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吉利安·賽克勒女爵士國際藝術家展覽項目2016年遴選的藝術家,5月27日下午,崔岫聞的個展《光》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開幕,吉莉安·賽克勒女爵士、北京大學副校長李巖松、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館長杭侃、策展人米格爾·貝納維茨及藝術界學者、策展人等百餘位嘉賓出席開幕式。
近年來,對生命與精神的探討逐漸成為崔岫聞創作的主要線索,本次展覽與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的建築空間深度結合,分為身、心、靈、命四個部分,沿博物館建築中軸線穿庭院而過,通過裝置、互動、影像、繪畫不同語言表現出崔岫聞新階段的感悟與思考。
“身”是一組軟體雕塑,由高低不一的沙發組成,藝術家將其有節奏地擺放于正門展廳中,觀眾僅可在此坐臥交談、嬉戲打鬧,空間的佈置解構了在社會中的各種界限與模式,在這裡身體成為一種自由狀態,觀眾自身的感受便成了展覽的一部分。
邁步進入中庭,博物館正中的太湖石成為“心”,太湖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其空靈通透具有強烈的東方審美,藝術家第一次為它裝上了“框架”,幾何抽象的形式將太湖石環抱,象徵了東西方文化的相互擁抱與融合。
穿過庭院,則進入另一個室內空間,巨大而光亮的“龍骨”蜿蜒橫亙于展廳內,與中式的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形成鮮明的對比,形成一條光的通道,也正是“靈”這一部分。觀眾從通道盡頭進入,穿過長長的時光隧道,到達另一個盡頭,是時間的體驗,也是內心對光明的尋找。
展廳空間深處是展覽最後一部分“命”,一幅繪畫作品與影像作品相互輝映,光從白色開始,幻化為彩色,再收回至白色,正象徵著生命的輪迴與涅盤。在兩側的暗室中,則是兩件互動影像裝置,每當觀眾踩到一個色彩,這個色彩將消失,回到無盡的黑暗。外部天堂般的光明,與暗室中有如地獄般的黑暗,觀眾只有細加體會,才能明白其中深意。
四個部分即可獨立存在,又缺一不可,構成觀眾的完整體驗空間。方格式的幾何抽象成為這次展覽的形式語言線索,通過不同媒介的表達,起承轉合之中,探討著人類內心的精神空間——對光的追求。
吉莉安·賽克勒女爵士國際藝術家展覽項目旨在把國際上有才華的藝術家引薦到北大賽克勒博物館,把具有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及其作品介紹給中國,創造跨文化的理解,增減人們之間長久的友好往來。
《光》崔岫聞個展將在北京大學阿瑟·姆·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持續至8月27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