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時間:2014年7月5日(週六)- 8月2日(週六)
開 幕 式:2014年7月5日(週六)|15:00-17:00
地點:東京畫廊+BTAP|中國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內陶瓷三街E02
畫廊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30-17:30
策展人: 魏祥奇
7月5日至8月2日,東京畫廊+BTAP推出由魏祥奇策劃的“無?空:當代藝術的一種思想維度”展,受邀參展的6位藝術家是王光樂、王雷、李華生、張羽、姜吉安、梁銓,展出紙本水墨、綜合材質作品共6件。
東京畫廊1960至1970年代致力於推動“物派”藝術,其追求一種東方禪悟式的、直覺的“純粹經驗”,在西方當代藝術觀念中産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2003年東京畫廊+BTAP邀請栗憲庭策劃了“念珠與筆觸”展,對一種時間性、意念性的觀看和工作方式進行了梳理,然而在參展作品中並沒有得到最準確的印證。
自2013年始東京畫廊+BTAP啟動了“新朦朧主義”的展覽項目計劃,在於探究東西方未來藝術的道路和方向。“無?空”的主要策展理念,在於重新檢索和審視近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的一種方式:內向性的語義結構,一種源自心靈沉靜的精神的修煉過程,既是一種行為的記錄,也是一種入定的情性狀態。其與“新朦朧主義”將構成一種新的語言形式和理論空間的觀照,如何閱讀和闡釋身體與繪畫,是我們對知識結構和文化視野的重新發現,超越語言媒介的局限,完全進入一個思想的領域。
“無”相對於“有”,之中存在著“形”的多寡之辨,《道德經》稱“大象無形”,然而“無”中仍留存有“形”的影跡。在佛學和禪宗理論初識之際,我們曾用“無”來翻譯和比配“空”,但最終東晉時代的佛學者指出了“空”指的是所有現象都沒有“自性”,沒有自性才是唯一的存在,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只能用內心去體會。換而言之,“無”對應的是一種殘留極少視覺的觀看,而“空”則是一種純精神的體驗抑或是超驗。在這裡我們就不應該將參展作品簡單化地理解是“抽象藝術”,而應該以一種東方式的思維觀念去“靜對默識”,才能最終獲得新的觀看體驗。
在王光樂、王雷、李華生、張羽、姜吉安、梁銓的作品中,這種帶有行為意識的創作活動仰賴的是自我的理性和自覺,謹小慎微的緩慢工作狀態使勾線、拼貼、按捺、涂刷、編織成為一種深度體驗自我情感、生命的儀式,在靜寂的時間向度中讓身體超越世俗生活的羈絆,與自然中的微風一般純凈和明澈。因此,我們在面對這些作品時所需要的就不僅僅是眼睛,更是要喚起一種帶有自省式的思想狀態,在空靈中用心去感受自己的一呼一吸,擯除沉重肉身的誘惑,發明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