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屆世界藝術史大會(CIHA)義大利分場會議閉幕式現場
文/淩敏
當地時間9月6日晚,為期六天的第35屆世界藝術史大會(CIHA)義大利分場會議在佛羅倫薩藝術史研究院閉幕。據主辦方提供的資訊和與會者見聞,本次會議有兩個側面引人注意,一個是世界藝術史研究的最新動向與著重點;另一個是相對於其他國家或地區來説,有關中國藝術及藝術史研究的關注度突出,這可能是此次義大利會議的一個特點。
世界藝術史大會(CIHA)發軔于1873年,每四年在不同國家或地區舉辦一屆。第35屆大會分別於2019和2020年在義大利佛羅倫薩與巴西聖保羅舉行。這是該協會頭一次在兩個國家、兩個城市分場舉辦同一屆大會。在佛羅倫薩大會上,一百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應徵論文入選者、論文入選演講者,以及各單元的主席,在佛羅倫薩會展中心的兩個會場平行展開研討,交流各自成果。此外,除了應邀參會的論文入選者,一些當地藝術研究界人士和媒體記者也參加了會議。
中國部分參會代表合影
根據CIHA規則,每屆大會開會前一年,主辦方都會列出本屆大會主題,以及各單元議題範圍,向世界各地藝術史研究界人士徵稿。應徵者的論文如果被選中就會收到參會邀請,在大會上報告自己的研究成果。本次佛羅倫薩大會主題是:移動暨轉變。八個單元的議題範圍是,聖像藝術家的神秘心靈:視角、藝術創作、經由移情創造的圖像;藝術家、權力、公眾;藝術與自然,採集文化;藝術與宗教;標記與書寫;構建圖標:從項目到作品的建築;藝術與審美中的物質與物質性;機器中的幽靈:藝術家、評論家、觀眾的消失,以及另外一個特殊單元:連接2019佛羅倫薩和2020聖保羅的航程。
六天會議,上下午都排得很滿,晚上也有活動。其中有一天主辦方還安排了參觀。天天連軸轉,聽了那麼多報告、看了那麼多作品,也見了不少人,得到不少啟發。光是義大利學人就有兩位給人印象不淺,一位是來自羅馬的教授,他從圖像切入,探討了傳承與演變問題;還有一位是佛羅倫薩當地學者,他為不同時期的雕塑構建了一個人體姿態數據庫,根據數據處理結果揭示其中的奧妙。另外,還有一些研究者的報告在角度和方法上也讓人耳目一新,有些看似冷門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發現??梢哉h,佛羅倫薩大會內容是紮實的。儘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主辦方發出的小結報告,但是對與會者來説,不同人自有不同收穫。
在北京出版的《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文集》亮相佛羅倫薩
本次會議另一個側面與中國有關。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上屆大會在北京召開,一些當年的參會者對中國的印象記憶猶新。CIHA主席朱青生教授提交給CIHA的三卷本上屆會議論文集在佛羅倫薩亮相,為本次會議的揭幕增添了不少喜氣。另一方面與中國有關的還有這樣幾個看點。一是研究者情況,在一百多位受邀參會者中,華裔及研究中國藝術與藝術史的研究者佔有一定比例。這其中又以女性居多、海外學者居多。同時,相對於其他國家參會者有不少是資深教授或院長,這些中國藝術研究者又以年紀較輕的博士與博士後居多。這三個居多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藝術史研究的人脈分佈現實與未來趨勢。
第二個看點是研究者研究方向,在與中國藝術及藝術史相關的研究中,有關注當代的,有做跨國跨文化比較的,有做斷代史研究的,有偏重審美與理論演變的,有對藝術表現技法別有心裁的,有對藝術與自然和社會關係興趣濃厚的,總之由海內外人士構成的中國藝術及藝術史研究,在專業的寬度上還是不錯的。以此做對照,大陸地區的藝術史研究在寬度和深度上還有很大的開拓空間,需要進一步走出去,做更多國際交流,包括研究領域的拓展、研究人才的國際雙向流動等等。只有這樣,才能經過若干年的融合,在國際學術舞臺上佔有更合適的比例與位置。
諸葛沂博士演講
而從另外一端國際學術交流的需求看,儘管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研究者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專業偏好、有自己的研究依託和重點,但是由於東西方文化差異巨大,特別是以綿延未斷的中華文明為主體的東方文化經過近百年的沉潛,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又有了復興的架勢,這就讓包括CIHA在內的學術界人士有了越來越多的注目與興趣。比如,這次會議雖然在佛羅倫薩召開,不少學者的研究議題多多少少與佛羅倫薩的歷史遺跡與經典有關(在本屆論壇上佔有一定比重),但是當來自浙江的諸葛沂博士在他的演講仲介紹中國當代新媒介藝術狀況時,依然引來不少外國研究者的關注。因為歷史不只有過去,能夠沉殿下來的當代也是歷史。而對當下的研究一樣能夠得到歷史學者的共鳴。
淩敏教授演講
不過,要讓以古希臘與古羅馬文化為底色的歐洲學者真正理解中國,要在CIHA的講臺上,從現當代出發、做好與西方人的對話交流,不觸及中國的歷史、不觸及中國藝術思想的歷史演變,不採用國際通行的學術演示方法進行表述,是很難讓西方人從根子上理解中國藝術的過去、現在,以及過去與現在的關係的。在第八單元,會議主席為了做好本場交流,特別調整了發言順序,請我首先報告,並在演講之前做了十多分鐘的演講導言,介紹中國的世界角色。作為連續三屆論文入選並當選CIHA演講者的中國學者,我的發言以藝術評論為切口,對古代與當代評論者的身份變化、理論變化,做了切片式的分析,進而揭示中國古代與當代藝術評論的演化路徑,讓與會者豁然開朗。
第35屆世界藝術史大會(CIHA)義大利分場會議現場
就中國藝術及藝術史而言,綜合本次大會情況,事實上隱約存在一種雙向尋找的需求,一方面是外國學者對理解中國藝術及藝術史的需求,這種需求不是表面的、膚淺的,而是從根子上了解你、認識你;另一方面是中國學者怎麼樣融入世界,並且用國際通行的學術表達方式講清楚中國的事,進而為國際藝術史學界做出相信的理論貢獻。而這樣做的前提是不僅要了解別人,更要了解自己。這可能才是參加CIHA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