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廣州三年展學術論壇將與展覽在時序同步進行。它把本屆三年展覽本身作為一個研究課題的組成部分和研究方式,結合廣東美術館改擴建必然涉及的拆和建這一看起來是工程項目的行為作為基點,結合歷史與哲學,社會與文化,傳統與當下,宗教與技術,智慧與生態等問題討論兩個根本性的問題。一是美術館乃至當代美術的本質屬性及其關聯問題。二是元問題,即快速發展的城市文化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結構,文化結構以及與此相應的人的心理結構變化等諸多當下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和尚未發生的類似性問題。
據本次論壇負責人紐約大學張旭東教授介紹,本次論壇有三大特點,第一個特點是高度的國際性。表現在作為主辦方之一的國際批評理論中心本身有四個組成部分,紐約大學,北京大學,東京大學和上海華東師範批評理論中心,本身包涵了很多國際的學術,知識理論界的參與。
第二點是多學科和跨學科的對話。這次的論壇不僅僅是學術界內部不同學科,比如人文學,社會科學,歷史學,哲學,文學理論,藝術史這些學科的合作,還專門特指整個學術界、知識界和美術界,創作界的對話和交流。這樣的合作是整個中國文化界非常心嚮往之的事情,80年代有知識界和文藝界密切的對話和合作。但是在90年代以來,隨著專業化,市場化發展這樣的合作越來越衰落。借廣州三年展的機會,推動知識界和文化界全體對問題的探討。
第三個特點討論的是大問題,根本性問題。一個是切觀當前藝術創作,理論,藝術批評的核心的、最關鍵的、大家都關心的問題。二是討論的是根據當前中國的經驗,和當今世界文化生活內部的危機。比方説三年展核心問題是拆與建,這個問題就觸及到今天中國現實問題的實質,中國每一天都在拆掉很多東西,不僅僅是房子和街道,還有記憶和傳統,價值觀,共同體,與此同時中國每天還在建很多東西。在拆與建問題上是在破和立過程中,立了什麼的東西,出現了什麼關於人、社會、藝術、價值的觀念。
論壇第一站在廣州結束以後,隨後分別將於2012年8月紐約和2013年3月北京進行。
在答記者問環節,本臺記者鄭澍提出的問題:“藝術家都有創造力,有沒有一個怎樣的渠道,或者一個平臺,讓觀眾發表他們的理解或者通過他們的理解去闡述他們如何去理解藝術家的理解。”羅一平館長表示:藝術家理念不被市民理解,我們不會形而上地,冷冰冰地對待觀眾,我們設計了很多元素,明天后天很多活動,觀眾能在參與中得到啟迪。建議市民一定盯住美術館,一定更有熱鬧可看?另外,每一個美術館他們都有一個很重要的部門叫公教部門。公教承擔者很多的讓觀眾走進美術館,讓觀眾認識藝術作品,讓觀眾融入藝術作品,成為藝術作品中的一個成分。讓觀眾怎樣去辨識或者吸取一個藝術符號,而掌握整個藝術符號一種重構方式從而得到一種無盡的快感。這是美術館給公眾看的。是面向公眾。
英國伯明翰大學藝術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廣州三年展主題展的策展人姜節泓表示,觀眾和藝術家一樣有創造力。其實是願不願意去經驗的問題,當代藝術能不能用身體去經驗的問題。主題展要解決的問題是通過視覺提出問題。觀眾有問題,就是看懂了。就是這麼多元,我們才能生活得這麼快樂。
很多東西在網上看到的,在報紙看到的跟自己經驗到的不同的。觀眾和藝術家的創造力的時候。在當代來看,我們也有太多的東西需要靠我們的想像力去實現的。這種想像力往往是跟生活融合在一起,也超越于生活。我們主題展提出“如何用眼睛去發現和去想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