐盟大使、多國駐港澳領事等,超過200位重要嘉賓出席現場,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美高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及執行董事馮小峰主持開幕式。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及局長李群以視頻致賀詞
開幕式上,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及局長李群通過視頻為開幕式致賀詞。他表示,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蘊藏著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記憶。“保利美高梅博物館”的落成,對於深化粵港澳大灣區人文交流、服務大灣區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化龍在開幕式上致辭
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化龍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繁榮發展指明瞭方向。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與世界交往交流的前沿陣地,澳門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保利美高梅博物館的落地,是保利集團響應服務國家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自覺擔負起新時代新文化使命的重要實踐。“保利美高梅博物館”未來將努力成為連接粵港澳三地、連接中西方文化的重要橋梁,賡續中華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美高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及執行董事何超瓊在開幕式上發表致辭
美高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及執行董事何超瓊在開幕式上致辭。她表示,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多元經濟文化發展主導下,積極發揮其“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角色,把握“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重大機遇。保利美高梅博物館的落地,是保利文化與美高梅以文化為紐帶,矢志融合資源優勢,將中國文脈意蘊與科技融合,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體現。未來博物館也將以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與對外交流的窗口門戶,將美高梅旅遊休閒優勢與保利文化藝術資源創新轉化,讓國際透過澳門聆聽世界文化脈搏。
此外,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副館長蘇丹作為“藍色飄帶”首展策展人,通過暖場視頻分享了此次展覽的策展理念與未來展望。他表示展覽旨在通過文物與藝術的結合,展現海上絲綢之路的多元文化和歷史底蘊,同時表達對未來的美好期許,期待博物館能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促進全球文化的交流與理解。
在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賀一誠的見證下,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化龍與美高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何超瓊共同為“保利美高梅博物館”揭牌
嘉賓致辭結束後,在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賀一誠的見證下,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化龍與美高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何超瓊為“保利美高梅博物館”揭牌。為了增添這一儀式的文化韻味與獨特性,活動現場特意選用了中國傳統非遺工藝——景泰藍點藍作為揭牌方式,不僅展現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精妙絕倫,更與博物館“藍色飄帶——探索神秘海域 邂逅絲路遺珍”的主題相得益彰,寓意著中華文化的深遠流傳與海洋文明的無限探索。
季風啟航:海絲之源的壯闊探索
作為落戶于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澳門的文旅新地標,“保利美高梅博物館”首展“藍色飄帶——探索神秘海域 邂逅絲路遺珍”以“海上絲綢之路”為核心主題,通過海洋考古的視角,引領觀眾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海絲遺夢之旅,探尋那些沉睡在海底的歷史秘密,感受海絲文化的獨特魅力。
展覽現場
“季風”單元——一個關於海絲起源與航海探索的奇妙世界。當人類初次將目光投向那片浩瀚無垠的蔚藍,心中既充滿了對未知的渴望,也伴隨著對自然界磅薄力量的深深敬畏。我們的祖先,在探索這片廣闊天地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對海洋的獨特遐想。
在這片蔚藍之中,有一位海神特別引人注目,她,就是媽祖。媽祖,這位被萬千漁民視為生命守護者的海神。常有人説:“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必然有媽祖廟的存在。”而提到媽祖廟,就不得不提到澳門這座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璀璨之城。在澳門,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媽祖廟——媽閣廟,距今已有逾500年曆史。每年的祭祖典禮,都是一場盛大的文化盛宴,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
圍繞媽祖形象,策展團隊別出心裁,在展廳的一側精心佈置了一處互動藝術裝置。觀眾站在裝置前,只需輕輕錄入自己的肖像,一場奇妙的魔法便悄然開啟。借助先進的人工智慧演算法,每個人的面容被巧妙地融入媽祖的吉祥圖像之中。更為神奇的是,每個人的形象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僅服飾各異,就連背後的海洋景象也隨之變幻,仿佛每一幅畫面都在訴説著不同的故事。
這一創意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讓古老的媽祖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還讓年輕人以更加親切、有趣的方式接觸並愛上傳統文化。在這個充滿科技感的展廳裏,媽祖的形象不再只是遙遠的神話傳説,而是成為了一種觸手可及的文化體驗。
古老時代,航行于茫茫大海的人們,面臨著兩大根本性的挑戰:“我此刻身處何方?”與“我應如何指引航向?”早期的航海天文,依靠的是星辰的指引、海洋的流動、風向的變幻,以及世代相傳的經驗與智慧,利用諸如牽星板、指南針日冕儀等傳統方法勘測方向。
展覽現場
此次展出的清末銅胎琺瑯指南針日冕儀是十九世紀末中國製造的可計時日晷儀,用於航海和天文研究。晷盤為圓弧形,圓弧中間放置水準管,晷盤一段為指南針,另一端立一銅架,架上懸掛鉛垂線,借助水準管和鉛錘線可以調節日晷水準。在晷盤另一端和直立銅架之間連有一斜線,為晷針。調準日晷方向和水準後,斜線在指時盤上的投影即為當時時刻。
展廳名船模型
若要遠航至更遼闊的海域,除了持續迭代的航海技術,船隻本身亦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中國古代木船的製造藝術絢爛多彩,其中沙船、鳥船、福船與廣船,作為航海木帆船中的翹楚,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船”,它們各自獨特,彰顯了中華造船的智慧與輝煌。據歷史考證,鄭和下西洋所乘坐的赫赫有名的寶船,其原型正是福船。本次展覽也展出了福船的復原模型,宋代學者徐夢莘在其著作《三朝北盟會編》中所讚譽,福州所造海船堪稱上乘。值得一提的是,福船的水密隔艙工藝早在2008年就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此次展出的另一艘廣船復原模型,其製造中心則位於廣州,這兩類名船在風帆設計上便展現出顯著差異,廣船的風帆形如折扇,以其首部低垂、尾部高聳、上部寬闊、下部狹窄及尖瘦底部的獨特造型,特別適宜在浩渺的南海及廣闊的大洋中破浪前行。正如古語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些標誌性的中國名船,不僅是中國航海技術的傑出代表,更是古代中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各國友好交往的重要技術支撐。此外,據博物館專家介紹,澳門當地的工匠至今仍沿用傳統工藝,精心製作船帆與船隻,傳承著這份珍貴的航海文化遺産。
展廳船模型
文脈綿延:海絲文化的深厚積澱
穿過“季風”單元,來到“文脈”展區。在這裡,以水下考古為線索,以文物為展示重點,沉船、出水文物、古港遺跡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記憶。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精美的陶瓷展品。從青花瓷到粉彩瓷,從元到清,這些陶瓷不僅展示了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輝煌成就,更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來自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的元青花鳳穿花卉紋玉壺春瓶驚艷亮相,成為這段輝煌歷史的生動見證。作為中國陶瓷史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元青花的巨大魅力在於,其裝飾風格既蘊含了鮮明的中原文化韻味,又巧妙融合了草原文化與波斯文化的元素,是一種可以引起全世界人民靈魂深處共鳴的藝術。這只玉壺春瓶上青花紋飾繁多,構圖飽滿,層次分明,上下呼應,在該瓶腹部繪有展翅飛翔的鳳凰穿梭在花卉之中。鳳凰象徵著吉祥、美好、高貴,體現出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展廳OLED展示
不止如此,作為海撈瓷的元青花鳳穿花卉紋玉壺春瓶有著特殊經歷,它們曾沉入海底,被海流、泥沙衝擊,甚至一些海底生物依附在瓷器上生長,瓶身上的釉色與紋飾已經變得灰暗。為了重現其原本靚麗的釉色與紋飾,策展團隊引入OLED技術,通過螢幕的觸控功能,觀眾可以用手擦去瓶身上海洋生物附著物的影像,甚至可以360°旋轉瓷瓶,讓觀眾感受到數字化表現出來的生動形象。
展廳OLED互動
在保利美高梅博物館內,OLED技術的應用隨處可見,它不僅僅是一種展示手段,更為文物賦予了新的生命。當文物與前沿科技相遇,煥發出勃勃生機,如同一部部史書,訴説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傳奇,彰顯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成為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見證。
交織輝煌: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如果説“文脈”單元展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多樣性,那麼“交織”單元則是這種多樣性達到巔峰的展現。在這裡,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共同編織出一幅幅絢麗多彩的文化畫卷。
16世紀,海洋成為時代的主題:經濟全球化的大幕開啟,葡萄牙人來到東方,在明嘉靖三十六年時,入居澳門經營海外貿易,廣東政府官員利用澳門設立貿易特區,引進外商經營海外貿易,推動進出口貿易。中國商品是澳門興起的支點,中國絲綢、瓷器等傳播到全球。在這場經濟與文化的大交融中,貨幣的多樣性成為了不可忽視的見證。此次展出的不同貨幣類型,如五十兩重的銀錠,其上鐫刻的“通關口岸”字樣,默默訴説著它們見證的歷史;隨著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和貨幣流通需求的日益增長,如金條金葉等新型輕薄貨幣應運而生,其便於攜帶與分割的特性極大地加速了貨幣的流通速度,不僅廣泛應用於民間交易,更深深融入了地方政府的財政體系與海外貿易之中,見證了那段東西方經濟深度交融的輝煌歲月。
首展“藍色飄帶——探索神秘海域 邂逅絲路遺珍”與近20家國有博物館及國際文化藝術機構合作,展出共184組、228件珍貴文物館藏及國內外著名當代藝術珍品,當中亮點包括圓明園四獸首銅像。
本次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圓明園四獸首銅像的重聚。四獸首來自於十二生肖噴泉銅像,由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設計,中國工匠鑄造而成,既有中國傳統審美情趣,又有西方造型藝術特點,是中西藝術融合的典範。十二生肖獸首銅像設計之初,郎世寧等人的設計稿中並沒有十二生肖,而是具有西方特色的裸體女性雕塑,由於乾隆皇帝覺得有悖中國的倫理道德,所以勒令他們重新設計。郎世寧等人考慮到中國的民俗文化,才以十二生肖的坐像取代了西方噴泉設計中常用的人體雕塑。
牛首、虎首、猴首、豬首,這四件銅像靜靜地佇立在玻璃展櫃中,而背後的巨型LED螢幕則通過光影科技,將點點星光匯聚成圓明園海晏堂的壯麗景象,其餘獸首也仿佛穿越時空,一同“回家”。這一幕令人震撼,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文物所歷經的滄海桑田、時代變遷。
聯結未來:海絲精神的傳承與創新
步出“交織”單元,踏入“聯結”展區,我們仿佛穿越了時空的界限。與之前引領我們超越了歷史的回溯不同,這一單元轉而聚焦于當下與未來的對話。此處的核心,是一系列以“海上絲綢之路”為靈感的當代藝術作品,它們不僅是對海絲精神的深情致敬,更是這一古老文化脈絡在新時代的創新與傳承。每一件作品,都體現出藝術家對文化多樣性尊重與包容的深切體現,海絲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這些藝術瑰寶中熠熠生輝。
展覽現場
在這一系列璀璨之中,當代陶瓷藝術家白明的《生生不息》頗為引人注目。樸素的青花藤紋飾蔓遍佈器身,連綿不絕,在有限的空間裏營造出無窮的動勢,其裝飾語言純粹而富有生命力,既承襲了東方古韻,又獨樹一幟,展現出當代瓷器的獨特風貌。
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時間的洗禮同樣在當代設計中找到了新的詮釋方式。徐結根的作品《聽觀照》巧妙地融合了傳統汝窯的溫潤與現代設計的創新,瓶身雙耳如同坐禪之佛,觸之溫潤如玉,聽之空谷傳響,實現了觸覺與聽覺的跨界交流。它不僅突破了傳統的視覺審美,更讓觀眾在“摸”與“聽”之間,體悟到超越物質層面的精神共鳴。
這些藝術作品,無論是抽象還是具象,它們以獨特的視角和創新的手法,讓海絲文化在當下煥發出新的活力。文化的傳承,正如那奔騰不息的河流,唯有不斷吸納新時代的創意與智慧,方能浩蕩向前,生生不息。
吳高鐘 《漂流瓶-100年》
在這股當代文化的潮流中,一件特別的當代藝術裝置——漂流瓶,以其獨特的存在,成為了連接過去與未來,東方與西方的橋梁。漂流瓶中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5000封深情厚意的信箋。這些信件猶如穿越時空的使者,滿載著對未來百年的熱切期盼與真摯祝福,被慎重地封存其中。它不僅象徵著海絲精神中探索未知、勇於交流的勇氣,更寓意著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互鑒與共同發展。這些放入漂流瓶中的信件,將在百年後打開,作為時間與空間的信使,讓後世得以聆聽我們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與共同夢想,深刻詮釋“共生”的真諦。
穿越海絲遺夢,共赴文化盛宴
隨著“藍色飄帶”的絢麗啟幕,“保利美高梅博物館”將持續通過現代建築語言,結合中國傳統非遺工藝,實現“中西合璧、古今交融、虛實結合、文化與科技融合”的藝術呈現。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古代航海者的勇敢與智慧、可以領略到海絲沿線各國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可以感受到中西文化交融的輝煌與璀璨。同時,我們也可以在這裡思考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思考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讓海絲精神煥發新的光彩。
“保利美高梅博物館”不僅是一座博物館,更是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文化橋梁。它讓我們在探索海絲遺夢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的力量與價值。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展出至2025年9月,期待各位觀眾走入“保利美高梅博物館”,透過澳門聆聽中華文明與世界文化對話的脈搏。(文_韓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