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1950年攝于北京
▲徐悲鴻贈馬公愚的《枇杷圖》
▲鄭振鐸像,徐悲鴻1949年作
今年是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誕辰110週年,全國各地陸續舉行各類活動,隆重紀念這位藝術大師。
徐悲鴻(1895—1953),出生於江蘇宜興農村,他雖然沒有到過溫州,卻與溫州非常有緣,早在上世紀30年代初期,就與溫州人多有交誼。他不僅是溫州人的老朋友,而且與溫州人同為東海王的子孫。
昂首立馬贈曼青
1933年1月,正值壬申歲闌之時,徐悲鴻畫了一幅昂首立馬圖贈送給溫州畫家鄭曼青,從題跋和印文來看,可謂情真意深。立馬圖寬38.5釐米,高127釐米。一匹立馬孤零零地出現在立軸下部約四分之一處,周圍除了題跋別無他物。馬的上頭是徐悲鴻的題跋:
昂首欲何為?世情堪長嘆。相識豈無人,擔纏採薪者。吾友曼青負絕藝而數奇,不得志於時。寫此為之象徵,亦記有位者恥也。壬申歲闌悲鴻東海王孫(印文)
畫面左上方,是三位溫州文化名人黃群、劉景晨、蘇淵雷的題跋,似為對畫作出進一步的註釋:
黃群題跋
伏櫪猶思萬里行,昂頭似作不平鳴;也知伯樂難常有,寫入丹青待品評。曼青吾友兼正壬申冬黃群初學作詩時客海上
劉景晨題跋
畫骨勝於畫肉多,曹韓品第杜陵歌;吾今論馬休論畫,伏櫪騫雲意若何。壬申十二月十八日燈下為曼青兄題貞晦劉景晨
蘇淵雷題跋
三絕藝壇夙飲名,渝州一別諏文旌;披圖忽憶杜陵語,驥足真堪托死生。再甲壬申蘇淵雷題
鄭曼青(1901—1975),名岳,別號玉井山人,溫州城區人。天資聰穎過人,10余歲便有詩名,並從溫州名畫家汪如淵(香禪)學畫。15歲離鄉背井獨闖天下,在杭州結識沈寐叟、馬一浮等人。18歲入燕京,應鬱文大學之聘授詩學。24歲經蔡元培介紹,任教于暨南大學,又承吳昌碩等人推薦,任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國畫系主任。後拜皖中九代名醫宋幼庵為師,鑽研岐黃之術,並跟太極門大師楊澄甫習拳。29歲與黃賓虹等創辦中國文藝學院,自任副院長。30歲去常州,拜國學大師錢振專攻群經諸子。32歲開始,赴“中央”軍校任國術官,專授太極拳。1933年1月,在法國舉辦中國繪畫展覽時,他和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等著名畫家的作品被永久陳列在國立外國美術館辟設的專室。晚年以詩書畫拳醫被譽為“五絕老人”。
徐悲鴻比鄭曼青年長6歲,雖然籍貫不同,但同是東海王的子孫。據史書記載,春秋中期,建於江蘇的徐國在西元前七六世紀之際,被長江中游的楚國所滅,徐偃王走死,失國。其貴族及其他成員大批涌進浙南,與土著越族融化。到了西元前210年,出了一位名叫騶搖的人,他領導甌越人和閩越人參加了推翻秦帝國的戰爭,于西元前192年被漢王朝封為東海王,都東甌(故城在今溫州甌江北岸與楠溪江的交匯處,又説在甌江南岸今溫州市城西郊甌浦一帶)。徐悲鴻在題跋末了的“東海王孫”(印文),把彼此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
一幅枇杷讚公愚
1937年5月22日,正是丁醜年過去一百天的日子,徐悲鴻特地畫了一幅枇杷圖送給馬公愚。畫面選取結滿碩果的枝頭一角,七八張葉片與大小不一的十幾顆枇杷相映成趣,左邊留白處有題跋:
公愚先生方家教正丁醜一百度悲鴻漫寫
徐悲鴻畫馬名揚海內外,同時以畫人物和動物見長,也畫山水與花卉作品,但鮮見以花卉作品贈人。他創作的所有作品都有一個鮮明的特點:不單純為審美而作,還賦予其積極意義。尤其是在抗日戰爭爆發前,他的作品更充滿愛國抗日的時代新意,意在鼓舞。
枇杷是盛産于江浙一帶的傳統名果,歷代文人喜之,因為它“秋萌、冬華、春實、夏熟,備四時之氣,他物無以類者”。一年四季,蒼翠碧綠,每到寒冬時節,野外百花凋謝,惟獨枇杷花傲雪開放,來年春風吹盡,只待初夏來臨讓人們嘗新。
馬公愚(1893—1969)本名范,字公愚,以字行,溫州城區人。與兄孟容同為著名書畫家,從小繼承家學,工於詩文,善畫能書,尤精書道。其書品、畫品、人品,有口皆碑。他從1927年客居上海開始,很少他往,上??烧h是他的第二故鄉。他的一生,秉性寬厚,講究氣節。日本侵略者佔領上海時,幾次登門以要職相邀,均以自己心肺有病堅辭不就,還用楷書寫了巨幅的文天祥《正氣歌》掛在客廳以明志。
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汪偽政權要進入上海租界,接收中國政府的郵政儲金匯業局。當時馬公愚正是該局的人壽保險處處長,一聽這消息便馬上辭職,寧可失業不當偽官。此後就以賣書畫糊口,有時到“東南書畫社”教書畫,掙點小錢添補家用??谷談倮?,學生中有身居要位者,他卻寧可淡泊自守,不趨權貴。再品味馬公愚的自題畫詩:“淡中別有味,清極不知寒”,進而聯繫徐悲鴻贈予的枇杷圖,可見徐悲鴻與馬公愚相知甚深。
收藏界畫仰振鵬
徐悲鴻是大畫家,也是一位大收藏家,一生收藏的國內外書畫作品數以千計,大多為國寶級珍品。其中一幅署名為王振鵬的界畫《梅妃寫真圖》長卷,至今在美術界傳為佳話。
1949年初,北平城內垂露衚同方家,每月一次書畫展銷。徐悲鴻不論工作多忙,身體多疲憊,都要趕在第一天去看畫和買畫。一天傍晚,徐悲鴻開完會回家,夫人廖靜文見他神情疲憊,便請他馬上吃飯休息。他卻忽然想起一件事,對夫人説:“我必須馬上出去!我想起方先生家裏一個月一次的書畫展銷,今天正好是第一天,很可能有好畫。如果今天我不去,就會有人捷足先登。”
果然不出徐悲鴻所料,當他到達方家時,正好方先生與一位外國駐華大使在交談。原來這位大使相中了一幅落款印文為元朝王振鵬的《梅妃寫真圖》長卷,正在討價還價。徐悲鴻走近細看,畫卷描繪宮廷生活,人物較多,場面宏偉,宮廷畫師正為唐明皇寵愛的梅妃畫像,氣氛凝靜,形象傳神。先不説是誰的作品,單看這幅畫,就可斷定是一幅技藝精湛的古畫,若是王振鵬的畫就更是稀世珍品,具有非凡的收藏價值。作為愛國畫家和收藏家,面對這樣一幅畫作,誰都會想到“絕不能讓它流落到外國人之手”!儘管徐悲鴻與這位外國大使早在1946年就相識,對方還對自己表示過友好與欽仰之意,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地對方先生説:“這幅畫我買了,照標簽上的價格付款,不少給一分。”
徐悲鴻購得此畫後,在畫上題跋:此畫以人物樹石界畫畫法而論,可能是仇十洲作品,五百年中,惟仇方有此功力。而絹素新潔,雖賴保存之善,但終不能令人想像至五百年以上者也。昔人有尊古之習,遽以為孤雲處士王振鵬,實無根據。余因古人物佳幅難得,工整界畫更難得,因借債收之。
《梅妃寫真圖》的作者到底是明仇十洲或是元王振鵬至今尚無定論,但畫面落款署名印文是王振鵬無疑,王振鵬是溫州人無疑,是中國美術史界公認的界畫家無疑。
王振鵬,字鵬梅,號孤雲處士。官至漕運千戶。擅長界畫,所作宮室,結構謹嚴,高下曲折,方圓平直,頗合營造法,而用筆細勁,兼工人物,亦以細緻見長。據傳,存世作品僅有《伯牙鼓琴》、《阿房宮圖》、《金明池畫卷》、《大安閣圖》、《水亭圖》、《揭缽圖》、《貨郎圖》。
《梅妃寫真圖》現藏北京徐悲鴻紀念館。如果哪一天考古有了新發現,找到有力證據,證實是王振鵬的真跡,作為溫州人更要感謝徐悲鴻,是他借債收藏,才多了一幅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溫籍畫家王振鵬的又一幅界畫代表作。
速寫造像為振鐸
徐悲鴻與溫州人的交往,據目前所知還有鄭振鐸。徐悲鴻曾為鄭振鐸造過像。這是一幅用炭條畫的上半身速寫,抓住被畫者嘴角叼煙、右手托腮的瞬間,線上條準確勾勒的基礎上略施涂擦,形神具備的佳作便躍然紙上。
鄭振鐸(1898—1958),祖籍福建長樂,生於溫州城區,一生有三分之一時間在溫州度過?,F今的廣場路小學和溫州中學都曾是他的母校。他在溫州的住處先後有瓦市殿巷和滄河巷。1917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1919年“五四”運動時回溫州,與陳仲陶、馬孟容、馬公愚等人組織救國講演週刊社,成立新學會,出版《救國講演週刊》和《新學報》。同年11月,與瞿秋白等人創辦《新社會》旬刊,並與沈雁冰(茅盾)等人組織民眾戲劇社,編輯《戲劇》月刊。1921年畢業後分派到上?;疖囌竟ぷ?,不久由沈雁冰介紹入商務印書館編輯所,負責編輯文學研究會叢書。1931年至1934年任清華大學、燕京大學教授,絕大部分時間在上海致力於新文化事業。
1949年2月15日,鄭振鐸響應中共中央號召,乘“盛京輪”秘密離滬赴北平,與郭沫若、沈雁冰、李濟深、沈鈞儒、柳亞子、翦伯讚、田漢、洪深等一起下榻六國飯店。一行人既是鄭振鐸的朋友,也是徐悲鴻的朋友,因此相互間多有來往,或聚首交談,或到徐悲鴻家做客看其作畫。徐悲鴻是大畫家,但仍不忘速寫基本功的練習,同時也常為友人造像留念。
徐悲鴻和他交往的溫州人大多先後作古。作為溫州人,如今還能看到徐悲鴻送給溫州人的畫、收藏溫州人的畫及為溫州人所作的畫,倍感親切。有人説這就是情和緣;也有人説,這豈止是“情緣”,徐悲鴻和溫州人原本就來自同一個祖先——東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