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展覽名稱:“素風景”許經文作品展
策 展 人:夏可君
展覽時間:2014年8月17日至8月30日
展覽地點: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8502號第零空間
水墨是一種狀態,藝術家沉迷于水墨材質的生動微妙性卻還要灑脫自在,激活自然對象的鮮活性卻還有著精緻的手藝,藝術家有著面對自然時的那種沉靜狀態卻又不失個性姿態,因此水墨對於藝術家的要求是獨特的:要求藝術家長久地在筆墨控制中尋求筆蹤變化的可能性,尋找筆墨新的表達可能性,同時還要磨練自己的心性,傳達出自己的生命感受。藝術家面對水墨時的態度異常重要,那是面對水墨材質的默化觀照方式,那種沉靜從筆墨中內在透顯出來,一個藝術家越是過早認識到這些,他的水墨語言就越是純凈。許經文就是如此,他的《素風景》系列作品,有一股內在的靜氣從作品中生發出來。
素風景之二220x180cm-紙本水墨-2014
年輕的許經文一開始就接續了傳統的精髓,即晚明龔賢的血脈,以細膩線條和層層罩染的墨色,烘托出畫面山石塊面處的空白光感,帶來一片潔凈空靈的意境,回到傳統乃是獲取古意,這是當代水墨的一條內在轉化之路,因為水墨首先需要的是一個藝術家的心性的洗滌,而非簡單個性的張揚,那樣看起來似乎很革命,卻過於讓水墨走向圖式與外在形式。接續古意是尋回那種內在的靜氣,水墨是沉靜的,是一種默化的品性,許經文的筆感與墨感具備了這種品質。這種品質是含蓄與雋永的,水墨作品有著自身的永恒性,那是雋永,是一種無所獲取的眷念,一種不張揚但持久地執著的生發,所謂耐人尋味,讓人著迷卻不著魔,只是可以持久沉浸其中,水墨的余味就是如此,因此,當代水墨就是接續傳統的余味,讓余味有著當代純粹的視覺感受。
但是受過現代洗禮的現代人,視覺更多感受到的是風景的景觀,即以對象化或者客觀的態度來看待自然,那麼,如何在山水畫與風景畫上尋找到內在的契合點呢?這需要提取自然對象,使之簡化,擺脫傳統的程式化與意境營造,但又保存筆墨的余味,即,既有著水墨筆墨內在的含蓄,又有著風景的獨特視覺構成,還要有著現代人的個體生命感受。
素風景系列-直徑36cm-紙本水墨--2014
隨後,許經文聚焦在自然對象的提取上,傳達出了水墨的詩性品質,水墨是詩性的,古典的詩性要求簡約但凝練,這就要求藝術家從自然中提取與自己內心相應的視覺形式,他集中對古代山水畫的提煉上,集中在“樹”和“竹”的提取,但畫面上的“樹”與“竹”卻已並非僅僅是自然的對象,而是某種生命感知的元素性,即接受自然元素性的作用,比如風、煙雲以及光照,而形成姿態,並賦予筆墨濃淡的細膩變化,在一片煙雲浩淼中,古典的山水畫經過簡化後,成為一種純粹的筆墨痕跡,樹枝與皴法都被簡化,樹枝濃墨肌理畫但枝幹留白形成對比,山巒以灰調子墨色層層罩染,或者有時候以淡雅的色粉暈染,體現出許經文對於傳統內在心法的攝取能力,直取傳統山水畫的精魂。
素風景系列-55x80cm-紙本水墨--2014
但許經文畢竟是當代青年,他需要把山水畫的內在靜氣轉換出來,少年的心事接續了古意,但那是一種內在的記憶,水墨在這個時代復活的使命是進入內在的記憶,即進入對自然雋永的剩餘記憶,這是個體的事情,不是傳統文化與歷史的傳承,僅僅是個體內在的喜愛與天地的普遍性感受。許經文開始把一兩隻枯樹直接置於畫面中心,沒有樹葉遮擋,只有兩株枯樹彼此相伴,以土褐色的調子作為背景,地平線上還有一株更為低矮的枯樹,這個獨特的場景,讓我們感受到了個體面對世界時的那種孤獨,這不再僅僅是少年的為賦新詞強説愁,而是少年心事之獨成秋了,是個體生存感受的見證。這是一個現代性的虛無個體尋找另一個個體時的那種寂寥感,置於畫面中心的堅定也可以看出畫家的品質。似乎這是一個內心的舞臺,從此讓許經文找到了水墨語言流溢的空間。
隨後,許經文集中于畫樹枝,僅僅是樹枝,不是樹與樹林,是枝條之觸角的伸展,是個體心語的表達,這進一步的簡化,讓樹枝成為個體生命姿態獨語的象徵,如同傳統的竹枝就是個體“人字”與“個子”的書寫,一株孤樹挺立在風景中,並不刻意表達,接近於現代性的無人稱狀態:即並非“你我”的主體人稱,而是第三人稱的“它”,而且處於無語狀態,只是在那裏,靜默與靜立著,重新尋求與世界的關係。
素風景系列-直徑44cm-紙本水墨---2014
這種客觀的姿態讓許經文開始轉向風景視角的建構,從山水畫向著風景畫轉換,這當然要求視覺變化,不再是傳統心性內在靜態的凝視,而是不斷變化,但水墨的內在靜氣要保持住,我們就看到:或者山水前面出現打籃球的空無場景,或者是風景中出現一個打上紅色叉叉的道路標記,這些都是現代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但這些都僅僅是干擾自然風景的噪音,但又不可能不接納這些要素,關鍵是如何接納了。這是藝術的難題也是藝術家個體生活的困惑,因此,許經文有時候就直接以紅色的兩道幕簾把樹枝及其拉長的倒影框住,如何在現代社會景觀中觀照自然?許經文在思考這些問題。
更多時候,畫家是回到個體生命姿態的塑造上,還是那樹枝,有時候枯幹,有時候蒼潤,這樹枝唯一能夠對話的是他自己的背影了,似乎為了逃避孤寂,畫家把背影的墻壁畫成明亮的草綠色,這是冷與暖的新對話,儘管地面的黑白格子是幾何形的,體現出觀看的冷靜與理性,這是一個現代人的態度。這個場景成為許經文作品的基本背景,這是一個現代個體內心生活的寫照,現代人需要把自己的內心置於一個客觀化的舞臺上,自我反思,以抵禦外在紛紜的變化。
無題-240x240cm-紙本水墨-2010
尤其是當畫家不斷變換視角,畫面就更為豐富了,或者把樹枝置於畫面中心,或者樹枝被高處的雲朵圍繞,或者就是舞臺布景一般的場景:幾朵凝固的白雲,一具挺立的孤樹,白與黑的色彩對比中有著細膩的訴説,但關係卻是游離的。似乎夢幻一般。或者就是一棵棵樹以其高聳的樹枝傾斜向上,如同從地面向著高空拍攝,所有樹枝都向著中心的陽光的匯聚,向著天空生長,這樹依然是自然生長性的生命力量在當代的視覺表達。
直到畫面變得越來越純粹與純凈,團扇的畫面上只有一顆樹,樹已非樹,它僅僅憑著自身樹枝的枝蔓姿態,以枝幹的自由伸展打開畫面空間。其實許經文畫的僅僅是樹影,是疏影,是疏影橫斜的詩意,是素雅的情調,是素淡的心情,“樹林”的山水畫轉變為“樹枝”的風景,樹枝的枝條簡化為“疏影”,枝條的暗影暗喻為水墨的“素雅”之味,這是新的“素風景”。那一根根暗影一般的枝條在煙雲輕籠之中,似乎被白雪覆蓋,水墨藝術帶來的是一種內在的冷感與內心的洗滌,是回眸自然的那絲絲相扣的眷戀,淡墨罩染的背景襯托出淡淡的憂傷,但不經意而罩染的褐色又旋即讓我們抵消了這憂傷。
作品上有時候瀰漫著虛薄與虛靈的氣息,這來自於晚明龔賢的血脈;有時候樹枝向著炙熱陽光的中心匯聚,帶著自身呼吸拔根般的力量。每一根樹枝似乎都在光影的衝突中積蓄自身的氣力,在向著可能的夢想的中心默化自身,或者交錯,或者重疊,甚至反轉,樹枝帶著自身的情感在彼此呼應,素風景是一首首含蓄而雋永的歌謠。
許經文的繪畫是對當代個體生命心緒的調節,是讓觀看者停下腳步而可以打開內心而凝神品味的素風景,因為“春秋”之事付之於筆端時,少年人也得以成熟起來,他已經穎悟到:一切都是時光在藝術中的喃喃傾訴。(夏可君/文)
藝術家許經文
許經文,出生於遼寧瀋陽,2005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國畫專業,師從許俊教授,現任職于徐悲鴻紀念館,從事中國畫專業創作與研究,北京市工筆畫協會會員。近年來,工筆重彩作品和寫意水墨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的學術展覽,包括2007年在美國邁阿密的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2009年的“聚?散”國家畫院學術邀請展、2011年的中國書畫名家第十六屆聯展以及2013年北京保利主辦的“微觀與精緻”首屆中國工筆重彩?水墨作品學術研究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