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撫生在《歲月如歌感言》一文中,坦露了自己的思想歷程,他説:
2003年那個秋天,我重返知青隊舊址時,獨對夕陽,似乎擁抱著不盡的遐想;那一片金黃的稻穀繞著川流不息的小溪延伸到天邊,消失在模糊的視野裏。天上的火燒雲(yún)匯成奇奇怪怪的形象在天上游動,然後解散再組成新的再奔向天邊……時過多年,再回到此地時依舊是如初的一副這樣的景象。聽説人老來做的夢都是過去的事,我想,幾千個日子像東流河水一樣一去不還,而生活卻一直在原點,這幾千個日日夜夜來,獲得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倏忽間我清晰地感覺到內(nèi)心深處有一扇門輕輕打開,多年生活的積澱和繪畫的激情再也按捺不住,想要噴薄而出,流淌在畫筆之下。
只是近二十年的停頓,我空白的畫筆錯過了更好的系統(tǒng)學習專業(yè)與訓練的機會,雖然想重燃夢想,卻感覺在前進的路上感覺到了舉步維艱,藝術(shù)的殿堂裏想要再攀登一步似乎更加艱難,我有些困惑,有些躑躅……
這時朋友們送來了支援,家人不斷地鼓勵。2010年我終於重拾畫筆,去追尋那兒時的夢。那段生活充滿了艱辛和各種考驗,但憑著信念和意志堅持了下來。對於自己的“雜家”身世從自慚形穢,到處之泰然,我行我素;這樣一來,倒比較真實,反畫出了不同於別人只屬於我自己的畫。
人生如夢,長歌當哭。當歷經(jīng)“工農(nóng)商學兵”的李撫生再度回到久違的畫案前時,我相信,他的思緒依然如面對夕陽那般地激動。李撫生青少年時代其實受過嚴格的繪畫基本功訓練,他擁有良好的繪畫感覺,憑藉他的藝術(shù)才情和天賦、堅韌的性格和豐富的人生歷練與生命體悟,於是,他畫他的知青歲月,畫他的少年同窗,畫他的交警生活,其激情一旦釋放,才情的噴薄也就指日可待。李撫生“歸隊”了,也正是李撫生的“歸隊”,“歲月如歌”的集結(jié)號才吹得更響。少年時代的夢想在人生幾經(jīng)拐彎後,又共同回到了最初的原點,因為這個原點,藝術(shù)的故事才得以被講述、被延續(xù)。
這篇小文當然只能是關(guān)於五位作者藝術(shù)故事的簡單描述,更為豐厚和鮮活的檔案存在於他們記憶和生命的深處。但正如克裏斯(E.Kris)和庫爾茨(O.Kurz)在其名著《藝術(shù)家的傳奇》中所説的那樣:
我們所做的是從對各個不同的藝術(shù)家的生活記載中選取那些有典型意義的軼事。我們把這些軼事中的英雄看作是典型的藝術(shù)家形象……這一觀點迫使我們?nèi)U大“藝術(shù)家軼事”一詞現(xiàn)有的含義。……我們可以説我們想要了解的是“那些固定傳記題材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講,軼事可以被看作是傳記的原細胞。這一點對一般的傳記來説顯然是適用的,而對藝術(shù)家傳記來説,就更顯得如此,這已為歷史所證實。
五位從“文革”一路走來的夥伴,他們的故事恰好構(gòu)成了江西新時期藝術(shù)史的鮮活斷面,也可視為中國當代藝術(shù)史的一個生動注腳。倘若五人的故事能因此構(gòu)成他們傳記的原細胞,我想,那我稱其為“藝術(shù)的故事”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展覽作品
唐高潮《王勃:滕王閣》 131×66cm 橫幅 草書 癸巳年
汪曉曙 《舞蹈演員·二》 80CM×50CM 水彩 2004年
楊建林-《七十八歲老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