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再換一個比喻。比如一些到山上採果子的人,他們只是為了基本生存才上山,但也許由於生活的改善會意識登山本身的樂趣,一群人開始以登山探險為樂,他們發現了目標,開始向上攀登,經過努力終於從向陽的緩坡登頂,但他們並不滿足,下一次要從背面的帶冰的陡坡登頂,經過艱辛的努力,終於實現了登頂,這也同樣沒能使大家滿足,最終他們向這個山腳下的一個骯髒的洞穴進發,結果所有人都變得瘋癲。我不知道這是否是一個好的恰當的比喻。在山上無憂無慮的採果子,相當於藝術的古典時期,在正面與背面登山相當於藝術的現代主義時期,在骯髒的洞穴中探索相當於藝術的所謂後現代時期或當代。
古代與古典時期,藝術更多的是服從於基本生活需要以及祭祀或宗教等具體事務,而在現代主義時期藝術才成為一個獨立精神需求,對於藝術的探求是同人們對於自身精神的探求相一致的??梢哉h藝術的現代主義時期是人們對於藝術中美的探求,從後現代藝術開始,確切地説,應該從更早的杜尚或達達開始人們開始注意到藝術中美的對立面。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這就像一個硬幣的正面與反面。藝術不僅包含了美,同時它的對立面也應包含在其中,只是人們還不習慣去理解或根本不願意理解藝術應包含那些醜陋的東西,人們總是把美與藝術混為一談,就像把人和好人混為一談,除了好人還有壞人。這個比喻並不是説美的東西才稱得上好藝術,不美的就不是好的藝術。
當然,很少有人真的喜歡不美的東西,就像很少有人喜歡暴力與犯罪一樣。但你不喜歡的東西也是藝術。
藝術是如此的貪婪,以至於要到骯髒的洞穴中去覓食。
至此藝術本身作為一個完美的過程應該説是完結了,因此説藝術的終結,並不是説藝術不存在了,只是説作為一個人對某個事物的探索過程完結了。就像剛才講到的登山,人們整個探索遍了,連骯髒的洞穴都去過了。
藝術真的沒有出路了嗎?我想還不至於,但要等到人們的生活有大的改變,就像那座山,也許會地震或是火山爆發,那山的景象肯定會不同,到時人們還會迸發出新的熱情。
至於人們生活的改變,也許基因工程有大的突破,終於發現我們都是神的孩子。
哈哈,我不知道。
而新近能給我們帶來新體驗的就是虛擬空間,大多數人還沒有了解,不過它是否能改變我們的生活並進而影響我們的心智甚至思想。最近熱映的美國大片<<阿凡達>>就有點兒虛擬空間的元素,當傑克在最後獲得新生時,意味著他永遠放棄了現實,進入了永恒的虛擬空間.
有人説,進入虛擬空間可以為所欲為,真是這樣嗎?它多有誘惑力呀,或許符合人的本性,我還是不知道。
但我知道火山還未爆發,外星人也沒有降臨。
我們也不知道是不是神的孩子。
但我們會充滿幻想,企盼登上沒有終點的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