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李莞潸
【1940s】鏡頭下的前線與後方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展場正進行地如火如荼。大洋彼岸的美國似乎距離戰火很遙遠,“了不起的蓋茨比”們繼續著自己上流社會的生活。下圖中的范德比爾特家族是鍍金時代以來美國最富有家族之一,這場1941年的“日常”豪華正式晚宴設在紐約哈德遜河畔旁的范德比爾特超級別墅中。同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被正式拉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
范德比爾特家族(Vanderbilt)正式晚宴,攝 / Edward Carswell,1941
代表康泰納仕旗下刊物前往歐洲戰場的戰地攝影師團隊不斷從前線傳回作品,塞西爾·比頓記錄下倫敦大轟炸,李·米勒在諾曼底登陸後不到一個月前往法國,目睹了在聖馬洛解放戰役中首次使用凝固汽油彈的場景。
空襲後的倫敦,攝 /塞西爾·比頓(Cecil Beaton,1904-1980),1940
攝 /塞西爾·比頓(Cecil Beaton,1904-1980),上圖:威廉·詹姆斯·戴利(William James Daley Jr,1919-1944,美國空軍中校、二戰期間擔任老鷹中隊中隊長,陣亡時年僅23歲),1942;下圖: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1890-1970,法國總統),1944
攝 /李·米勒(Lee Miller,1907-1977),1944,上圖:在巴黎聖母院的軍事路障前嬉鬧的孩子們;中圖:法國聖馬洛解放戰役中的爆炸;下圖:法國解放後,一位因戰時“通敵”而被剃掉頭髮的法國女性正在接受審訊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藝術和攝影也産生了極大的影響,從歐洲流亡至美國的藝術家們為美國藝術界注入了新鮮血液,也在這段至暗時刻為康泰納仕集團添磚加瓦。這些外籍藝術家在紐約重新集結,使得這座城市成為新的藝術中心。
從蘇聯逃離的塞爾吉·巴爾金在抵達美國後為康泰納仕集團工作了二十餘年,在《Vogue》《Glamour魅力》等雜誌留下了諸多經典作品。塞爾吉·巴爾金的作品以優雅的氣質、創新的燈光運用為特點,他為正在經歷重大變革的時尚界構建全新的視覺語言做出了斐然貢獻。
《克勞德·阿爾方德》(Claude Alphand,法國歌手),攝 /塞爾吉·巴爾金(Serge Balkin,1905-1990),1945
德國攝影師歐文·布盧曼菲爾德出生於柏林中産猶太家庭,一戰時曾服役于西線戰場,其兄弟陣亡于凡爾登前線。二戰爆發後,成功移民至美國的歐文·布盧曼菲爾德于1940、50年代成為最受歡迎、也是收入最高的時尚攝影師之一。
《沉默的人》核心成員(The Quiet One,1949,第10威尼斯電影節國際獎最佳電影),攝 /歐文·布盧曼菲爾德(Erwin Blumenfeld,1897-1969),1949
同歐文·布盧曼菲爾德一樣,霍斯特P.霍斯特也是德國移民。他在1940年為《Vogue》拍攝封面的模特女主麗莎·豐薩格裏弗是瑞典模特、舞蹈家、雕塑家及攝影師,算是首位真正意義上的超級名模。麗莎于1940年代在拍攝中與美國攝影師歐文·佩恩相識,二人後來結為連理、相伴一生。
《Vogue》封面:麗莎·豐薩格裏弗-佩恩(Lisa Fonssagrives-Penn,1911-1992),攝 /霍斯特P.霍斯特(Horst P.Horst,1906-1999),1940
歐文·佩恩是康泰納仕出版集團歷史上最為當家的攝影師之一,被視為時尚和肖像攝影的革新者。1940年代擔任《Vogue》藝術總監的亞歷山大·利伯曼是歐文·佩恩的“伯樂”,在歐文·佩恩為他擔任助理時,利伯曼建議當時身為平面設計師的歐文·佩恩去嘗試攝影。在後來的1962年至1994年,亞歷山大·利伯曼超長待機一直擔任《Vogue》編輯總監,而歐文·佩恩也為《Vogue》留下了無數代表作,單是封面攝影就有百餘幅作品。
《Vogue》封面,攝 /亞歷山大·利伯曼(Alexander Liberman,1912-1999),1941
二戰期間,由於被美國陸軍拒絕,歐文·佩恩自願加入戰地服務隊擔任攝影師。
著制服的歐文·佩恩(Irving Penn,1917-2009),攝 /約翰·羅林斯(John Rawlilngs,1930至1960年代康泰納仕集團時尚攝影師重要代表),1945
歐文·佩恩是最早在灰白單色背景下創作肖像的攝影師之一,其視覺簡潔性完美呈現了他敏銳的現代品味。
《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1901-1992),攝 /歐文·佩恩(Irving Penn,1917-2009),1948
在人工打光逐漸成為常態的時代,歐文·佩恩的作品脫穎而出,並深深影響了隨後的時尚攝影。
攝 /歐文·佩恩(Irving Penn,1917-2009),1947,左圖:《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夫婦》(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右圖:《達利夫婦》(Salvador Dali,1904-1989)
上圖左側是歐文·佩恩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夫婦拍攝的雙人肖像,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以捕捉決定性時刻名揚四海。與他並稱法國一代攝影大師的則是羅伯特·杜瓦諾,這位拍攝出經典之作《市政廳之吻》的“平民攝影家”既是法國人文主義攝影運動的重要代表,也是20世紀最受歡迎的攝影師之一。
《雅克·塔蒂》(Jacques Tati,1907-1982,法國導演及演員),攝 /羅伯特·杜瓦諾(Robert Doisneau,1912-1994),1949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慘勝告終。同年,法國時裝設計師皮埃爾·巴爾曼(Pierre Balmain,1914-1982)創立日後鼎鼎大名的Balmain時裝公司,巴黎的高定時尚開始再次蓬勃發展。不過直到1947年「House of Dior」開業,才宣告時尚世界正式從世界大戰的陰霾中走了出來。
《Vogue》法國版,左圖:1948年6月刊;右圖:1949年10月刊
在戰後的幾年間,各行各業都在想方設法努力恢複元氣??堤┘{仕集團在紐約曼哈頓市中心的總部大廈建立起闊氣的攝影工作室,配有最新設備的工作室供世界級攝影師們拍攝肖像、靜物和時尚大片。有業內專家將這些年定義為康泰納仕出版集團“關鍵時期”,出版業的超級航母即將實現真正的騰飛,可惜創始人康泰·蒙特羅斯·納仕再沒機會看到《Vogue》等雜誌寫下的傳奇,他已于戰時的1942年離世。
左圖:靜物,攝 /安德烈·柯特茲(André Kertész,1894-1985),1945;右圖:《Vogue》紐約攝影工作室中的理查德·拉特利奇(Richard Rutledge,1923-1985,美國時尚攝影師),攝 /弗朗西斯·麥克勞克林-吉爾(Frances McLaughlin-Gill,1919-2014),約1949
(本文配圖除*星標註釋外,其餘均為展覽現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