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圖》軸,南宋,馬遠,絹本設色,縱192.5釐米,橫111釐米 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
文/西祁
“這地方興換工,排好了日期,幾家顧一家,輪流轉。不收工錢,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頓,兩頭見肉,頓頓有酒。幹活時,敲著鑼鼓,唱著歌,熱鬧得很。”這是汪曾祺在小説《受戒》裏描寫庵趙莊農民秋收時的景象,這樣美的文字使我們在腦海中閃現出一幅淳樸的民間風俗畫。
在中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繪畫創作中,也有不少作品雖只是一幅畫,卻如同一個精彩的故事一般。而在表現農民豐收富足、生活安樂的故事的畫作中,南宋馬遠的《踏歌圖》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甚至會給你自帶BGM的感覺。
南宋 馬遠 《踏歌圖》 (局部)
初看此畫,最顯眼的部分自然是緊靠著畫作左側的兩座實寫山峰,最高的那座筆直聳立,直插天際,邊上略矮的那座,松樹疏密有致,姿態高雅挺拔。遠處是虛畫的山峰,大片的留白,回味無窮。畫面繼續往下是亭臺樓閣,這些建築造型雅致,在白雲、林木、山石之間若隱若現,神秘莫測。
到此處,觀者肯定會想這一定是坐落在某個仙山裏的宮殿吧,按照以往套路,下面應該是一位正襟危坐的高士或是怡然自得的隱士出場了。
南宋 馬遠 《踏歌圖》 (局部)
隨著白雲飄蕩,經過幾塊巨石,來到近景,畫風突然一轉,怎麼變成了一群鄉民?而且這群農民似乎還“很不正經”,一個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再仔細觀看,似乎是在搞農場派對!
站在C位的是一位鬍子花白的老頭,年齡最長,他的動作手腳並用,伸出的手似是舞蹈動作,又像是在招呼大家和他一起“動次打次”!開心的不得了。後面的三位略年輕者,都在用動作和神態呼應著,看上去是如此的歡樂。而最後面一位掛著酒壺,則告訴我們這群人是喝過酒的,最左邊還有兩個人,他們也被這氣氛感染,笑聲不斷。
前面還是一派仙氣祥和,歲月靜好,後面卻是畫風一轉,喧囂熱鬧起來,變成這般動感歡樂,這種敘事上的落差所産生的反差萌,想必每位看到馬遠這幅畫作的人,很難不會會心一笑。
南宋 馬遠 《踏歌圖》 (局部)
再結合此畫的題跋,我想這份開心會更深一層,這是南宋皇帝寧宗趙擴抄錄北宋王安石的詩句。詩的內容為“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
所以結合整首題跋詩以及畫面內容來看,表達的故事內容就是頭天晚上下著雨,有雨了人自然得歇息,尤其是平日辛勞的農民,而今年又是個可以預見的豐收之年,就好比大家今年都漲工資了,自然願意出去消費一番是一個道理,農民也會想要來點開心的事情,那就是喝酒,然後就成了踏歌,這一高興,就邊喝邊唱邊跳到了早上。散場以後,這幾位老哥估計還不夠盡興,雨霽初晴的早上,還繼續邊唱邊跳,等著回家補覺,做一個豐收之年,最香甜的美夢!
南宋 馬遠 《踏歌圖》 (局部)
此畫名為《踏歌圖》,踏歌自然就是這個故事的核心,是重點表現部分。踏歌原是中國民間一種不拘程式的娛樂形式,即用足蹬踏節奏而作歌,從漢唐及至宋代,都廣泛流傳,尤為民間喜愛。它是一種群舞,舞者成群結隊,手拉手,以腳踏地為節,邊歌邊舞。人們口唱歡歌、兩足蹬踏,動作自由、活潑。
根據記載,踏歌應是群舞,人數眾多,場面想必宏大,而馬遠沒有想當然的從盛大的場面去表現,而是把焦點集中在有限的幾人身上。在這一小片區域裏,這幾人能夠完整的表現出每個人獨特的狀態,傳達出最直接的歡樂氣氛。
南宋 馬遠 《踏歌圖》 (局部)
站在這一角畫面最顯著位置的老者,他整體形象刻畫準確,年紀大了,肌肉收縮,衣服的褶痕很多,同時微微袒露的胸襟。年齡大了手拄拐杖,卻依然抬起左手和左腳,手似乎因年紀大,動作只能到臉,今天看來宛如一隻招財貓,顯得憨態可掬,咧嘴瞇眼的笑容更是讓這份快樂直擊人心。老爺爺踏歌往前走著,側身朝後看著身後的夥伴。
南宋 馬遠 《踏歌圖》 (局部)
接下來這一位較中間位置的老爺爺年輕,但鬍子拉碴看著年歲也不小。他踏歌的動作很有力量,手腳並用,雙手擊打著節拍,右腳抬起似要落下,左腳已等不及踮了起來,由於喝了酒,身子站不直,而所處位置又是在一座小石橋上,後面的人拽著他的腰帶,生怕他一不留神翻個跟鬥掉進河裏去了。而最後那位農夫的形象也很有意思,他背著酒葫蘆,幾乎昏昏欲睡,他的身體搖搖晃晃,似倒非倒,努力保持住平衡,見過醉酒者,你一眼就知道這就是人喝醉酒的狀態。
南宋 馬遠 《踏歌圖》 (局部)
畫面到這裡似乎就完了,但仔細一瞧,畫面的最左邊還有兩個人,似乎是一對母子,小孩看著這群老爺爺這麼開心,也忍不住手舞足蹈,但照顧他的母親怕他摔著,用手扶著他,兩人也洋溢著快樂的笑容。
筆墨的精準摹畫,兩組人動作的精彩配合,讓整體畫面達到了一種趣味盎然的境界,讓這一隊老少組合魅力無限,陶淵明《桃花源記》寫“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作品中正是有一種桃花源式的田園快樂。
有網友根據《踏歌圖》裏的人物動作創作了生動的gif圖
這樣一幅畫,既有美妙的山水意境,同時農民因豐收而踏歌的歡樂場景融入其中也毫無違和感,讓人印象深刻。傳統繪畫作品對這一類型的描畫確實不多,多的是高人雅士,一股清冷孤寂之意。因此馬遠所傳達出這份歡樂也就顯得如此特別,讓我們溫暖和珍視。
作為一位宮廷畫家,能深入了解民間習俗,以農民作為創作題材,並能真切體會農民在豐收時獨到的快樂,説明畫家深切的人文關懷和驚人的捕捉刻畫能力。馬遠不僅僅是一個借畫作避世清凈的文人畫家,而是一個非常有溫度的人。
人物歡快的動作,讓人直觀地感受到他們內心的喜悅
這幅畫的珍貴之處還在於它所營造出來的意境使我們産生了共情,我們被踏歌這一行為及豐收之年的所蘊含的喜歡所打動。而這份情感其實就深藏在我們的身體和精神當中,我們是傳統的農耕民族,有些記憶已經深刻融入到了我們的血脈裏。
如今不少人生活在城市,已經遠離了農事勞作,但無論大人小孩,始終難忘這樣的樂趣。在開闊的自然環境下,大家揮灑汗水,獲得豐收,沒有那麼多的精神壓力,這是最簡單的快樂,勞動之後的慶祝也顯得格外幸福。
樸樹參加綜藝節目的畫面
這讓我想起了歌手樸樹參加的一期綜藝節目,節目裏,樸樹需要在草原上撿牛糞,敢情這不是侮辱藝術家?但撿了一筐子牛糞的樸樹不以為然,玩得那個開心,他面對鏡頭説他很享受這個工作,這讓他覺得簡單而快樂。
馬遠所描摹的一個瞬間,也似乎是這樣一個不變的真理,千年後的我們仍然感到快樂,付出而有收穫就是一份永恒的快樂!我想即使再過千年,這份快樂依然能感染觀畫之人。
謹以此文祝各位讀者勞動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