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人:張寧
策展人:劉筱石
學術主持:郝青松
藝術家:盧琳
主辦機構:寧空間
協辦機構:LCA藝術機構
開幕酒會:2014年8月31日下午3點
展覽時間:2013年8月31日至2014年9月21日
展覽地點: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798藝術區2號路706北一街 寧空間
哺育 200X170cm 2012年 布面油畫
觀景省心——關於盧琳作品
文/劉筱石
去年在藝術家蔡錦的推薦下初次來到盧琳工作室,這是本次走訪藝術家行程中的一站,盧琳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可能是由於互相往來方便,他跟幾位同校朋友租住在一個區域範圍內,在這次走訪過程中,盧琳是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藝術家之一。
通過幾件作品大致了解一個藝術家的性格這句話並不假,在盧琳的工作室中堆滿了大小不一的作品,畫布上厚重的色調使原本不大的工作室更顯擁擠,調色板上厚厚的、未幹的顏料也同樣在彰顯著他的勤奮,幾幅作品畫面中粗獷、略帶原始主義的美學風格證明藝術家曾經深受西方新表現主義的影響,但並未陷入一味的模倣,從這些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沉穩、善於觀察思考與學習的藝術家。
後來在郵件往來中看到盧琳的《空?墟》(2012-2013年)系列作品,藝術家對城市與人的關係有著獨立思考,這一系列作品也已基本成熟。城市化帶來的景觀繁榮使人、城的空與墟的關係曖昧不已,藝術家在創作中將這些昏暗的關係片斷化、模糊化,切片的虛無場景構成了畫面主體;空無一人的長廊、廢墟般的死寂組成畫面的直觀説辭,這卻也是我們每個人仿佛都親歷過,但又無從記起不知何地的場景,並且這個場景將每個人都放在了觀景者的位置。虛無的畫面主體與“無辜的觀景者”恰恰構成了這個時代城市景觀與個體生存體驗的另類寫照。
都市成長與個體矛盾始終存在且不可避免,這種題材在當代藝術家創作中也並不鮮見。盧琳的《道?行》系列作品多數創作于2011年,他截取了這個大題材中的一部分——事故現場——進行觀察,畫面中藝術家刻意隱去現實世界的色彩斑斕,將濃重的深色調作為一直延續的言説方式,力圖塑造出沉重的現場氛圍和觀感心情,慣有的深色調只是服務於事件本身。近期《空?墟》和窗、橋系列的完成是自身創作的另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藝術家將城市化過程帶給個體影響的精神感悟替代了事件本身的主體地位——強化的窗影、空無的街道與淩亂的人影是城市快速發展與個體極度虛無的印記。相較2011年的《道?行》系列作品,近期的創作有兩個傾向,一是藝術家將生活的個人體悟更直接的體現在畫面中,這種體悟具有時代性、大眾性,因此每一個觀者處於作品前時會有對自身環境疏離感的共振,但這只是作為觀景者的開始,是否有內心的體察反思才更重要。另一方面是盧琳作品中對具體人物形象的回避,藝術家像多數人一樣靜默于這個城市中,猶如幽靈一般穿行其中卻不留過多痕跡,只有淩亂的人影、年久失修的橋梁和破舊的門窗彰顯著存在感。當觀景已成習慣,勿讓省心彌留途中。
2014.8.24
骨頭 60X90cm 2013年 布面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