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兩岸的西式建築,上海成為全國工商業中心 1930年代
展覽名稱:魅影海上——百年上海影像展
展覽地點:上海美術館第五、第六展廳
主辦單位:上海美術館
協辦單位:秦風老照片館 三人行老照片藝術館
展覽時間:2009年12月11日至2010年1月4日
魅者、魑魅、媚惑也。魅影指“纏繞心頭揮之不去的影像”,“魅影海上”則是這座城市歷經百年風雨,嘗遍酸甜苦辣後,留在人們記憶深處的往事光影。它們可以隨時浮現腦海,重喚這座城市百折不撓進取的信心,從而深化了存在的美感,堅定了向前的動力。
本展覽即以一連串的影像呈現上海走過的路,目的不在於梳理重大歷史事件,而是在於呈現日常生産與生活的動人瞬間。許多的一瞬間連綴為一線一面,則成為城市的集體記憶,令觀者如重臨其境,或回溯歷史,或笑談市井;或無言空望冷月,或欣然笑對朝陽。這正是影像之於人的心靈所能産生的感動與啟發。
本展作品分為兩大板塊“上海與世界”、“探索與幸福”。
“上海與世界”講述了晚清五口通岸以來,國內外商船群集長江口岸,上海迅速成為中國第一大商埠。黃浦江邊租界林立,洋行開市,既帶來恥辱,也造就特殊的發展機會。上海成了中國人通往世界的窗口。事實上,世界就存在於上海裏面。1930年代,上海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加以西洋建築風格鮮明,儼然成為“東方的巴黎”。人們緊追著國際流行的腳步。無論在電影、音樂、話劇、出版等等方面,上海均獨步全國,光芒四射,成為一段永不磨滅的流金歲月。另一方面,帝國主義加速對中國的侵略,上海成為救亡運動的前沿,從“一?二八”到“八?一三”抗戰,上海的抗敵行動成了中國必勝的象徵。抗戰勝利後,上海度過了沉浮的四年,洗盡鉛華,擺脫了被殖民的命運,步入了新中國的大時代。
“探索與幸福”講述新中國成立後,上海依舊維持全國最大工商業城市的地位,上海生産的輕工業産品,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從照相機、縫紉機、鐘錶、服飾、皮鞋、暖水瓶,搪瓷臉盆等等,上海貨成了高檔商品的同義詞。一般單位職工出差,最高興的莫過於被派到上海辦事,因為可以順便逛逛繁華的市街,同時替自己和家人買一些上海生産的物品,增進家庭的幸福。另一方面,在新社會中,有關幸福的定義曾爭論了30年,其中一種看法斷定,只有揚棄個人物質的擁有,追求集體清貧的生活,才算是獲得了幸福。而上海,這座全中國最富裕的城市,自然成了關於幸福爭論的爆發點,人人學習捨已為人之道。這些照片均是當年的新聞照片,涵蓋了上海市內和郊區的社會景觀,也體現那時的道德觀。誠然,這項幸福探索的過程,為日後改革開放的巨大進步作了必要的準備。對於老上海人而言,這些影像更代表了午夜夢回的青春歲月。
漫談會時間:2009年12月10日下午3點
主持:張晴
嘉賓:陳丹青 馮克力 秦風
漫談會介紹:
“魅影海上”展是以影像來書寫上海這座城市發展的春夏秋冬。我們以往對城市的記錄主要是通過文字、史料、口述來流傳的。上海城市的正史一般由目下轟轟烈烈的上海學和城市學所彰顯,而上海城市的故事與上海人的美麗,則由文學、電影、影像和弄堂裏的傳聞而代代相傳。攝影術的發明正好記錄與見證了上海這座城市開埠以來的歷史、文化及其風情,並與之相依為命,它們共同顯影了這個充滿魅影的上海。
嘉賓簡歷:
陳丹青,1982年赴紐約定居。自由職業畫家。2000年回國,現定居北京。早年創作《西藏組畫》,近十年作並置系列及書籍靜物系列。業餘寫作,出版文集有《紐約瑣記》、《陳丹青音樂筆記》、《多餘的素材》、《退步集》等。
馮克力,現供職山東畫報出版社,資深出版從業者,《老照片》叢書主編,“溫故”系列圖書策劃人,著有《感言老照片》等。其策劃主創的《老照片》叢書已經出版了67輯,開國內歷史影像收集開發之先河,並開啟了中國人的“讀圖時代”,先後被國內權威媒體評選為“改革開放30年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之一、“新中國60年60本書”之一。
秦風,本名徐宗懋,原藉福建省古田縣。1958年生於臺灣省高雄市。曾任臺灣《中國時報》記者及副總主筆,從事海外深度旅遊文學寫作、戰地採訪及政要專訪等工作。著有《臺灣人論》、《中國人的山河歲月》等。2000年後,成立臺灣文史工作室,開始以歷史影像展覽的方式推動中國影像文化,策劃舉辦了《八年抗戰影像特展》、《民國時尚影像特展》、《威廉?亞歷山大的乾隆帝國》等重要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