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周安楠
時代更疊,每一代人身上都呈現(xiàn)出獨特的時代烙印,他們是時代的弄潮兒,同時也在造浪前行的過程中雕刻和定義著屬於他們自己的時代。新生代藝術家們呈現(xiàn)出更加豐富多元的面貌:更多的海外留學、交換或駐留經(jīng)驗,更加國際化的交流平臺和機遇,甚至更多身份選擇......相對於曾幾何時的“沒有選擇”,時代在賦予他們更多選擇的同時也帶來了“選擇的煩惱”,而在這樣的浪潮中,如何找到自我,堅守自我的方向而不被繁雜外物所裹挾,成為青年一代藝術家需要考慮的話題。藝術中國特此連線身處日本的藝術家周安楠,分享她遊歷于多元文化中的所思所想。
藝術中國:我了解到你的成長經(jīng)歷很特殊,小時候在美國長大,之後的基礎教育在日本,但是本科又以留學生身份來到中央美術學院學習,那麼為何會在本科教育階段選擇中國並學習中國畫呢?
周安楠:我的生活經(jīng)歷的確有些特殊,我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日本人,由於父母工作的變化,先後在美國、日本、中國生活和讀書。所以小的時候甚至搞不清自己到底是哪國人。但是在美國逛美術館面對那麼多玲瑯滿目的藝術作品時,我卻格外喜歡早期古代的日本畫和中國畫,因為它們辨識度極高,很有獨自的風格特色,不像現(xiàn)當代的一些作品,不知道是哪個國家地域的畫,這可能也和我從小個人成長中遇到的身份迷惑有關,因此我格外注重這種身份特徵和作品中的文化屬性。
所以,後來我選擇了學習日本畫。日本畫是日本本國的一種叫法,就像中國的“國畫”一樣。中國畫對日本畫的影響深遠,所以來中國學習“國畫”更多的是一種溯源。我希望通過對源頭的追溯捕捉到這其中比較本質(zhì)的東西,這樣才能在未來的創(chuàng)作中有所借鑒,能夠將兩國的、傳統(tǒng)的與現(xiàn)代的內(nèi)容相結合,取其所長,從而為未來的創(chuàng)作尋找更多可能性。
周安楠創(chuàng)作環(huán)境
藝術中國:那可否介紹一下您在中國學習國畫的情況和體會,在這個過程中是否對中國畫和日本畫有了更深的認識。
周安楠:我在中央美院學習中國畫的4年主要以臨摹為主,對經(jīng)典的臨摹能夠幫我更好地感受中國畫的筆墨、技法、構圖和韻味,所以的確非常重要。而通過這種學習,我也發(fā)現(xiàn)了中國畫和日本畫的一些不同。比如,現(xiàn)在的日本畫受西方影響較大,有點像油畫那種感覺更注重色彩的濃淡,而不那麼強調(diào)對線的運用,而中國畫中對線和筆法的運用很吸引我。
日本畫創(chuàng)作中的顏料——巖彩
我想這也和我們所用的顏料不同有關,日本畫中使用的巖彩比中國畫的用色多很多選擇,普遍來講更豐富一些。就像中國畫與水相融比較強調(diào)墨色暈染,而巖彩則是一層層疊加調(diào)整深淺,它的裝飾性也更強一些。巖彩的粒子比中國畫用的顏料大,所以它也有獨特的顆粒感。
臨摹作品《三友百禽圖》周安楠
藝術中國:那麼在臨摹中國畫的過程中,誰的作品或是哪種風格對您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影響最大?
周安楠:我個人主要比較喜歡工筆,尤其是宋代和明代的風格。我第一次臨摹的大幅作品就是《三友百禽圖》,包括北宋崔白的《寒鵲圖》我也很喜歡。
《寒雀圖》 周安楠
《起居平安圖》周安楠
首先,他們的用色並不艷麗,不同於“黃荃富貴”的畫面,我喜歡墨色淡雅的風格,那種清新雅致的著色給人一種穿透浮華的祥和平靜之感。其次是他們的構圖和留白,留白之處往往讓人更加關注畫面的線條,而對於線條的強調(diào)在現(xiàn)代日本畫中並不明顯。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留白本身就營造一種意境,給人讓渡出的不僅是空間感,更是一種思考和交流的餘地,這其中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文人氣質(zhì),也是中國畫中獨有的氣韻,它賦予作品很大的辨識度,讓觀者一看到這種氣息就知道是中國畫,自帶文化和身份特徵。
《牡丹圖》 周安楠
《飼雞圖》 周安楠
藝術中國:那麼追溯根源的臨摹研學後,您如何在創(chuàng)作上探索出自己的風格,實現(xiàn)跨文化領域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
周安楠:其實日本畫的發(fā)展本身也是不斷融合外來藝術風格,不斷受不同文化影響的,我認為它是一個綜合性的集各家之所長的呈現(xiàn)。只不過現(xiàn)代的日本畫西化比較多,我希望再往前追溯一些。在我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我試圖把中國畫的傳統(tǒng)意趣、線條筆法和留白與日本畫特有的巖彩相結合,進行一點點嘗試。
《閒寂》 周安楠
《水伯》 周安楠
藝術中國:可否結合您的作品具體談一談?
周安楠:我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是《寒櫻鴛鴦圖》《瑞雪唱春圖》和《孟冬山茶圖》,這三幅作品是我初步的一個探索。
我試圖將在《三友百禽圖》中學到的工寫合一的技法運用其中,並在構圖和留白上遵循古制。對於鳥類羽毛或者花草的描繪筆法,都是基於中國畫的技巧。
《孟冬山茶圖》 周安楠
《寒櫻鴛鴦圖》 周安楠
但是在用色上,比如《寒櫻鴛鴦圖》裏面的顏色,我還是希望發(fā)揮巖彩的特點,層層暈染設色達到一種更為醒目的顏色,不是那種高飽和度跳脫整體意味的配色,但儘量大膽為畫面帶來視覺維度和層次的效果。還有就是雪景的畫法,我個人比較喜歡日本畫江戶時代裏雪景的繪畫方式,更具體積感和流動感,所以也做了一個嘗試性的結合。
《瑞雪唱春圖》 周安楠
同時我也格外注重寫生的訓練,江戶時期之前的日本畫基本沒什麼寫生的概念,所以很多內(nèi)容都是照搬中國畫的形制,這就在繪畫佈局和內(nèi)容的自由度上很受限。而將寫生納入日常訓練之後,就可以用既有的技法描繪出各個形態(tài)的對象,從而更靈活的構圖,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基本功。
藝術中國:那麼未來是否也將繼續(xù)延續(xù)這種風格和探索呢?
周安楠:是的。我想,創(chuàng)新融合離不開對於根源的追溯和研究,而個人風格的形成同樣也要在各取所長的基礎上不斷嘗試和沉澱。雖然很難突破,但是我還是在努力追求一種具有個人身份特徵和文化內(nèi)涵的藝術呈現(xiàn),應該説未來的路還很長很長。(採訪/文字:付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