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特斯·安格萬·庫斯諾,反轉,2022年,單頻彩色有聲錄影,22分鐘
2023年11月26日,印度尼西亞藝術家提摩特斯·安格萬·庫斯諾(Timoteus AnggawanKusno)訪問中間美術館舉辦講座,分享題為““帶著傷口和毒液一路狂奔”。庫斯諾的創作與理念堅持挑戰並質疑既定的歷史框架,以及對“真相”的單一解讀。他的兩部影像作品《反轉》(Reversal)與《他者,抑或‘和平與秩序’》(Others or ‘Rust én Orde’)是中間美術館剛剛閉幕的展覽“意義”的參展作品,旨在探討印尼殖民歷史的複雜性,深受後殖民主義的影響,這些實踐對站在亞洲角度重看全球文化藝術的發展有寶貴的參考價值,是中間美術館一直以來深入研究的重要面向之一。
“帝國奧秘”地圖,2017年,由元庫地研究中心與藝術家惠允
庫斯諾的論述以一段兩分鐘的影片作為開場。影片回顧了庫斯諾圍繞殖民史進行的大量工作,他談到自己模糊了真實與虛構的邊界,蒐集並建立豐富的檔案,結合圖像、影像、雕塑來呈現歷史的多面性,關注後殖民時期仍然存在但不被察覺的強權。作品的具體內容反映了時間、記憶、夢境,以及介於這些層面之間的意識。
提摩特斯·安格萬·庫斯諾,《反轉》,2022年,單頻彩色有聲錄影,22分鐘
藝術家深感自己的創作與“意義”展覽的主題、以及展中其他作品所産生的共鳴,他重點介紹了參展作品《反轉》的創作思路與過程,作為“幻影三部曲”系列的一部分,影片沿襲他慣用的虛實結合的手法,與哈恩內夫肯影像收藏基金會聯合製作,在過程中得到了日內瓦、哥本哈根、吉隆坡和臺北等來自世界各地的機構的支援。隨後,他以另一段影片呈現了爪哇島上的鄉間儀式,鏡頭記錄了人們慶祝印尼獨立日的場景,並隨之論述了自己如何在創作中處理藝術表達、歷史檔案與各種機構干預的情況。
《反轉》的背景有關殖民剝削時代,荷蘭殖民政府曾強迫當地農民種植歐洲人最為推崇的産品而不顧他們自己的意願,其政府在爪哇群島的建設包括鐵路系統、大型機械、煙囪與秘密工廠。《反轉》的故事涉及了二戰時期爪哇制糖廠的暫停運營,以及殖民政府的希望在戰後恢復工作的計劃。
庫斯諾通過“殖民遺留物”這個概念強調,殖民並不是一段已經結束的歷史,而是現今依然保持著巨大影響力的一種內在邏輯與思維體系。為了讓觀眾更深刻地理解“殖民遺留物”,庫斯諾展示了一張明信片。其上的許多視覺元素、象徵符號甚至標題與圖片本身都是一定程度上殖民主義的表徵,是殖民者視角中“異國情調”的具象化。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它們並非只是殖民者對當地文化的呈現;受殖民者通過內化這種視角,同樣也接受並參與類似的表達,甚至以這樣的表述定義自己的身份。
“你不知道的故事”展覽中的作品“老虎之死和其他空位”,策展人樸祖旺(Joowon Park),2018年,南韓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由南韓國立現代美術館與藝術家惠允。攝影:文俊熙(Moon June Hee)
裝置草圖,由元庫地研究中心與藝術家惠允
未知藝術家,椰島驚魂,元庫地研究中心收藏,由元庫地研究中心與藝術家惠允
殖民主義之所以得到遺留並被合理化,皆因權力持有者巧妙地利用民族志、攝影、電影等形式,以指數級的數量生産帶有殖民性的知識,並自我複製,甚至讓這些知識逐漸成為意識形態。這意味著許多現代産生的圖像背後,其實都隱藏著不被察覺的殖民意識。庫斯諾的創作正試圖解構這些圖像,去發掘它們如何同時既是殖民性知識生産的産物,又是它們再次生産的工具。通過戳破圖像中的殖民性,藝術家進行著積極的去殖民化。庫斯諾受到“神話創作”的過程所啟發,他在構造敘事時主要用到三個元素:文本,儀式與文物,通過文本元素,庫斯諾還為中心創作了學術期刊文章。為此,他參考了印尼學術期刊的規範,比如如何引用和使用學術作品,如何用理論代替史實。而老虎是東南亞地區常見的神話載體。
鬥虎人手工製品(面具),元庫地研究中心收藏,由元庫地研究中心與藝術家惠允
站在死虎前擺拍的村民,1941年5月,萬丹省馬靈平市(H·巴特爾斯 / 熱帶博物館)
11 12 13 “他者,抑或'和平與秩序'”,2017年,單頻彩色有聲錄影,16分鐘17秒
庫斯諾用1968年人獅搏鬥的視頻與另一張自己創造的明信片詳解了殖民歷史中老虎作戰水牛的儀式如何成為《他者》等一系列作品中虎人決鬥的靈感來源。視頻中,在雅加達朋卡諾主體育場,一名摔跤手、馬戲團團長班多·哈羅多(BandotLahardo)要赤手空拳地與一頭獅子戰鬥。近十萬的人聚集在體育場內,期待著盛大而血腥的場面。但是獅子拒絕了回擊,那天並沒有發生流血事件,在場的觀眾們無一不大失所望,包括出席活動的印尼外交部長。諷刺的事情是,這頭獅子其實是替補了另一頭因過於野蠻而被射死的獅子。在上世紀60至70年代的印尼,血腥暴力以及無足輕重的生命觀經歷著大規模的合理化、娛樂化,甚至制度化。
未知藝術家,死亡象徵(揚·皮特斯佐恩·科恩肖像),元庫地研究中心收藏,由元庫地研究中心與藝術家惠允。
科恩曾經是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總督。儘管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在他的統治下蓬勃發展,但他被指要對謀殺了印度尼西亞班達群島的近15000名居民負責。
庫斯諾繼而用具體的案例講述了自己與印度尼西亞索諾布杜約博物館(Sonobudoyo Museum)以及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兩個機構的合作,他受邀在前者的門前打造了一尊由防水布遮蓋的虎人雕像,觀眾僅能通過立牌閱讀並想像作品的資訊,以此反映虛構與現實的本質聯繫;後者則希望庫斯諾能將殖民政府的荷蘭總督的肖像畫去殖民化再收藏,藝術家決定取下畫框,使作品變得脆弱和赤裸,象徵權力的剝離。畫框如墓碑般被棄置,呼應被遺忘的殖民地墓地。整個空間裏還能細聽見聲音朗誦者畫框上的咒語,由庫斯諾本人和印尼的專業演員錄製。
在講座的尾聲,庫斯諾表示他即將完成《幻影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主持人、現場觀眾就他作品保持的客觀性、袒露真相的角度以及留學經歷進一步發問。庫斯諾逐個回應道,通過基於個人經驗的主觀挖掘與再詮釋歷史真相,使得真相超越了現有理解,是非常關鍵的環節。他深受印尼作家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Pramoedya Ananta Toer)的“流亡三部曲”等文學作品的影響,歷史在其中變得私人化。庫斯諾還比較了紀實手法與創意表達的區別,偏好于充滿彈性與自由的創作手段。他談到,自己刻意用音樂與舞蹈編織的近乎恐怖的氛圍,挑戰觀眾的感官和思考。這種恐怖並非源於血腥或暴力的畫面,而是源自對歷史傷痕的直面與對人性深淵的洞察。
庫斯諾的講座對中國的觀眾與藝術創作者來説,是無疑一次參見自身歷史,再思實踐路徑的機會。呈現他作品的展覽“意義”已于2023年12月9日閉幕。
(文章和圖片來源於中間美術館。文章有調整,原標題:歷史給予藝術當下的啟示:提摩特斯·安格萬·庫斯諾做客中間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