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手記4:區域之間的交流和影響》 謝明良 著
著名陶瓷史學者謝明良教授最新力作
集結作者關於陶瓷研究的最新思考和研究
從陶瓷器的器形、紋樣、文化等角度出發
聚焦中國陶瓷在世界區域範圍內的交流傳播
探討陶瓷背後的跨文化交流
購買《陶瓷手記4:區域之間的交流和影響》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01
雙倍容量,400余頁巨厚冊
02
品質保證,四色藝術紙全彩印刷
色彩細膩,精緻還原中國陶瓷纖毫
03
深入淺出,原來陶瓷背後有這麼多有趣故事
內容簡介
作為謝明良先生的“陶瓷手記”系列,本次由上海書畫出版社推出最新的《陶瓷手記4》,為全球首發,集結了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聚焦中國陶瓷在世界區域範圍內的交流傳播以及相互之間的影響,既有對陶瓷造型、紋飾的觀察,也有文化史、藝術史的討論。抽絲剝繭,深入淺出,探秘中國陶瓷背後的區域性文化因素。
謝明良,臺北市人,祖籍臺南縣
作者的話
《陶瓷手記4》所收拙著,大多是近三、四年來的寫作,但也包括幾篇增補改訂的舊稿,從各文篇名可以清楚看出,古陶瓷的器形、紋樣和區域之間的交流等議題仍然是筆者的興趣所在。學者對於如何處理陶瓷史議題,因人而異,手法各有巧妙不同。個人近些年來則是偏愛札記式隨筆,以及博引圖像數據來訴説陶瓷的故事,好處是有利於鋪陳壯闊的歷史舞臺。無論如何,筆者勉力以素樸的觀察和敘述試著呈現陶瓷史的諸面向。
專家推薦
李軍 藝術史家,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
謝明良先生鄙人素所仰慕,他的大著幾乎每篇必讀,受益良多。如本書《“球紋”流轉》一文,以高麗和宋代為起點,對於著名紋飾“球紋”在東亞的傳播,以及它的前世(從埃及、希臘羅馬、波斯、粟特到中國)和今生(明清時代再次向西方的逆向反哺),即世界範圍內貫穿以上三個時代的跨文化“流轉”過程,做了一次令人嘆為觀止的華麗預演。
劉朝暉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
歷經幾代學人的不懈努力,中國陶瓷史的學術框架業已確立。隨著現代學術的日新月異,陶瓷史的研究深度和新的面向如何去進一步拓展,成為陶瓷史家面臨的新挑戰。謝明良教授的陶瓷史研究,精深、厚實、寬廣,無疑會給我們以啟發。
王屹峰 浙江省博物館研究員
徜徉山林猿鳥間而後筆耕不輟,胸懷東西而又可視微知著,尤喜流俗不顧卻屢獲創建,但凡做學問者若能得其一便屬不易,謝明良先生研究古陶瓷,兼而有之。
目錄
第一章 器形篇
壯罐的故事
再談唐代鉛釉陶枕
《甌香譜》青瓷瓶及其他
記清宮傳世的一件南宋官窯青瓷酒盞
鳳尾瓶的故事
第二章 紋樣篇
“球紋”流轉——從高麗青瓷和宋代的球紋談起
17世紀赤壁賦圖青花瓷碗——從臺灣出土例談起
關於“龍牙蕙草”
第三章 外銷瓷篇
“碎器”及其他——17至18世紀歐洲人的中國陶瓷想像
關於金琺瑯靶碗
第四章 朝鮮半島陶瓷篇
高麗青瓷紋樣和造型的省思——從“原型”“祖型”的角度
朝鮮時代陶瓷雜識
第五章 雜記
關於“河濱遺范”
陶瓷史上的金屬襯片修補術——從一件以鐵片修補的排灣人古陶壺談起
《人類學玻璃版影像選輯·中國明器部分》補正
各章註釋
圖版出處
後記
精彩書摘
在中國古代,既曾將無瑕陶器的製成歸功於至德聖人,而製作陶器的陶鈞(轆轤)有時也被賦予了實際功能之外的其他意涵。中國大約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出現了用來修整陶器的慢輪,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如龍山文化陶器就已採用快輪拉坯成型。就是因為以陶鈞拉坯,制器者可隨心所欲決定器之大小高矮,所以也是王者治理天下之喻,如《史記·鄒陽傳》:“是以聖王制世禦俗,獨化于陶鈞之上。”《集解》:“漢書音義曰,陶家下圓轉者為鈞,以其能制器為大小,比之於天。”把家國萬物視為一個大的轆轤(大鈞)。顏師古注《漢書·鄒陽傳》説得更為具體:“陶家名轉者為鈞,蓋取周回調鈞耳,言聖王制馭天下,亦猶陶者轉鈞。”而原指陶人作陶的“陶甄”,也成了聖王治理天下之喻,如《晉書·樂志》:“弘濟王憂,陶甄萬方。”前已提及,對舜陶河濱之德與天命象徵意涵運作至深的乾隆皇帝,也把陶鈞視為他所統領的天下。如乾隆二十二年(1757)禦制《咏龍泉盤子》提到由侍衛哈青阿進呈的該宋代龍泉窯盤乃是發掘出土自吐魯番,因此“今遠人內面,入我陶鈞,襲而藏之,用示柔遠”,真的是全身充滿政治細胞的帝王。
——節選自《關於“河濱遺范”》一文
《陶瓷手記4:區域之間的交流和影響》
購買《陶瓷手記4:區域之間的交流和影響》請掃描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