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泉作品展”展覽現場:馬記綜合材料系列
2021年11月20日,繼2019年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之後,“馬泉作品展”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展。包括清華大學領導、清華美院師生、藝術批評家、理論家、專家學者等來到展覽觀看了馬泉教授的作品,並給予高度評價。
“馬泉作品展”展覽現場:馬記水墨作品系列
自2006年開始,馬泉教授駕車深入沙漠,並與沙漠結下了不解之緣。自2012年起,他開始將在極致生存環境的感受與思考為基礎,以前所未有的藝術語言和豐富多樣的媒介材料轉化為藝術作品。
“馬泉作品展”展覽現場:瓷沙編碼系列
“馬泉作品展”是馬泉10餘年來創作的梳理與呈現,這些作品分門別類呈現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的4個展廳,依次是馬泉的水墨與綜合材料系列、版畫系列、影像作品與記錄探索過程的文獻梳理,他甚至把自己在無人區生存所用的帳篷和其他工具也搬到了現場。
“馬泉作品展”展覽現場:時間雕刻系列
眾所週知,馬泉是一位著名的設計師,大家也都知道他近年來孤身深入沙漠進行極限體驗,並圍繞這個主題創作了一系列當代藝術作品。但當大家真正來到展覽現場,看到這些作品時被極大地震撼了。無論是超越了具象視角的馬記水墨系列,以木刻與繪畫結合的馬記綜合材料,還是將科學研究與藝術轉化結合的瓷沙編碼、時間雕刻系列,抑或是結合了沙漠圖景和聲音藝術的影像作品……馬泉作品展中媒介的豐富、思考的深度超出了大多數觀眾的預料。
“馬泉作品展”展覽現場:影像作品
與今天大多數當代藝術不同的是,馬泉的藝術作品是建立在身體力行的生命體驗之上的。我們很難説展廳裏的某一件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其實是整個沙漠穿行的體驗、感受和思考。沙漠是他的道場,激活了他長久以來對生命狀態和人與自然關係的探究慾望。畢竟是有著幾十年對藝術語言深度體驗的藝術家,對藝術與內心的虔誠,讓他不輕易以簡單的媒介傳遞出內心的感受。
“馬泉作品展”展覽現場:文獻展廳
正如他自己所説“用藝術的方式提出問題,用設計的方式解決問題”,他不斷地追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不斷地探究怎樣的媒介才能更加精準地轉化出他的思考與感受。哪怕是以歷經艱難探索,如果達不到自己要求,索性推倒重來。崩潰是經常發生的,但在他看來崩潰是新的希望的另一面。因此,馬泉的藝術創作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
馬記綜合材料作品局部
與西方藝術不同,中國藝術始終強調人作為主體在其中的參與感?!绑w悟”是中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馬泉正是以常年迴圈往復的生命體驗為基礎,以當代的藝術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他的思考。在這裡不僅有他在沙漠極限環境中的生命感受,更有他對人與自然、宇宙萬物探索的認知,其核心是追問“我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
瓷沙編碼系列展覽現場
與大多數停留在簡單觀念或戲謔趣味的當代藝術相比,馬泉的藝術顯得更加深沉、飽滿與真誠,也更加值得探討與耐人尋味。雖然媒介並不是他的著眼點,但在每一種媒介語言上,他都進行了巨大的推進,他打破了藝術與科學的壁壘,超越了視覺的固有界限,竭盡所能服務於自己的藝術想像,無意于“當代”,卻實實在在地打造了一個“當代”的案例。(文/許柏成)
馬泉教授在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藝術中國對到場嘉賓進行了採訪。眾多專家學者都認為本次展覽在清華美院學院美術館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展覽,馬泉教授繼承了清華美院和原中央工藝美院的藝術傳統,他的探索無論對學院藝術和設計教育,還是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與馬泉教授在展覽現場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清華美院院長魯曉波與馬泉教授在展覽現場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莊惟敏與馬泉教授在展覽現場
劉巨德教授、何潔教授與馬泉教授在展覽現場
杜大愷教授與馬泉教授在展覽現場
現場採訪內容輯錄:
魯曉波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魯曉波 展覽策劃、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馬泉是一位非常執著純粹、心胸寬闊,有跨界精神的藝術家。他的藝術作品是一種宏大的敘事,又能夠觸發觀眾向內心思考,能觸發人類面對永續發展的大自然的一種深刻啟迪。同時又能夠引發個體內心精神的一種反思。另外,馬泉老師具有一種用多媒介形式來展開具有感染氛圍的宏大敘事的能力。
張敢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學位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秘書長
張敢 展覽學術主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學位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秘書長
馬泉作品展能夠給普通人一種啟迪,就是作為蕓蕓眾生中的一個分子,雖然我們細微如一粒沙塵,但我們是構成沙漠的一個組成部分,仍然是有價值的;它對業內人士也有一種啟迪,就是藝術家不應該被媒介限制,應該在媒介的可能性下去探索更寬廣的藝術世界。
藝術本來就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邊界,並非只有某一種方法才能夠表達。馬泉恰恰利用了這樣一種方式,既表達了一個像沙塵一樣微小的個人價值的感受,又用多樣的藝術媒介為我們呈現了一個豐富的視覺結構。
蘇丹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中國工藝美術館副館長
蘇丹 展覽策展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中國工藝美術館副館長
多年來,馬泉通過對沙漠的穿越、體察和認知,形成了他自己與沙漠接觸的一套方法和一種全新的感受。這種全方位的感受完全不同於以往的任何一種對沙漠單純的讚美或嘆息。他通過連續性的觸碰,包括到現場、實驗室、畫室,以多種的方法去解讀他心中的沙漠。
近年來,沙漠是藝術界關注的一個重要熱點,人類在今天突然意識到,沙漠這種過去被我們認為非常邊緣化的自然場所,它具備的一種特殊魅力和場域精神。沙漠創造了獨特的景象,還創造了獨特的文明、空間場所,甚至社會形態、政治和生活方式。馬泉的作品,實際上是從多個維度去看待沙漠這一個過去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種景觀樣式和獨立的物質存在。
馬可·斯科蒂尼 展覽策展人 義大利FM當代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米蘭新美術學院NABA視覺藝術與策展專業主任
馬可·斯科蒂尼 展覽策展人 義大利FM當代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米蘭新美術學院NABA視覺藝術與策展專業主任
我和馬泉有著一個共同的愛好——沙漠。于我而言,沙漠包含著許多令人著迷的概念,而馬泉則身體力行的對其進行了探索,這也是馬泉作品的出發點。他的創作可以看作是一種不可預測關係的見證,在這種“見證”工作背後是馬泉每次進入沙漠,並在其中尋求存在的可能,不僅源自藝術家對自我關係的發現,更是藝術家與環境關係的再一次領悟。
沙漠中的“風”,是馬泉創作邏輯中另一個重要的部分。如同德勒茲和瓜塔裏提出的“遊牧科學”,看似同質的風,實則包含著各種變化和可能:在馬泉的作品中,看似同樣的沙漠,轉化成了繪畫,攝影,電影,裝置,現成品,聲音,或者是藝術家珍藏的每一瓶從沙漠中帶回的沙粒,這顯然不再是簡單地,對與現實社會地逃逸,而是去尋找另一個空間,另一種真實,另一種時間的可能。
彭剛 清華大學副校長
彭剛 清華大學副校長
看到馬泉老師的個展,我特別為他感到高興。過去十年,馬泉老師基本上捨棄了個人的交往、娛樂以及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而與大漠相伴??催^這個展覽,我越發相信:一個藝術家的作品是他自身內在精神世界的外在投射。
通過馬泉的作品,我看到了大漠的浩瀚孤寂、寬闊無垠與變幻無窮。他的內在精神世界是和大漠相融在一起的。他的人生體驗和對外在世界的體驗,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莊惟敏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總建築師、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莊惟敏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總建築師、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這個展覽令我非常震撼,我發現藝術家在不斷地探索自己的藝術表達。馬泉的這種藝術語言本身是充滿著魅力的。這樣的一種特殊的藝術語匯,更多的是和他自己的內心、做人的信條和價值觀是相吻合的,我想這個展覽會在藝術界引起一個比較大的反響。
作為建築師,我看到了藝術創作的沒有邊際的擴展。建築雖不能像藝術這樣隨意揮灑,但是建築可以借鑒藝術,將藝術和技術融合起來,馬老師的展覽對我確實有非常深刻的啟發。
劉巨德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劉巨德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馬泉老師的個展是我們學院美術館裏面的一個奇跡,是從未有過的一種展覽。這説明清華美院的藝術教育所培養的一代代藝術家們,其中的後來者所涉及的範圍更加廣闊、種類更加豐富,而且能夠把它們綜合起來融合成一個意識去思考,這是很了不起的。
馬泉是一個典型的從有限投射到無限的藝術家,他從一個微小的砂礫投射到浩瀚的宇宙星空,這是非??少F的。我看到,我們學院在老一輩藝術家如龐薰琹、張光宇、張仃、吳冠中、祝大年等以後,第五代藝術家又出現了,他們的精神既延續了原工藝美院的學術傳統,又做了新的延伸,非??上部少R。
杜大愷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杜大愷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後現代以後,藝術的存在變得非常多元化,實際上當下處於一種重新認識藝術的階段。藝術的概念需要重新被界定。面對今天的藝術現實,所有藝術家都在思考藝術應該往哪去?馬泉用自己的方式做了一個生動深刻、令人震撼的回答。
馬泉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家,他是一個平面設計師,但是在職業的習慣性行為之外,他一直不滿足於職業身份,這和他一種長期處於冒險探索的狀態是結合在一起的。他對沙漠的體驗理解,已經完全超出了沙漠本身的存在,他是從新的角度去理解什麼是生命、宇宙和自己。他將自己對沙漠的獨特認知,轉化成了一個非常豐富的呈現方式。後現代藝術能夠走向什麼地方,走向什麼樣的存在狀態?馬泉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生動的個案。
何潔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平面藝委會主任
何潔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平面藝委會主任
從馬泉的作品中,我們能夠深刻地感覺到他是一個很善於思考、有責任心的人。一直以來,馬泉感興趣于自己從事的專業和其他專業之間的關係,著力於藝術和其他學科融合的思考和表現。這個展覽充分體現了他作為一名教師的思考角度,而不是純藝術家的角度,他在常年教學中所形成的深度思考,促使他將這次的作品較為全面的展現出來。
他不是關注每一個類型的極致,而是關注不同類型的銜接和組織。從靜止到流動,從局部到綜合,從表現到觀念,全方面地表現出他對專業、藝術和甚至是生命存在狀態的思考,我期待他的作品能夠廣泛地引起關注,對我們的教學和全面的人才培養起到更積極的作用。
方曉風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副院長
方曉風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副院長
馬泉作品展非常完整地體現了一個藝術家,面對沙漠的情感抒發,經過一個又一個階段,不斷地昇華遞進,最後找到自己的形式語言,直觀呈現出內心深刻感覺的過程。這個展覽的難得之處在於它完整的呈現了一個藝術家探索掙扎的過程。我們跟馬泉老師是好朋友,看到展覽的時候更增添了一份感動。
趙超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副院長
趙超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副院長
馬泉作品展對一個藝術設計工作者,特別是在面向未來、跨學科、跨領域的前提下,如何把自己對生活現象的一種認知和體驗,通過藝術和設計的手段呈現出來,構建了一個很好的樣本。這對於藝術設計未來的發展起到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這種示範對於未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跨學科的學科建制,從人才培養到科研體系的建立,構建了一種新的思路。
吳瓊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副書記
吳瓊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副書記
這個展覽的名稱就是馬泉,這非常像馬老師整個創作當中的一種感覺。展覽以沙漠為主題,馬泉老師通過不同的尺度、肌理、色彩把沙漠的狀態呈現出來,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這是展覽絕妙的地方。
從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馬泉老師跨界的狀態,也看到他在各種媒介當中游刃有餘地表達,這非常讓人感動。他沒把自己定義為一個藝術家或者設計師,他在這種兩種形態之中自由地遊走,我相信所有看展的人都能在這種自由狀態和對自然無盡的探索之中獲取到很多的能量和感受。
白明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主任、清華美院學院美術館館長
白明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主任、清華美院學院美術館館長
我認為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綜合藝術展覽。它全面地體現了馬泉作為一位重要藝術家的方法論和思考方式。他將不同的沙丘元素和瓷土融合在一起,呈現了不同的沙丘顆粒和宇宙的關係,利用一個小小的作品呈現了最微小和最宏大之間的融合。展廳的整體影像作品,甚至顛覆了我對學院美術館的熟悉程度。他將沙粒放到很大,變成了像天空隕石般的存在,非常符合我對沙丘的顆?;摹⑸裥院屠锍瘫降睦斫?。
馬泉作品中宏觀的穿越感,還有方法上的系統性推進,讓我覺得馬泉不僅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教師和藝術家,更多的是他自身的認知達到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恰恰是當代藝術裏面最重要的點,那就是人與自然、微觀與宏觀、表達與敘事,還有整體的對待視覺材料的把握能力,裏面融合了他所有的修養、思考以及對人性的觀照。
陳輝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係教授
陳輝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係教授
馬泉老師的藝術實踐其實是一個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他是一個在學科綜合交叉背景下,在不同領域探索的學者??茖W與藝術的緣起都是好奇心和想像,其發展都在於不斷的發現和探索,最終成功的結果都是在於持之以恒的堅守。馬泉老師這幾點上都在努力,並且做的非常出色。
今天展覽呈現的作品,我們能感覺到他是用生命在寫照自身,用生命去發問我們未來的問題。希望馬泉的藝術道路能更有學術性,在當代藝術領域裏形成自身的一個獨立研究的藝術體系。
陳岸瑛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主任、理論家、批評家
陳岸瑛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主任、理論家批評家
馬泉對沙漠這種無人的自然的一種思考,對於中國當代藝術來説,是填補了一項空白。馬泉十年如一日,一人駕車來到沙漠無人區的深處,感受天地和宇宙洪荒的力量,通過一種非常專業的方式轉化和呈現出來,這充分體現了中央工藝美院的一個特色。
他的每一個系列都有很強的製作感和邏輯,就是説沙面對不同的物質媒介,包括聲音、影像、陶瓷、水墨、綜合材料……他的處理過程也是他藝術創作和思考的一部分。在西方,沙漠和“崇高”這個審美範疇相關,馬泉老師作品中也體現出這樣一個崇高的維度,但是同時也有我們東方的這樣一種思考在其中。
陳池瑜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史論係教授、理論家、批評家
陳池瑜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史論係教授、理論家、批評家
馬泉把繪畫、攝影、影像、版畫、裝置……都結合起來了,這是一種綜合性的創造。他思考把材料、媒介與敘事結合起來,對中國的當代藝術的發展進行了一個新的探索,取得了嶄新的成就。這也是傳承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或者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學術傳統,這個學術傳統就是“裝飾”藝術與綜合創造,
馬泉的作品從思維到形式,從對沙漠考察到綜合創造。以及對老莊哲學的理解都包容其中,馬泉的藝術的是中國式的當代藝術,我們的當代藝術不能夠完全按照西方的價值觀來做,我覺得馬泉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對中國未來的當代藝術會有新的啟示。
翁劍青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翁劍青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當代藝術在世界範圍內的一個總的趨向,就是從純粹形式美學的問題轉變為人對世界和自己的一種認知,藝術家通過不同的材料和形式語言來表達思想和觀念。
馬泉在沙漠裏更多地觀察到了在時間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微觀世界的內在肌理,通過這種肌理他反過來看人——作為一個很渺小的生命體,它在境遇和內在價值在哪?馬泉的展覽是通過沙和沙漠,來揭示人和自然的關係和人與內心的體驗,它是從物質到精神,從自然到心理世界的一種探測、思考,然後用獨特的方來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
他的作品是把藝術和人文、哲學、自然科學,進行一種跨越和整合,形成自己新的藝術樣貌和語言。這種創作趨向和傳統美術學院以往思維和教學模式已經有了很大的跨越。
葉風 北京電影學院數字媒體學院副院長
葉風 北京電影學院數字媒體學院副院長
馬泉多年反覆地進入沙漠的腹地去感受,甚至帶了一些設備儀器進入沙漠,也帶回一些實物用高科技的設備來進行分析,這實際上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有別於傳統的創作方式。這種創作方式的價值就在於它是一種具有現代意義的創作方法,它實踐的結果必然不會停留在某一種單體材料上的一種技法的表現。
在這個時代,方法的創新是藝術進行突破的最重要、最有意義的切入點。作為一個整體的展覽,馬泉作品展背後的思維邏輯和方式方法,對於當代藝術的創作是非常有價值的,也可以給其他藝術家帶來一種思考和借鑒。
袁加 著名當代藝術家
袁加 著名當代藝術家
馬泉老師在整個的清華美院或者過去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畢業生裏,是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現象。儘管他後來介入了很多的社會工作,包括城市的形象設計,到具體的標誌等平面設計等,但他一直沒有停止思想領域的想像。
從微觀世界裏的一粒沙到宏觀上對荒野自然、整體世界的想法,他用這種想法呈現出我們今天的這個展覽的面貌,我想這也是他在過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受到了一個“關於藝術是什麼”的系統性的教育下的産物,它不是做一個表面上賞心悅目的作品,而是要用他的生命體驗來完成他的一個藝術想像。
杭春暉 著名當代藝術家
杭春暉 著名當代藝術家
馬泉作品展觸動了我兩個方向的思考。一是科技和藝術的結合。如果技術手段僅僅是在藝術作品的呈現過程中使用,就只是停留在一個表面上。馬泉通過技術手段,使得這些不同的沙的視覺特徵呈現出來,使得技術成為了語言的一部分,成為不可分割的載體;第二是從早期宏觀對城市視覺的討論,到一個微觀化的對一顆沙的視覺討論,這讓馬泉的藝術創作呈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從宏觀到微觀、從微觀再到宏觀的線索。
書面採訪觀點輯錄:
許正龍 清華美院長聘教授、博導、《學院雕塑》執行主編
許正龍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長聘教授、博導、《學院雕塑》執行主編
今天,看到馬泉先生的作品還是蠻震撼的。我們是同事,從光華路到清華園,一晃30多年了,熟人間也有不相知的一面,原以為是他早先積累的一些水墨畫,沒想到是綜合跨界的藝術,超越常規的畫框或者雕塑臺,有平面繪畫,也有立體浮雕,還有影像音樂,展陳設計精心,佈置極為考究,呈現出空曠無垠的大地奇觀,表層空寂荒蕪,內則蘊含巨大能量。細品想來,恐怕唯有獨處,且在沙漠中,才能創作出如此的作品。
馬泉教授以沙漠為主題,用作品與天地自然對話,每一沙粒內中皆有一世界。從心界出發,俯視觀物,造就潛在意象作品,這是經典的“中式”藝術思維,也是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學術風貌之一。當下,馬泉的作品讓我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反思藝術何為?藝術還可怎麼做?尤其是現仍處疫情時期,更具有特殊的意義,作為一位教師的探索個案,對清華美院的藝術教學當然更有深刻的啟示價值。
董書兵 清華美院雕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董書兵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上次與馬泉老師偶遇,他正在緊張的佈置此次展覽,作品雖然還沒有完全呈現,但匆匆一瞥中已令人感到非常震撼。我與馬老師比較相熟,知道他鍾愛遠遊,癡迷于沙漠極限運動,但本次展覽中這些作品所展現的面貌,則是我不甚相知的馬老師的另一面。馬老師帶著我參觀並親自講解了作品的製作過程和一些自己的想法。從微觀到宏觀,謹小慎微又能隨心所欲,用他自己擅長的語言方式來表現所知所感的沙漠。
馬老師是中國當下著名的平面設計師,作為職業設計師在介入到當代藝術的創作時,顯示出的卻是一位多面手的功底和素養。他運用了一些高新的科技,以及傳統中式的思維表達方式。其作品不僅專注于視覺因素和呈現方式的無限可能,而是更強調精神性的表達與實現,呈現出一種無拘無束的極佳狀態。令我更有感觸的是藝術家綜合運用各種藝術形式與表達方式的能力,這種淩駕和超越于一切具體藝術形態之上“遊于藝”的狀態,是一位職業藝術家可遇而不可求的。作為我的老哥、同事,我不勝羨慕、欽佩不已。
陳磊 清華美院視覺傳達設計系主任 清華美院國家形象視覺設計研究所所長
陳磊 清華美院視覺傳達設計系主任 清華美院國家形象視覺設計研究所所長
首先祝賀馬泉老師的作品展順利開幕。從1993年留校工作算起,我與馬泉老師已同事28年,對他的藝術思考與發展歷程比較熟悉。
有人説,馬老師實現了從設計師向當代藝術家角色的轉型,馬老師自己並不這麼認為,他説自己只是不斷在嘗試突破視覺傳達設計學科的邊界,探索在新的媒介環境下視覺表達語言的可能性。我個人也非常認可馬老師對自己的定位,視覺傳達設計就是一門基於媒介進行有效傳達資訊的專業,在今天數字與AI技術深刻影響媒介發展的時代,這種跨媒介的視覺語言探索與時俱進,具有很強的學術意義。
馬老師對沙漠情有獨鍾,越過邊界進入沙漠則充滿著未知與挑戰,可以從一個新的視角深刻思考和認識許多東西,馬老師在視覺藝術中的探索何嘗不是如此。
文中言 清華美院繪畫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委員
文中言 清華美院繪畫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委員
一直知道馬泉老師在做有關沙漠的藝術,而且做了很長的時間,去年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做了疊加態藝術大展,看到了很專業的各種推送,但今天在現場看到了馬老師從數量、體量巨大的作品中精選出來的實體作品時,還是被深深的觸動了,有些想法願意和馬泉老師交流、溝通,也是對自己今後進行藝術創作的一個思考。
心靜與真實
在這個拼速度、看出鏡率的煩躁時代,馬老師能夠十幾年如一日,對沙漠這個既遠離人們日常生活狀態,但又和每個人的現在與未來其實有著千絲萬縷內在聯繫的主題,進行了多角度、層面的藝術思考,音樂、影像、版畫、水墨、鑄造,形式上看似多樣繁雜、但其實我覺得是馬老師在叩問自己真實內心的一個藝術過程,這裡面有一個主線或者説點很明確,那就是心很靜,很真實。人的真實,思考的真實,藝術的真實。因為心靜,馬老師才可心無,鑽到只有屬於他的那個世界裏面,在裏面恣意妄為,滿地打滾,專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為心靜的真實,不同的材料、形式、色彩、質感完全不會干擾他沙漠的個體思考,只會不斷地強化他的藝術表達。也是因為真實,我們在看馬老師作品時,首先看到的就是沙漠,微觀的沙礫、上帝視角的漠野,一個馬泉的沙漠世界。
模糊與克制
看得出馬老師在做這些作品時,模糊了設計與繪畫的邊界,模糊了材料、技術的邊界,有一種隱隱的克制。這個説起來容易做起來不易。在設計領域的教學與創作三十餘年,馬老師已經是這個領域的領軍人物,設計思維按道理説應該是習慣成自然了,會隨時帶到作品中的,但我在各類作品中完全看不到設計的影子,很多時候更像一個純粹畫畫人的狀態在做事情,完全沒有明確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的那個強烈的想法就去做了,不停地做,直到激情完全釋放才心滿意足地坐在那裏靜靜地回味著、思考著。材料、技術在馬老師作品裏是一種模糊的自然狀態,很安靜,不事張揚,這種自然狀態,我認為也是一種克制,它可以讓作品更為純粹。我想這種克制在藝術創作時其實是一種難得的冷靜,是一種駕馭創作自信的體現。
關東海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副教授
關東海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副教授
存在於地球上的沙漠似乎就是與人類文明對立的,中國西北的沙漠是東西方陸路交通的巨大阻隔,千百年來人們與沙漠抗爭,居住在沙漠邊緣的人們則在適應中對沙漠充滿敬畏。很難理解和想像馬泉老師十年如一日的沙漠探索,那一定是一個由恐懼到相識相知再到迷戀的一個過程。他隻身在沙漠腹地所親歷和感受到的,那些努力通過影像、音樂和畫作向觀者或朋友傳達和訴説的,永遠也無法全部充分地傳達給每一個觀眾的內心。一個人生命歷程的最大價值和意義就是要好好地感受這個世界,藝術家則將感受到的不斷昇華,凝結成哲思,觀者所能獲得的當是從這種精神滋養所獲得的振奮心靈的力量。
趙健 清華美院視覺傳達設計係教授 國際平面設計師聯盟(AGI)成員 中國美術家協會插圖裝幀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趙健 清華美院視覺傳達設計係教授 國際平面設計師聯盟(AGI)成員 中國美術家協會插圖裝幀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其實,我觀看馬泉教授的這個展覽遠不是從今天開始的,他目前這樣的“疊加態”讓我不斷地回想起這十多年來他的心路歷程。馬泉的藝術創作源自於他對生命、自然及其內心世界的最原始的、純粹的衝動。為此,他與沙漠結緣,而一次次衝進沙海之後所得到的“廣大寂靜”才是其對生命理念與藝術形式凝練和昇華的場域。在他的過程中,因為原始的衝動而無畏,由於單純的樸素而直面。還有,時間的維度:等待與忍耐,那些孕育在內心的能量態是勇敢的、飽滿與複合的?,F在它們爆發出了!在我看來,這樣的藝術生命過程和狀態更值得去尊重,其存在的價值更值得去思考。
在另一層面上,馬泉的作品創作樣態還充分展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優秀學術傳承。作為大學教師,老馬始終關注對藝術的思考又讓自己的狀態與單純的藝術家有所不同,而作為一名設計學科的專業老師,他又堅持清醒地不讓自己的藝術設計視野受到行業發展的局限,期望並努力地向學生和社會受眾展現出設計學科教育發展的核心理念、基本內容,以及它們能得以順應時代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封帆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係副主任,副教授,青年藝術家
封帆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係副主任,副教授,青年藝術家
馬泉的老師作品中,“人”是缺位的,沙漠與時間的主題顯得空無且莊嚴。
一直以來,我們將藝術定義為人的審美活動,將藝術品界定為人的創造,將藝術館看成是人的空間,這都是基於“社會-自然”的二元對立觀所産生的概念。在人與自然最近的一次比拼中,COVID病毒借助宿主的移動能力成功實施反制:不僅剝奪了人的出行權利,把人類囚禁于他們的居所,更自賦了其無國界移動的超級特權。人的缺位顯示著自然正在攻城掠地,實現龜兔故事的逆轉。馬泉老師的作品調動了綜合的感官,用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將其在荒野中的領悟凝成物質的存在。這存在中所包含的自然觀將藝術定義為地球的審美,將作品定義為環境的創造,也成功將藝術品的展示空間定義為自然的空間。
馬泉老師藝術的種種“定義”,反映了藝術的範式正在從“人-社會”的敘事拓展至“非人-地球”尺度的一種趨勢。在這樣的趨勢下,當代藝術的創作方法、美術館的構建原則、藝術史的書寫方法都在逐漸被顛覆。
“馬泉作品展”展覽海報
據悉,原定於11月21日至12月5日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的“馬泉作品展”展期,將延長至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