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oyuoq"></rt>
  • <samp id="oyuoq"></samp>

    藝術中國

    中國網

    科壇藝光 華夏赤子——向中國科學與藝術互融創新的開拓者李政道先生致以敬意

    科壇藝光 華夏赤子——向中國科學與藝術互融創新的開拓者李政道先生致以敬意

    時間: 2021-12-06 13:45:00 | 來源: 藝術中國

    盧新華/文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1988 年10 月,李政道先生邀請北京美術界名流在中關村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聚會,我作為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教授的秘書,有緣陪她一同前往。正是在這次活動上,我見到了仰望已久的一代傑出科學家李政道先生。李政道先生天庭飽滿、面色紅潤、目光炯炯有神,笑容純真、慈祥儒雅,是一個智者、聖者的形象,他言談舉止之間散發著向真、向善、向美的氣息,讓我肅然起敬。

    李政道

    李政道先生與在座的美術界名師大家黃胄、華君武、白雪石、吳冠中、常沙娜、靳尚誼、袁運甫等一起談笑風生,大有相逢遇故知之親切融合的氣氛。他們個個容光煥發、神情優雅、話語睿智、輕鬆自由,此情此景猶如“雅琴飛白雪,高論橫青雲”。從這些藝術大家與李政道先生相聚的喜悅之情中,我感受到了藝術大師們對李政道先生的智慧、貢獻以及人品的敬意。那一瞬間,我忽然感到,這次相會是新中國久違的科學家與藝術家的熱情擁抱,是不可重復的歷史時刻。他們和諧的歡聲笑語,似乎拉開了中國科學與藝術融合的序幕,打開了科學家與藝術家之間情感與智慧對話的大門。

    李政道邀請藝術家聚會(左起:柳懷祖、常沙娜、吳冠中、華君武、李政道、白雪石、黃胄、靳尚誼、袁運甫、葉銘漢、李延聲)

    從1972 年開始,李政道先生和夫人秦惠䇹就不斷返回中國探親、訪問、講學,穿梭于中美兩國。他懷著一顆華夏赤子之心,審時度勢,隨中國改革開放同步而行,竭盡全力為改變當時中國落後的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的局面而奔走,以超人的膽識、獨到的戰略眼光,向國家領導人和主管部門建言獻策,大力推動了CUSPEA(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項目的實施、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中美科學技術和高等物理研究的交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創立、中國博士後制度的創建,為國家的科學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祖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與此同時,他又敏銳地發現了祖國的科學與藝術相互分離的狀態遠遠滯後於世界發達國家科技與文化藝術交融進步、創新和發展的潮流,導致了中國科學與藝術研究和創新意識落後的問題。他想推動中國的科學與藝術互融互動的創新,提升中國科學與藝術研究水準,追趕世界科學和藝術發展的潮流,迎接科學與藝術的創新時代。

    李政道先生知道,要改變國內長期以來科學與藝術研究的落後狀況,打通科學與藝術老死不相往來的壁壘,轉變思想觀念,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僅需要國內科學和藝術名師大家的引領示範效應,而且還需要國家領導人和政府職能部門的關注和支援,需要更多的科學家和藝術家的覺悟和參與,形成社會風氣才能改觀。由此,李政道先生以他的智慧和影響力、號召力,以“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境界,以“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的作為,悄然踏上了科學與藝術融合的創作實踐、理論研究和展覽傳播互動的征途,率先啟動了中國科學與藝術融合的研究,舉起了科學與藝術融合創新的旗幟。

    的確,李政道先生邀請藝術名師大家相會是有意味的,這是他的精心安排,也是他啟動科學與藝術融合的研究,推動中國科學與藝術融合的重要一步。

    從此,常沙娜院長帶領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老師們與藝術名師大家一起,跟隨著李政道先生主導的科學與藝術融合創新的研究活動一路前行,與李政道先生結下不解之緣,建立了深厚友情。藝術與科學相互擁抱,讓我有幸與之同行,與李政道先生相見的機會更多、更親近,對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見證了他在這一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在李政道先生身邊,我們常感到有如沐春風、臨聖賢,他的敏銳思想、創造智慧、高遠情懷、人格境界和科學與藝術的創新精神,激勵著我們向美而行。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老師們在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與李政道先生在一起(右起:張烈、盧新華、王培波、王進展、劉元鳳、趙萌、李政道、鄭曙旸、李當歧、劉巨德、杭間)

    李政道説:“自1987 年以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每年舉辦國際科學學術會議,不但有世界一流的中外科學家和中國青年學者參加,而且每次會議都邀請畫家根據會議的科學主題發揮作畫。作者中有已故的藝術大師李可染、吳作人、黃胄先生,有華君武、吳冠中、常沙娜、袁運甫等傑出藝術家,也有劉巨德、魯曉波、陳雅丹等中青年畫家。這絕非僅為追求一種用繪畫手段描繪科學特定領域的表面形式,而是探求在一個更深奧的意境中進行科學和藝術之間的對話。這些作品閃耀著藝術家的思想火花,又給予科學家以藝術欣賞。

    1987 年5 月,李政道先生率先親自動筆為當時召開的《用並行機的格點規範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創作主題畫《格》,同年6月,他再次親手為“粲物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創作設計主題畫《粲花》。到1998年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年教師劉巨德完成《大鵬》收官之作,這項跨界的特殊創作活動歷時長達11 年,包括李政道先生在內,有老一代名師大家、中年後起之秀、還有不見經傳的年輕藝術家共12人參加創作,為21 場國際科學研討會創作了20 幅科學主題張貼畫佳作,在科學與藝術領域廣泛傳播。這期間的1993 年,李政道先生與黃胄先生聯手在炎黃藝術館舉行首屆國內“藝術與科學作品展和學術研討會”,李政道先生的藝術與科學的思想在國內首次傳播。進入新世紀的2001年,李政道與吳冠中聯手發起和主持在中國美術館和清華大學舉辦的“國際藝術與科學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把藝術與科學的對話從名師大家推向社會大眾,從中國推向世界,把中國藝術與科學的融合創新研究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至此,李政道先生主導和主持的科學與藝術互融互動研究活動歷時14 載,促使中國的藝術與科學融合的研究發生了深刻變化,迎來藝術與科學自覺融合的創新時代。

    01李政道先生率先開創科學主題畫,開啟科學與藝術巔峰的精彩對話

    李政道先生首先通過親自創作科學主題繪畫《格》與《粲花》,把藝術名師大家帶入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每年舉辦的國際科學研討會科學主題畫創作,並與藝術家創作科學主題繪畫互動,展開彼此的心靈對話,同時分享創意創作心得和審美感受,進一步理解和見證創造力的本質。

    1)李政道先生首創的《格》與《粲花》

    1987年5 月,李政道先生親自動筆為當時召開的《用並行機的格點規範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創作設計主題畫《格》。他的作品《格》的主體是他親筆書寫的漢字“格”,由此表示“格點”或“測量”,並含“格物致知”之意,背景輔以研究格點規範理論的哥倫比亞並行機的線路圖。這幅作品以現代繪畫的構成形式,一目了然地將科學主題呈現了出來。6 月,李政道再次親手為“粲物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創作設計主題畫《粲花》,電腦畫的花兒表示“粲”,它疊壓在北京譜儀的結構示意圖上,寓意探測“粲粒子”的深入研究,而北京譜儀的結構示意圖又與中國“八卦”圖的幾何結構形式有機結合,形成抽象與具象表現的對比,很有新意。

    他的這兩幅作品似投石問路,讓藝術家們無不驚嘆,同時也激起了藝術家們的創作熱情。

    格(李政道)

    粲花(李政道等設計)

    2)吳作人先生富有哲理的《無盡無極》

    1988 年5 月召開“二維強關聯電子系統國際學術研討會”,李政道先生提前致信請藝術大家、中央美術學院老院長吳作人教授創作科學主題畫。兩位大師都站在思想的巔峰,飛鴻傳書,交換思想,創造靈犀一觸即通。吳作人先生從中國哲學的“一陰一陽謂之道”觀念出發,以中國畫焦墨的表現形式,完成了“現代太極圖”,賦予了“二維強關聯電子系統”陰陽二重性的視覺情感圖式。畫面“太極”結構的陰陽是極靜狀態的,但又孕育著極動的巨大勢能,可以轉變為整個宇宙和萬物的動能。李政道先生看到這幅科學主題的作品《無盡無極》,似看到他心中的圖像,除了用於國際科學會議張貼畫外,還特意將這幅作品作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的標識。

    無盡無極(吳作人)

    3)李可染先生連創《曉陽輻射新學光》《超弦生萬象》《核子重如牛,對撞生新態》,開創新境

    1988 年6 月,李政道先生邀請中國山水畫的傑出藝術大師李可染教授為“同步輻射光的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創作主題畫。李可染先生得其意,寫一古代小牧童凝視天空神奇的光芒,遙望遐想、滿懷憧憬的傳神意境,形象地表達了科學主題的抽象概念,並在畫面題跋《曉陽輻射新學光》,點出科學主題,既寓意中國最早發現同步輻射光,同時也寓意年輕一代中國科學家將在現代科學前沿崛起和探索的深邃內涵。李政道先生見作品,為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偉大創造和洞見都源自一顆純真的詩心、童心而欣喜驚嘆。

    曉陽輻射新學光(李可染)

    也許李政道先生對李可染先生的藝術魅力情有獨鍾,1989 年5月李政道先生又將“場、弦和量子引力國際學術研討會”創作主題畫交給李可染先生創作。李可染先生一反尋常的創作手法,創作出他一生不可多得的抽象彩墨畫《超弦生萬象》。這是李可染先生藝術生涯中唯一一幅具有抽象意味的作品。這幅作品緊扣“場、弦和量子引力”的主題,又有獨特的審美意境,讓李政道先生十分佩服。

     超玄生萬象(李可染)

    1989 年6 月舉行“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國際學術研討會”,李政道先生又將該會議的科學主題畫交給李可染創作。李可染先生凝練科學抽象概念,以他擅長畫牛的拿手功夫揮毫潑墨,筆起筆落之間兩牛對撞之神韻躍然紙上,兩牛抵角相峙,畫面看似是寂靜狀態,但兩牛對撞的寂靜中蘊藏著極動,蘊含著巨大能量,隨時準備釋放出一場激烈的運動。李可染先生以他的創造智慧、獨到技法和藝術風格表達了宇宙間永恒的科學真理,精彩形象地闡釋了這次科學研討會的主題內涵,題款“核子重如牛,對撞生新態”生動點題,為這次會議奉獻了一件驚世的藝術傑作。李政道先生對李可染先生的藝術創作智慧讚嘆不已。李可染先生卻感嘆,這是他平生第一次畫抗衡、對撞的畫面,描繪鬥爭和矛盾的場景,讓他起筆落筆時心都在跳。

    核子重如牛(李可染)

    李可染先生創作的這三幅科學主題作品不斷超越,開創新境,成為他晚年藝術的絕唱,留下科學與藝術對話的精彩篇章。

    4)黃胄先生橫空而出的《天馬行空》

    與此同時的6月間,李政道先生約請藝術大家黃胄先生為“粒子物理和宇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創作主題畫。黃胄先生將宇宙學與中國神話中賓士的天馬相結合,以馬為實,以素白的宣紙為宇宙虛空,揮舞筆墨,天馬飛奔而出,俯視著無窮奧秘的天體,似宇宙永恒的運動,將粒子物理與宇宙抽象的概念化入藝術形象的具象表現語境。李政道感到這幅佳作既有宇宙科學的寓意,又表達了黑白有無相生的真理普遍性。

    天馬行空(黃胄)

    5)華君武先生幽默的《雙結生翅成超導,單行苦奔遇阻力》

    也許李政道先生也想看到漫畫家的創作世界,他又邀請了著名漫畫大家華君武先生為1992 年5月和1994 年5 月舉辦的“低維凝聚態物理前沿問題”和“高溫超導體和C60家族”兩個國際研討會創作主題畫。華君武先生以他的幽默風格和筆調創作了一幅妙趣橫生的科學主題畫。畫面由60 個碳原子組成的球狀C60分子(布基球)排列構成了一個個蜜蜂巢,上面一、三、五列,成群結對的蜜蜂象徵著電子歡快地結伴自由飛翔,而那些沒有伴侶的蜜蜂卻愁眉苦臉地被束縛在蜂巢上掙扎。他落款點題為“雙結生翅成超導,單行苦奔遇阻力”,把科學抽象的主題內涵生動幽默地呈現了出來,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科學主題漫畫作品。

    雙結生翅成超導(華君武)

    02常沙娜教授率先連創四佳作,帶出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名師和中青年後起之秀

    當繪畫和漫畫領域的傑出代表出場後,李政道先生又想到請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設計名師大家參與科學主題張貼畫的創作,他要從不同藝術專業領域的創作思維和形式語言去尋找到創造與審美的共同奧秘。

    1)常沙娜教授的《雷神引高能》《費米尺度的粒子》《創天》《似對稱又不對稱》

    1990 年5月舉行“TeV 物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李政道先生邀請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著名藝術設計家常沙娜教授創作主題畫。常沙娜教授從中國傳統神話和敦煌石窟壁畫獲得創作靈感,以她擅長的敦煌壁畫藝術的色彩、風格和平面設計語言一次創作了兩幅《雷神引高能》主題畫。中國神話中的“雷神”寓意著一個巨大能量的産生者,像靜電加速器那樣,以逐漸積累電荷的方式獲得很高的能量。常沙娜教授創作的神話寓意圖式,不見“雷神”之形,卻以別出心裁的藝術語言形式寫出自然詩意的“雷神”,讓李政道先生甚為驚訝和讚賞。

    雷神引高能(常沙娜)

    1993 年5 月召開“費米尺度的粒子物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李政道先生又將會議的主題畫交給常沙娜院長創作,她又成功創作了《費米尺度的粒子》主題畫。畫中每座一山峰都代表一代基本粒子,最重要的輕子峰是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北京譜儀的τ輕子數據表示的;右上角物理學大師費米的肖像,是她根據照片以細點繪製而成的。這種科學抽象概念與具體人物肖像互搭的結構性畫面,和諧地呈現出人物與科學主題的關係,讓人一目了然。李政道先生對常沙娜先生的藝術功底和藝術表現形式很是稱道。

    費米尺度的粒子(常沙娜)

    李政道先生期望再看到常沙娜教授新的創作突破,1997 年5 月再次將“物質探索國際研討會”主題畫交給了她。她以敦煌飛天的色彩、筆意和浪漫情懷創作了《創天》主題畫。該作品以描繪細膩、富有情感的雙手為主體,托出浩瀚星河的宇宙空間,表現人類創造世界的智慧和對物質和宇宙奧秘的探索,可謂“妙手托出新雲展,意境創天萬物生”,是一幅傑出的科學主題作品。接著李政道先生再請她為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和《科技日報》社共同舉辦的“藝術與科學”的“鏡像對稱與微小不對稱”研討會創作主題畫,她再次成功創作了《似對稱又不對稱》的主題畫,揭示了科學和藝術的內容基於對稱與不對稱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

    創天(常沙娜)

    在院長常沙娜教授率先示範帶領下,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藝術與科學融合的大門打開,學院名師大家和優秀中青年老師加入科學主題畫創作行列。

    2)魯曉波傳統寓言形象的《朱雀》《日月山》

    1991 年5 月召開“表面物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李政道先生提前將主題畫創作交給了院長常沙娜教授。院長親選年輕藝術家魯曉波承擔創作。他以現代水墨的二維手法,描繪了漢代寓言中的朱雀。李政道先生看到作品十分滿意,感到畫中鳥的羽翼顯示出豐富的三維細節,意指只有仔細研究二維的外表,才能真正了解三維的內涵,準確地表現出研討會的主題。

    朱雀(魯曉波)

    魯曉波的創作具有中國傳統寓言形象的含蓄表現力,李政道先生十分欣賞。同年10 月,即將召開“超高能物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李政道先生將會議主題畫創作交給魯曉波。魯曉波以他的表現風格和表現方法,將新石器時代的“日、月、山”紋飾作為畫面主體。特別是“日、月、山”三個不同符號的疊置組合,又形成象徵人的第四個視覺抽象圖形,意味著人類將自然現象的客觀性與人類了解和研究物理規律的主觀性統一起來。這幅畫既成為“超高能物理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主題畫,同時“日、月、山”這三個自然界的重要元素與人類的統一,又十分恰當地體現了1994 年5 月舉行的“21 世紀中國的環境與發展研討會”的主題。於是,李政道先生又將此畫作為該研討會的主題畫。

    日、月、山(魯曉波)

    3)姚建偉具有張力的《人類文明的兩個翅膀》

    1993 年,李政道先生首倡在北京炎黃藝術館舉行“科學與藝術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李政道先生又將會議主題張貼畫創作任務交給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常沙娜院長將此張貼畫的設計交給了剛畢業留校的青年教師姚建偉。姚建偉的張貼畫以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為主體,調色板置放其下,彩陶藝術的水紋裝飾與寫實海水拼接對比,映出藍天白雲下人類探索自然景象與人文的關係,五彩飄帶穿越彩陶而飄逸,意味著藝術與科學是人類文明的兩翼。李政道先生看到這位年輕設計家的作品後很滿意,命名為《人類文明的兩個翅膀》。

    人類文明的兩個翅膀(姚建偉)

    4)袁運甫富有詩意的《漢鏡傳訊達萬里,電子鐳射集須彌》

    1995 年5 月舉行“自由電子鐳射的發展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李政道先生約請學院著名藝術家袁運甫教授為會議創作主題張貼畫。袁運甫先生在李政道先生“漢鏡傳訊達萬里,電子鐳射集須彌”詩句的啟發下,以裝飾的空間構成手法,將人類文明創造的精華——秦代萬里長城、烽火臺、漢代銅鏡、現代鐳射發射裝置集為一體,形成了跨越時空的畫面:中國古老的萬里長城上一座座烽火臺火光閃耀,漢代銅鏡如明月高懸,而近代鐳射器發射出的光束直上雲天,自由電子加速裝置的示意圖像一座橋梁連接在烽火臺與鐳射器之間,形象地展示了自由電子鐳射的發展與應用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詩意地呈現出李政道先生的科學詩句,可以説是詩畫同源連珠。

    漢鏡傳訊達萬里(袁運甫)

    5)吳冠中詩畫同源的《流光》《對稱乎?未必,且看柳與影》

    1996 年5月舉辦“複雜性對簡單性國際學術研討會”,李政道先生特意面請學院名師、當代藝術大家吳冠中先生創作該會議主題畫。科學與藝術的高峰對話,他們相見如故。吳冠中先生從石濤藝術思想中得到啟示,“筆與墨會,是為細溫。細溫不分,是為混沌。辟混沌者……,自一以分萬,自萬以活一”。在吳冠中眼中,複雜的天地萬物形態各異,有其共同的規律,映照出“分形”“混沌”現象的神韻。他凝練出“簡單與複雜”的科學主題內涵,並以他的繪畫語言揮灑點、線的簡單元素,化靜為動,光色琉璃,變幻萬千,猶如乾坤旋轉,為這次會議奉獻了一幅具有現代風格的抽象彩墨畫。

    吳冠中教授為這幅“簡單與複雜”的作品取名《流光》,並題寫詩句:“點、線、面,黑、白、灰,這些最基本的元素,營造極複雜的繪畫,求證科學:簡單與複雜。抽象畫,道是無題卻有題:流光——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李政道先生見作品甚喜,與吳冠中先生切磋,將詩句略修改為:“點、線、面,黑、白、灰,紅、黃、綠,最簡單的因素,營造極複雜的繪畫,它們結合在一起,光也不能留時間,流光——流光,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李政道先生的詩畫修養,讓吳冠中先生倍感遇知音。

    流光(吳冠中)

    此外,吳冠中教授還就對稱與不對稱的科學主題創作了水墨畫《對稱乎?未必,且看柳與影》的精彩之作。

    6)劉巨德來自莊子《逍遙遊》的《大鵬》

    1998 年6 月舉辦“宇宙的過去與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李政道先生又將該會議主題張貼畫的創作任務交給了學院,常沙娜院長即點出優秀中年教師劉巨德教授承擔完成。劉巨德教授從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中得到靈感,創作出《大鵬》。白鵬自上而下展翅,充滿畫面,俯視地球,雙翅的白色羽毛如朵朵白雲飄逸,與浩瀚宇宙渾然一體,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唯宇宙之大膨脹,始生鵬”。

    大鵬(劉巨德)

    7)陳雅丹得自然啟迪的《不朽的胡楊》

    1998 年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年女教師陳雅丹教授應邀為環境科學研討會創作該主題畫。

    這些科學主題畫的創作過程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參加創作的藝術家都是在李政道先生深入淺出的創意對話互動中完成的作品。李政道先生對不同畫種、不同形式、不同流派、不同層次的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和語言形式所表達的情感智慧十分驚嘆,而李政道先生富有詩意的人文情懷和科學創造思維表達的理性智慧,又讓參與這項創作的藝術家們十分敬佩。

    現在來看,李政道先生主導的這項創作研究活動的總體思路清晰,研究指向性很明確。他通過對這些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層次藝術家的創作觀察以及與他們的深層對話,探尋科學與藝術創造的共同本質和所涉因素的同一性,發現科學與藝術二者的內在詩性關聯的創造特徵,從而以他科學嚴謹的論證方法,透過藝術與科學的形態和事物本質,揭示創造力在科學與藝術中的普遍真理,打破藝術與科學互不相容的世俗成見,推動了藝術與科學的融合。

    03李政道先生主導的兩次“藝術與科學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的關聯和超越

    李政道先生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在藝術與科學主題畫創作的同時,先後在國內舉辦了兩次藝術與科學作品展暨研討會,將他形成的理論成果和研究論斷與藝術和科學作品互動印證,向社會傳播科學與藝術互融的創造思想,不斷推動科學與藝術互融的創新文化形式向更高、更深層次邁進。

    1)首次“藝術與科學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開國內之先河

    1993 年6 月5 日,李政道先生和黃胄先生聯手舉辦的首屆“藝術與科學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炎黃藝術館隆重開幕。6 月6 日舉行學術研討會。展出的作品主要以炎黃藝術館收藏的中國畫和中國古代陶器和陶瓷為主。著名科學家陳省身、盧嘉錫、錢偉長、朱光亞、周光召、嚴東生、王大珩和藝術名師名家張仃、吳冠中、靳尚宜、袁運甫等共200 余位科學界、藝術界人士,圍繞中國繪畫、陶瓷、音樂,就藝術與科學的關係和地位等問題進行了研討。這次“藝術與科學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的舉行開國內之先河,首次打開了人們關於藝術與科學研究和審美的思考空間,推起中國20 世紀90 年代藝術與科學融合的初潮,引起國家領導人、科學與藝術界以及各個階層的關注。

    特別是李政道先生在研討會上以儒雅的風度、嚴謹的邏輯論證、情理融會貫通的智慧和深刻思想,在短短20 分鐘的時間裏征服了與會的專家學者和聽眾。他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簡潔明瞭地闡述了藝術與科學關係的複雜理論問題,以富有詩意的語言,首次推出論斷:“藝術與科學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贏得到會的科學家和藝術家的讚嘆和共鳴,並首次在國內公開傳播。他的演講思路和研究方法讓人感慨,成為與會專家學者學習和研究的典範,他無愧於一代傑出的偉大科學家。

    2)再論“藝術與科學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李政道先生在炎黃藝術館的演講,在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引起強烈的反響和共鳴。緣于學院與李政道先生的深厚友情,學校熱切希望聘請李政道先生為學院的名譽教授。承蒙李政道先生厚愛和應允,1996 年5 月23 日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舉行了隆重的聘任李政道先生為名譽教授的儀式。李政道先生再次作了關於藝術與科學關係的學術報告。著名科學家朱光亞等和相關領導、文藝界的朋友及學院師生千余人見證了學院這一盛事,聆聽了李政道先生的精彩演講。

    李政道先生的這次演講內容更加豐富、系統,邏輯更加清晰。他開門見山首先提出演講論點:“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接著他以中外藝術的詩歌、繪畫、音樂、戲劇等形式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為例,概括出藝術的創造:“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範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同時他又以科學的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新的準確的抽象,這種抽象通常被稱為自然定律”為例,概括出:“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因此,“儘管自然現象不依賴於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是一種人為的行動,並屬於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造是一樣的。”他從科學和藝術的複雜與簡單、靜與動、對稱與非對稱、科學的發現與藝術的表現、真理的普遍性五個方面,論述了藝術和科學間不可分割的創造關聯性,提出論斷:“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對自然的探索則是人類創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現。事實上科學與藝術如一個硬幣的兩面,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

    這次演講受眾多,影響更大,不僅在高校和社會引起廣泛的研討和爭鳴,而且“科學與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也成為李政道先生關於藝術與科學關係的最生動形象的、具有普遍真理意義的主題詞,在全國高校和各個領域迅速廣泛地傳播開來。

    3)首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研討會”的緣起

    1999 年11 月,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併入清華大學,更名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合併儀式上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與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王明旨握手的那一瞬間,被定格為藝術與科學的握手。但是在當時的背景下,這件合併大事一時間在社會引起喧嘩和質疑,眾説紛紜。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清華校方和美院都沒有從理論上和思想上作出回應。

    兩校合併後,正逢清華大學籌備2001 年建校90 週年活動之時。美術學院在清華大學90 華誕之際究竟能有何作為?學院怎樣以學科優勢邁出新的一步?怎樣回答校內外和社會上的各種質疑?如何在學院新的發展時期舉起新的學術旗幟,繼續引領中國藝術設計學科的新發展?這些問題都考驗著清華大學和美術學院的智慧。

    此時,新任副院長劉巨德銳敏地感到,只有舉起李政道先生的科學與藝術融合創新的旗幟,才能讓學院以新的面貌站在國內外新的學術高點,向國內外展示學校引領的學術方向。這樣既能為清華大學90 年校慶添彩,又向社會各界表達了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與清華大學合併的初衷、意義和面向未來的思考,並以此回答了社會對兩校合併的質疑。李政道和吳冠中兩位先生聞之,即以高遠的學術站位和敏銳的學術判斷,決定舉起清華大學和美術學院新的學術旗幟,聯袂發起舉辦“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研討會”活動。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聞之大喜,校方積極響應,將之列為美術學院迎接清華大學2001 年學校90 週年校慶的一項重大國際學術活動。

    4)首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將中國藝術與科學融合創新推向一個新高潮

    這項國際學術活動的學術主旨和定位,在中國文化藝術界、科學界和高等教育界具有重大現實意義,且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和國際文化和學術影響,得到了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等各部門的大力支援。李政道和吳冠中兩位先生分別擔任學術委員會科學主席和藝術主席,並邀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著名建築設計家貝聿銘、著名學者季羨林、著名文藝理論家王朝聞,著名畫家張仃、靳尚誼、朱德群,日本著名畫家平山鬱夫,我國著名藝術設計教育家常沙娜、日本著名設計家六角鬼丈等40 多位國內外著名科學家和藝術家擔任學術顧問,體現了中外科學家、藝術家、哲學家、教育家面向新世紀,聯手探索藝術與科學融合發展的信念和創造未來的理想。

    在活動籌備期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長松浦晃一郎得知將在北京舉辦“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這一盛事,于2000 年11 月12 日,給李政道教授和吳冠中教授發來信函表示支援。許多國家的駐華大使館和外交機構也都積極協助調集展品,徵集論文。

    李政道先生不僅是這次國際學術活動的思想奠基人、發起人和週密的總策劃者,而且還是藝術與科學作品創作的領頭人、展陳策劃人。他首先創意了表現粒子對撞時的物質結構本質的雕塑《物之道》,還創意了表現天文科學的纖維藝術作品《北極光》和裝置藝術作品《新大星並火》。在他的帶動下,吳冠中先生以生命科學家發現的蛋白基因結構為素材,創意了表現生命本質的雕塑《生之欲》。這兩件雕塑作品以獨特的藝術形式錶現了當代人類科學的兩大前沿主題,成為這次展覽的標誌性作品,陳列在中國美術館大門左右兩側,被譽為藝術與科學的智慧雙眼。展覽結束後,雕塑《物之道》被永久安放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雕塑《生之欲》被永久安放在清華大學。

    2001 年5 月在中國美術館大門前展出的李政道創意的藝術與科學作品:《物之道》。雕塑基座上刻著:“道生物,物生道,道為物之行,物為道之成,天地之藝物之道。李政道,二OO一年四月十日”

    2001 年5 月在中國美術館大門前展出的吳冠中創意的藝術與科學作品:《生之欲》。雕塑基座上刻著:似舞蹈、狂草,是蛋白基因的真實構造,科學入微觀世界,揭示生命之始,藝術被激勵,創造春之華麗,美孕育于生之欲,生命無涯,美無涯。吳冠中,2001 年5月

    在中國美術館展覽陳列最後進入主廳的佈置過程中,當展覽空間、陳設的表現思想與展覽的藝術性發生衝突時,李政道先生親臨布展現場調度,以他的智慧和對藝術與科學的表現力的內在關聯的敏感性,巧妙地處理了布展中的矛盾問題,不僅加強了展覽的陳設藝術表現力,而且把藝術與科學的作品主題的內在關聯性有機地連在了一起,使展覽會的主題和陳設形式達到完美的結合。在場的展覽總設計師以及很多專業老師無不感嘆李政道先生的深厚審美修養和對展陳空間的視覺把控。

    在李政道和吳冠中兩位先生的主導下,經過一年的緊張籌備、精心組織和策劃,“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建校90 週年之際,于2001 年5 月31 日在中國美術館盛大開幕,展期至6 月17 日;于6 月1 日至2 日在清華大學隆重舉行國際學術研討會。

    來自20個國家的藝術家、科學家以及藝術家和科學家聯袂創作的688 件作品入選“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覽”和圖錄,其中獲得優秀獎作品38 件,獲提名獎作品147 件;參展作品所涉及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藝術語言和形式具有探索性、藝術與科學融合的實驗性,藝術作品開拓了新視野。《藝術與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共收入論文178 篇,其中大會發言論文50 篇。論文以開闊的視野,從理論和實踐的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剖析了科學與藝術的不同特點與內在聯繫,反思了科學與藝術的過去和現在,並展望了未來人類文明的新圖景。

    李政道關於“科學和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的闡述;吳冠中關於“科學揭示宇宙的奧妙,藝術揭示情感的奧妙”的闡述,都得到了與會的國內外藝術家、科學家和理論家的高度贊同。“科學和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也成為推動中外科學與藝術融合創新的思想基礎。

    來自19 個國家的32 所高等藝術院校的112 位專家學者,與中國科學界、文化藝術界、教育界的專家學者近千人相聚北京,結合人類文明進程,探討科學與藝術的共同基礎和目標,並見證了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盛會。參與創作與研究的科學家和藝術家人數之多、層次之高、輻射之廣、影響力之大,驚動了北京朝野,可以説是空前絕後,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學術影響。該展覽日參觀人流量和展期總流量創中國美術館建館以來之最,國家各大報刊和眾多媒體都爭相報道。

    “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的成功舉辦,將中國藝術與科學互溶互動的創新與研究推向世界的視野,推向一個新的學術高峰,不僅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豎起了新的學術旗幟,而且也回答了對兩校合併的質疑,推動了學校在藝術學科加快藝術與科學融合的自覺,由此引發了學院的設計新思潮並輻射到全國,迎來了一個藝術與科學技術自覺融合的新時代。這項學術活動既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學術品牌,也成為中國國際學術交流的高端學術品牌,並確定每五年舉行一次,至今已在北京成功舉辦了五屆,備受海內外矚目。特別是在李政道和吳冠中先生共同倡議下,在“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開幕前的5 月24日成立了“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此後,全國不少高校和機構也紛紛成立了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舉辦藝術與科學作品展,藝術與科學的融合研究成為一種文化自覺,成為一種創新文化潮流。

    李政道先生以其卓越的思想和智慧以及在國內外的學術號召力和影響力,撬動了一個藝術與科學觀念落後的時代,在他的帶領下,中國的藝術與科學研究的國際地位和學術水準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迎來新世紀中國藝術與科學融合的創新高潮和新時代。李政道先生為此做出了傑出貢獻,真可謂功在當代,利在韆鞦,他無愧於中國改革開放時代科學與藝術研究和融合創新的開拓者、舉旗人。

    李政道和吳冠中先生聯袂發起和主持的《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成功落下帷幕,他們彼此也結下了深厚友誼。他們惺惺相惜,李政道先生欣然命筆書寫“藝冠中外”贈予吳冠中先生;吳冠中先生也揮筆寫下“科壇藝光”回贈李政道先生。兩位巨匠的學術合作和友誼成為跨世紀的佳話,留給了一個時代、留給了未來。

    科壇藝光(吳冠中)

    李政道、吳冠中與本文作者盧新華

    值此李政道先生95 歲華誕之際,又恰逢“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舉辦20 週年,謹以此文向李政道先生致以敬意和祝福。

    本文選自《現代物理知識》2021年第5/6期

    科壇藝光 華夏赤子——向中國科學與藝術互融創新的開拓者李政道先生致以敬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色综合|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好男人看的视频2018免费| 樱桃视频高清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mp4| 富二代官网下载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不卡| 天天看片天天爽_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不卡| 日本日本熟妇中文在线视频| 久草资源站在线| heyzo北条麻妃久久| 久久婷五月综合| 啊灬啊别停灬用力啊老师在线| 男女猛烈激情XX00免费视频| 狠狠干2018| 久久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视频污在线观看| 色综久久天天综合绕视看| 国产丰满老熟女重口对白| 一二三四日本高清社区5| 国产乱偷国产偷高清| 免费夜色污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尹人香蕉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麻豆精品精东影业av网站|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2019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不卡码|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尤果圈3.2.6破解版| 小猪视频免费观看视频下载|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插| 免费一级乱子伦片| 国产乱偷国产偷高清|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韩国高清色www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