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以“信仰的意志”為題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哲學論著,在書中他明確指出,“當我們積極主動地相信不能被理性證明的東西的時候,常會得到真正的好處。”這當然會冒一定的風險,但是這種風險無疑很值得去承受。威廉?詹姆斯甚至以男女之間的感情為例,他認為正是那些所謂的“理性的事先假設”,無情地約制了人們的實際行動,並造成了與真相完全相悖的現實結論。因此,我們應該知道信仰的重要性,信仰就是一種意志,推動我們積極去尋找一切真相,並讓所有事實得以圓滿地呈現。從這個意義而言,藝術也是一種信仰,我們只有先在實際上成為信仰者才能發現藝術魅力,我們只有先依靠自己的信念開始行動才能接近真相。而藝術家的意義就在於他們所擁有的那種非理性的積極主動的信念,他們尋找證據來發現事實,而且並非僅僅於此,甚至能夠通過自己的創作而獨立製造出那些匪夷所思。所以藝術不是科學,科學壓抑的是經驗的個人成分,就如同用一張印製精美的功能表來代替一頓實在的餐膳,而藝術關心的是個人的命運,尊崇的是經驗中的個人成分,它棲居於豐富多彩的靈性,激勵的是激動人心的創造。當然,藝術也有自己的“物理規律”,有時它會因為歷史的邏輯化而變得有點蒼白無力,需要經過自我的更新而脫胎換骨。藝術的更新,既依靠于外部的影響,更主要則依託于內部的能力,這種能力往往是對年輕人的期待。在年輕藝術家看來,現時的所有結論反正都要在將來得到重新的檢驗,因此他們往往更有勇氣將現實視為某種探索的存在前提而不是渴望得到的未來結果,將現實經驗視為一些偶然性的洞見而不是一套堅固可靠的知識。懷疑和否定是年輕藝術家的特權,唯有如此他們才能支援自己的直覺,冒著認知上的風險,在自我信念的指引下,做出那些有趣的發現。本次參展的藝術家都隸屬於年輕藝術家的群體,對所有教條般的形而上學的不信任已經內化為一種懷疑論的生活原則,以幫助他們應對異質的、工業化的、市場發達的社會生活。藝術無疑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一方面取代了冷漠的權威和複雜的義務,一方面也成為他們維繫人際關係和生活活動的方式手段。是故,構成他們藝術的不再是美術史典籍中的形式、題材、風格這些所謂的關鍵詞,而是個人化的生活及其體驗,前者空洞而僵化,後者堅實而生動。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展覽由同樣年輕的策展人來創意、協調,在同樣年輕的美術館這樣的場地中加以呈現展示,這不能不説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或許一切都在驗證這樣的一句話,“藝術要靠信念來指引,而不是相反!”
是為序。
文/ 趙力
寫于北京望京一隅
201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