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ve
隨著疫情在國際上持續蔓延,實體美術機構大面積關閉,藝博會、美術館、博物館和畫廊紛紛推出了線上虛擬展覽,國內多家藝術院校也推出了畢業生線上展覽。
一方面,這是藝術機構的無奈之舉,畢竟線下的展廳無法對外開放,推出線上展覽可以延續機構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這些舉措也助推了線上空間的開拓和發展。由於過去藝術展覽緊密依附於實體空間,藝術展的線上空間呈現和電子商務發展並沒有站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前列。而這波倒逼線上空間的浪潮同時暴露了當下藝術線上空間的問題以及可能的潛力。
©巴塞爾藝術博覽會
目前的線上展覽大致可以分為傳統的靜態網頁展示和三維虛擬展覽。大部分藝博會的展覽都是第一種模式,第二種虛擬展覽則需要較大的成本投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基於現場實景拍攝的谷歌藝術博物館,目前通過谷歌藝術博物館已經可以看到多家世界著名博物館的高清原作圖像。近年來隨著技術不斷發展,各種虛擬技術不斷進化升級,包括二維化虛擬空間、純虛擬空間(VR)、增強現實(AR)等各種技術應用。
體驗感差是線上展覽的普遍問題
但即使如此,很多業內人士對線上展覽的體驗感頗有微詞。
據策展人廖廖看來,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中的銷售數字固然好看,但多是頂級畫廊和藍籌畫廊的銷售業績,他們本身都有穩定的藏家,線上展並非是促進藏家購買作品的動力。而從實際體驗感上來看, 目前的虛擬藝術空間的體驗感較差。
他認為,傳統線下展覽中的繪畫、雕塑、裝置和影像與實體展示空間的關係都被消解,這些本是展覽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很難感受展覽的魅力。即使谷歌開創的三維虛擬效果展,也只模倣美術館物理空間效果,線上的空間體驗感與真實美術館相比必然大打折扣。
©谷歌藝術博物館
目前的線上展只是線下展覽的簡單複製,線上展覽難以呈現藝術品本身豐富細膩的質感,立體的展品被壓縮為圖片排列線上上展覽中,而圖片所能傳達的作品資訊非常有限。
即使谷歌藝術博物館宣揚的高像素作品圖,藝術批評家高遠也認為“網上的高清大圖和看畫冊沒什麼區別,代替不了觀看原作,線上展覽只能是線下展覽的補充。”
另外從使用體驗角度來看,虛擬展廳需要按鍵或手指的配合,對於不熟悉電子設備的觀眾,上手操作無疑很麻煩。而體驗更為真實的虛擬展覽則要借助特製的眼鏡和其他輔助設備,這樣更加大了觀眾的成本負擔。
中央美術學院線上畢業展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跨地域、交互性和電子商務是線上展覽的突出優勢
但在一片質疑聲中,線上展覽的優勢也是難以替代的。觀看只是展覽的最表層環節,展覽籌劃、作品物流、作品陳設、導引解讀、專家評論、觀眾互動,作品及衍生品銷售環節都是不可或缺的。
舉辦各地或國際性線下展覽,現實條件是非常苛刻的,不僅要與多家美術館機構進行艱苦的談判,作品的運輸、保險和場地的租金都是巨大的成本負擔。傳統線上展覽的內容受制于地域和組織者人脈的局限。
《疫?鏡》國際抗疫影像紀實雲展集27個國家攝影師200余張攝影作品 ©中國網
虛擬空間具有超時空跨地域性,線上展具有先天的低成本、實時性、覆蓋面大等優勢,策展人對於展覽的選題範圍得到極大的延展,進行跨地域、族群、國際性策展都成為可能。對於展覽內容和主題都將會有很大的突破。
對於普通的觀眾來説,觀看異地實體展覽是非常不現實的,而線上展覽則能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
同時,展覽的學術性討論也可以充分線上上展覽中充分呈現。策展人、藝術家的對展覽和作品的解讀和對談都可以通過連線直播、音頻和視頻的方式線上上展覽中得以展現。這對於迫切想了解藝術作品相關知識、藝術家創作構思等較為專業的觀眾來説也是非常便利,這也是藝術教育的一個很好窗口。
同時,在銷售環節方面,美術愛好者可以通過作品的連結的電子銷售,購買作品的複製品、衍生品和畫材、書籍。藏家來説也可以通過線上展覽中發現稀缺的收藏作品。
清華美術學院線上畢業展 ©清華美術學院
線上展覽孕育著新的潛能
對於展覽呈現形式上來看,目前線上展覽的窘境和照搬線下展覽的呈現模式有關,實際上網路豐富的技術完全可以使藝術作品有更豐富有趣的展現方式和公眾參與方式。隨著5G技術的快速發展,適於線上平臺展示的影像藝術和其他電子藝術作品將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而其他傳統藝術作品的展覽需要更多富於想像力的藝術家、策展人和技術人員共同努力,挖掘出線上展覽的更多可能性。
©Cryptovoxels
目前各種虛擬展覽的創新模式不斷涌現,據策展人廖廖介紹,融合區塊鏈加密技術和三維技術的Cryptovoxels網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虛擬社區,在這裡用戶可以購買地皮,創建畫廊空間、拍賣會、沙龍、聊天室。這裡的藝術家被稱為CryptoArtist,他們把作品發行在區塊鏈上永久儲存,公開交易,由於沒有藝術仲介的傭金壓榨,同時通過增加發行量等方式降低價格,可以讓大眾都能參與到藝術收藏之中來。
蒙娜麗莎虛擬展 © Vive
據VR之家消息,2019年,HTC Vive Arts為盧浮宮提供了《蒙娜麗莎》VR體驗的技術支援。在達芬奇的虛擬世界裏,觀眾們會乘坐達芬奇所畫的滑翔翼飛機飛過一個山谷和鋸齒狀的山丘,與蒙娜麗莎做親密的對話。包括蒙娜麗莎和周圍環境的視覺細節——從她的頭髮到柔軟的波天鵝絨衣服,再到16世紀的佛羅倫薩建築的粘土瓦片。
巴黎博物館官員認為盧浮宮的實驗將打開博物館”一個新的公共領域,也許某些觀眾對藝術品不感興趣,但對虛擬體驗感興趣。”
莫迪裏阿尼虛擬展 © Vive
該公司還為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莫奈之旅和阿梅代奧?莫迪裏阿尼(Amedeo Modigliani)的VR展提供了技術助力。策展人用歷史研究的角度重新描繪了1919年莫迪利亞尼在巴黎工作室內部環境,從桌子上微燃的香煙到從屋頂漏出的雨水滴落到水桶裏,細節栩栩如生。
綜上所述,線上展覽尤其是虛擬展覽如果能正視到自身的局限,充分發揮網路最新技術,挖掘觀眾潛在的觀展心理,即使疫情結束,線上展覽也仍然有持續的發展空間。(採訪人:廖廖、高遠 作者:劉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