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
第七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
2023年4月22日,“五嶽歸來——第七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啟幕。本次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國美術學院主辦,浙江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浙江畫院聯合承辦。
第七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開幕式現場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副主席、秘書長馬鋒輝,浙江省人大常委、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錢曉芳,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金一斌,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浙江省美術家協會主席高世名,中國美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王平,浙江省文聯黨組書記處領導趙曉剛、張賽飛,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沈浩、黨委委員兼組織統戰部部長徐國強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浙江省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呂偉剛主持。
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文聯主席許江致辭
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文聯主席許江談及今次以“五嶽歸來”為題的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彰顯繪畫者與山河遊覽的關係。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已歷七屆,前六屆聚焦中國繪畫的型制,切入寫意、長卷、冊頁、中堂、屏風、雅集等原生的觀賞生態,來審視中國繪畫當下的創生之道。“五嶽歸來”看似跳出了型制的框架,其背後強調寫生,強調生命的洗禮,這種審視根源的方法卻依然相同。五嶽歸來,浩然而興懷。五嶽歸來,飄渺而虛靈。“那五嶽雖遼遠,卻只若家山。那裏掇積著山水興發的故事,跬聚著陶養人心的無窮境界。無論是浩然興懷還是飄渺虛靈,繪者置身於山水之中,無限地孤獨,又無限地豐沛。那山、那水與人都退至共同的深處,那裏浸潤著一切生長者的根。”
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馬鋒輝致辭
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馬鋒輝表示,此次展覽作品所展現出“執古之道,與古攜新”的藝術品質,彰顯了當代中國山水畫藝術家以傳承中國藝術精神為己任的文化理想和社會擔當。參展藝術家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通過現代的審美意識、創新的藝術觀念,大膽探索對中國山水畫的圖式語言、技法意境,不斷挖掘和豐富中國畫的時代內涵與精神意韻。“它的成績突出,成果豐碩,令人矚目。”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浙江省美術家協會主席高世名致辭
“本屆雙年展以‘五嶽歸來’為主題,不只是針對山水畫,也就是説,不是‘人山花’分科意義上作為繪畫題材類型的山水,而是指向一種中國人獨有的世界經驗。山水成為中國人心靈的一種羈絆,一種永不窮盡的源泉。我們邀約全國畫界39位同道,以三山五嶽為道場,投身神州大地上的名山大川,師法造化,格物致知,沉浸式地觀照大自然的萬事萬物,全身心地參悟山水世界的無情説法。我們所關注的,不止于中國畫的觀照之法,也是中國畫的成象之道。”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浙江省美術家協會主席高世名説。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本屆雙年展策展人張捷致辭
在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本屆雙年展策展人張捷看來,“五嶽歸來”體現的是一種人與自然相往返的境界,揭示畫家直面人生、直面自然、直面生活的態度和精神。“這是一次以融入自然、直面人生為主體面貌而具有多元形式語言的藝術盛會,它將為當代中國畫的藝術創作與可持續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
畫家代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丘挺致辭
畫家代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丘挺在發言中提及,此次參加雙年展藝術家的作品,既有對中國畫題材外延的拓展,也有對流變不居的造化的體認;有在材料和繪畫語言上的開掘,也有對水墨形式的前沿探索,展現出水墨領域異彩紛呈的樣式,參展藝術家各自以其沉潛創獲,向中國畫的詩性精神致敬。
浙江省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呂偉剛主持開幕式
杭州·中國畫雙年展,是國內率先推出的國際化中國畫單項展。十三年來,通過中國美術家協會與浙江省各級部門的鼎力支援和聯合打造,目前已成為當今中國畫壇規格高、影響大、傳播廣的知名文化品牌。
嘉賓觀看展覽
山水以形媚道,以象應天,于歲月遙永間探造化之幽秘,是中國人獨有的世界觀的藝術。第七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以“五嶽歸來”為學術主題,共展出24位特邀藝術家與15位青年藝術家的228幅作品。展覽將帶領觀者奔赴廣闊天地的大好河山,深入中國畫史的核心現場,體認自然造化的神變無窮與天光雲影;也將為當代中國畫的藝術創作與可持續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
展覽現場
歲月山河,萬物生長,山嶽的崇高、神聖、鮮活是丹青造化者與天地相往還的源頭活水,觀物與體象不相為礙,於是乎有了丘壑內營、落墨寫心的筆底乾坤。千年畫史中,無數先賢在綠水青山之間領略天地造化的媸與妍,于聚散浮沉之際感悟人間萬象的常與變,成就了一個無限豐富的山水世界。或崇岳之上,峻拔壯闊,巍峨雄強;或疏林遠岫,溪流縱橫,平淡沖和;或山河歲月,人間煙火,蹉跎履痕。或丘壑幽暝,層巒疊嶂,沉厚深邃;或山鳴谷應,花草肆意,生機盎然。我們在俯仰之間認知藝術本源、在日積月累中形成心目俱會、在風雪雨晴中體驗生命活力,會天地與本我,融創造與心象,于行道、體道、悟道中求真、求本、求心,從而建構獨立之藝術精神。
展覽現場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淩滄州。”天理往返而歸乎心源的中國山水精神,具有包容世界萬物的智慧與品格。如果説天地萬物是情感生發的本源,是山水人文的生命關懷,是自我精神的無限超越,那麼“五嶽歸來——第七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則是天道精神和宇宙情懷的心靈回歸。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自2011年首屆啟動以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始終秉持“回眸世紀發展之路,創新國畫學術話語,重建當代文化聯繫,再造東方藝術高峰”的學術宗旨和獨特的展示方式,力圖打造當代中國畫創作型的創新平臺、研究型的學術平臺、文化型的展示平臺和全民型的美育平臺。從第一屆“意之大者”、第二屆“長卷視界”、第三屆“輯頁掇英”、第四屆“正大氣象”、第五屆“和風屏山”到第六屆“雅集興答”,歷經長卷、冊頁、中堂、屏風到雅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囊括了國內外中國畫壇老中青256位畫家的共同參與,書畫名家、新生力量和精品力作齊聚一堂,幾代人的翰墨丹青鑄就了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新篇章。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期間,展覽還將通過面向專業人群的主題學術研討會,面向杭城中小學生的“身邊的藝術課堂”等方式,在建構中國文化軟實力與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事業中貢獻藝術力量。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023年5月22日。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當日下午,“五嶽歸來”第七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研討會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二樓圓廳召開。研討會以“五嶽行跡·筆墨縱橫”為主要議題,以“崇岳之上”、“山鳴谷應”、“山河歲月”為三個版塊。
研討會現場
研討會現場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馬鋒輝,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浙江省美協主席高世名出席會議並致詞。研討會各個板塊分別由中國美協理事,浙江省美協副主席,浙江畫院院長茹峰,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王平,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張捷,三位策展人,以及策展助理藝術學理論博士、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教師沈臨楓主持。近三十位參展藝術家出席會議,共同探討中國畫中的山水意蘊與筆墨間的傳承創新。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馬鋒輝致詞
馬鋒輝對歷屆雙年展的發展做了簡明扼要的梳理,並對本屆雙年展“注重傳統文脈傳承和時代的發展”表示認可。他認為,當代藝術家要堅持守正創新,勇擔時代和人民賦予的職責使命,努力開創中國畫創作的新局面。一是要注重以精品奉獻人民,以更多的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作品來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二是要深入研究當代中國畫面臨的時代課題,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語境當中來探索未來的發展,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中尋找現代轉型的新格局。三是要挖掘培養青年中國畫骨幹力量,讓下一代年輕的藝術家成長起來,讓他們真潛心、下真功夫、練真本領,為新時代積蓄青春力量。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浙江省美協主席高世名致詞
高世名認為,此次第七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其實是一個新開始,是一種新嘗試。自本屆起,雙年展不再以型制為策展思路,這是新開始。能否把杭州·中國畫雙年展變成中國畫界代際傳承培養新生力量的平臺,這是新嘗試。高世名提出以藝術運動的方式來推動中國畫雙年展。提出在藝術史上一些重要的山水文化繪畫藝術的發生之地,建立研學基地的可能性,從而形成一種沉浸式的研學學習。第二點,高世名對“五嶽歸來”這一展覽主題進行了進一步解讀。山水是中國人的世界經驗,並不是一種單純的繪畫類型。山水實際上是人物、山水、花鳥共同發生,共同在創造的一個現場。第三點,高世名談到中國畫的時代性問題。怎麼樣畫出新時代的新山河?作為今天新時代的中國畫家,我們要找到我們的繪畫動機。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策展人張捷主持會議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聯合策展人王平主持會議
中國美協理事,浙江省美協副主席,浙江畫院院長,聯合策展人茹峰主持會議
藝術學理論博士、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教師,策展助理沈臨楓主持會議
第一板塊·崇岳之上
特邀藝術家高世強發言
高世強從一個當代影像藝術家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對中國山水精神的認識。在山水行動的遊觀過程中,在實際拍攝的過程中,高世強發現,事實上山水精神、山水文化代表的是一種世界觀的藝術,而焦點透視的鏡頭恰恰是另外一種世界觀。高世強在做的當代影像背後的邏輯反而是非常中國山水畫的文化存在。因此他的實踐也為現場的中國畫家們帶來創作上的引導與思想上的啟迪。
參展藝術家杜松儒發言
杜松儒提出,作品最關鍵的核心問題是人的問題,主要是中國人如何用自己的語言,表現自我的一種心性和軌跡。他分享了自己在創作過程中對如何用當代的水墨表現東方的意味,如何用自己的語言表現東方精神的思考。
參展藝術家陳平發言
陳平認為,山水寫生能夠更有敘述性地帶領學生師古人、師造化。一個畫家若能對真山水去研究,那麼其研究出的創作方法,是受用終生的,也可能是其一生的語言,是很好的教學實踐的方法。
參展藝術家徐龍森發言
徐龍森分享了自己的創作經驗與感悟。他認為山水也好,人物也好,花鳥也好,可能都和我們對生命本體的理解和體驗有深刻的關係。中國的山水源遠流長,是我們學習的必然過程,但是這個必然過程不應該來左右我們,最終左右我們的是我們自身對自己生命的思考。
參展藝術家何加林發言
何加林提出,對山水畫的觀賞有兩個層面的審美。一是題材之美,二是語言之美。對於山水創作,他從山水體驗、山水隱喻、山水修行、山水命題、家園系列幾個方面進行闡述。作為山水畫家,山水體驗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親身經歷的,才會有情感對應。其次是山水隱喻,我們格山水之物,也是山水在格我們自己。山水修行是指在山水間,如何讓自己去體認中國文化帶來的那種認知,你內心是否跟山水間産生一種共鳴。對山水畫家而言,要從山水命題裏面去找一種問題意識,可能你是在畫一張古畫,但是你並不是一張古畫,你有新時代的觀念注入。最後,家園系列是指中國人的和平理念。我們倡導的是人與自然和平共生的樣態,這樣一個理念我們應該去追尋。
參展藝術家林海鐘發言
林海鐘從中國美院教師的身份出發,分享了山水研學的心得。他認為山水是大物,僅憑“眼觀”無法描繪山之真形。山水是可以遊走的意境。他以人生之短表達山水之悠遠,從山水中感悟人生,從自己的創作狀態中闡述“五嶽歸來”,解讀山水意境。
參展藝術家鄭力發言
鄭力分享了自己對於山水創作的思考,認為“五嶽歸來”表現是每個人的山水道場。此次展覽他選擇了竹子作為作品主題,這是他畫山水、畫園林中特別喜愛的一個題材。在創作過程中也享受到忘我甚至忘機的狀態。對於筆墨語言從“有法”到“無法”再到“有法”的狀態,鄭力表示自己仍在努力。
參展藝術家宋帥發言
宋帥分享了自己借山水修內心的創作體會。他認為,山水是我們所見的風物,山水也是歷代畫家們所傳下來的勾和皴,山水更是胸襟。我們借外山水,修內山河。五嶽是山水,它又不僅僅是山水,它是國人的集體的山水精神。
參展藝術家沈曉明發言
沈曉明認為,山水畫的表達重要的是理念和故事,是驅動敘事的動力。他分享了自己在太行山求道時的險情以及由此引發的哲學思考,認為山水既是文人心靈的寄放之所,也是生命族群生養繁衍所依靠的最基本的資源;不僅是靜觀的宇宙自然,更是在時空流動演進中的山河日月。
參展藝術家李楊發言
李楊認為山水本身就是一件天地間的藝術品,到生活中去是歷練自己一個最好的過程。他也談到在學習過程中,應在有古法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名山之中修養身心,從而形成自己的面貌。
第二板塊·山鳴谷應
參展藝術家張銓發言
張銓對於“中國花鳥畫裏是否需要有空間”這一問題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對於“五嶽歸來”這一學術主題,他從一個花鳥畫家的角度,解讀出兩種含義。一種是自然的山水,三山五嶽。另外一種是中國畫傳統的高度。由此引發出我們怎麼樣來面對傳統這麼一個很沉重的語言。他認為,傳統應當成為當代畫家的墊腳石,而不是我們一生去追求的東西。
參展藝術家丘挺發言
丘挺認為,在中國詩性的山水精神裏,飽含著一種行動之知,這是山水與風景的差異之所在。中國文化裏麵包含著各種可能性——它的日常性,它的行為性,就像一種雅集的儀式感,超越性,兼而有之。我們在一個龐大的傳統資源的文本裏,如何以今人的話語來重構它,這是需要我們這代人做的。當然裏面可以延伸出很多東西,比如我們重新激活一種當代人的雅集,我們對某種傳統的母題進行當下的重構,和以天地宇宙相關來定方位的五嶽的合法性的認知等等,這些都值得探討和研究。
參展藝術家葉芃發言
葉芃對於花鳥畫的空間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在我個人的探索裏面,我先從禪宗裏面先從菩提心延伸出對於時空領域的一種變化。再延伸出這個領域裏面道家對於心在作亂,還有逍遙遊絕對與相對的大小,還有時間與空間的相互關係,延伸出空間關係,把這些糅合起來,我所面對的空間更廣闊,可以是宇宙空間的。通過這種物象的大小,還有空間的變化以後,營造出一種現代花鳥畫的一種觀念,但是對於傳統的藝術精神是傳承的,在於現在的多元化的審美下,它是有可以繼續拓展的空間,這也是山水畫的藝術精神對現代花鳥畫的促進。”
參展藝術家徐鋼發言
徐鋼分享了自己對於“五嶽歸來”的“冥想”。他認為,這一主題形而上可以天人合一,形而下可以具體指某座名山。他以自己在華山、黃山寫生的經歷為例,以親身經驗分享寫生對筆墨語言、畫面處理等創作上的影響。
參展藝術家韓斌發言
韓斌分享了自己在泰山創作此次參展作品的過程。平時喜歡山,更喜愛幽深、安靜、神秘、層層滲透的感覺的韓斌此次創作了山谷作品,與山鳴谷應的主題相契合。
參展藝術家何士揚發言
何士揚以五嶽大帝作為此次參展作品的主題。他認為,中國人對山的神聖的表達,一個是用山水,另一個是神化的表達。蘇東坡説人物為神,山水為聖,聖大家還偶爾能理解,因為美好;對神的層面我們認識的很少,他對此仍在探索。
參展藝術家劉海勇發言
劉海勇就“以我格物”和“以物格我”進行了探討。以我格物,一是要師造化,以小見大之精巧,從這個角度體現造化;二是要師古法,草木有情無情,有常無常;三是格生物,格了之後如何致知。以物格我即超越真花真樹,以大觀下的豁達之情,養天空浩然之氣。要以學術共同體的核心價值觀和統一的學術標準來認識師造化、師古人當中的運動,要以歷史和發展的眼光去看它的進步。
參展藝術家陳明坤發言
陳明坤從對太行山的創作經驗出發,分享了自己的三點創作感受。第一,在取勢上一定要氣勢撼人,能夠千巖競秀。第二,創作中如何做到氣象萬千,如何做到天地寬。第三,畫面的意境,如何做到逸趣橫生,氣象紛呈。
參展藝術家張淳澈發言
張淳澈分享了自己讀到“六經讀盡方拈筆,五嶽歸來不看山”這一對聯時的思考。他認為,如何將讀到的書、看到的景跟自己自身的體悟能夠聯繫起來,對於創作有非常重要的啟發意義。
第三板塊·山河歲月
參展藝術家盛天曄發言
盛天曄分享了自己關於山水畫和人物畫的一些思考和理解。他認為山水畫中應該有人的存在,這個“人”並不是點綴人物,而是指作者自身的存在。同時,人物畫也應該是山水中的人物,兩者相輔相成。繪畫的最終目的是修煉自身,進而去觀照世界,這樣的畫作即使過百年之後仍然有著傳遞資訊的價值。最後,他提到人與山河共高地,強調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依存。
參展藝術家張迎春發言
張迎春談了自己對於“五嶽歸來”這一主題的理解。“五嶽”是外在的世界,是一個自然、山川、湖泊的形態。“歸來”,是內心的感受,是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一種情緒。“五嶽歸來”雖然不僅僅是一個自然山川的東西,更有生靈百態形象的一種包容性。
參展藝術家陳雷發言
陳雷淺談了自己對山水畫的理解:山水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思想圖景,集自然與人文于一體。而作為青年藝術家,既要對傳統山水畫有尊重和信仰,也要注入時代的創新元素。
參展藝術家藺潔青發言
藺潔青解讀了自己的參展作品,分享了自己創作當時與展覽當刻的體悟。她認為一張創作應視為一張複雜的大系統,如形象參照系統、專業本體的技法語言系統、素描關係的用光系統以及內容構圖的資訊系統等等。創作者既要掏空自己,為創新出發,又要承載畫統,不能輕忘所學。
參展藝術家張大箴發言
張大箴分享了自己創作參展作品《山幕》時的體會。他曾多次去祁連山進行寫生。他認為,寫生能給他帶來一種比較適當的不正確感,那種不正確感所産生的毛邊讓他的畫面比較有生命力,或比較有自己想表達的趨向。最終他採用多次寫生的方法來加深自己對祁連山的認識,並堅定了自己想要表達的、確定的視覺感受。
參展藝術家范陽子發言
范陽子談了此次展覽作品的創作體悟。他從自己家鄉的華山為切入點,談到回歸自然山水,以山嶽為道場,在觀照自然萬物的同時,臨摹經典中的筆墨經驗,最終回歸到師古人、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路徑。
研討會嘉賓合影
研討會上,主辦方領導與參展藝術家都分享了自己對這次展覽內心的感受。杭州·中國畫雙年展經歷了13個春秋,始終秉持“回眸世紀發展之路,賡續傳統文化脈絡;標新中國畫學語境,再造東方藝術高峰。”的學術宗旨,力圖打造當代中國畫創作型的創新平臺、研究型的學術平臺、文化型的展示平臺和全民型的美育平臺。相信在與會領導及藝術家的鼎力支援與共同努力下,杭州·中國畫雙年展能夠不斷開拓創新,為當代中國畫的藝術創作與可持續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本文圖片由中國美術學院提供並允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