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傅申出來解釋“玄”字
上海《青年報》的文章直言:“《砥柱銘》真?zhèn)伪毁|(zhì)疑後,北京保利拍賣行也受到了一些輿論壓力。”但是重壓之下,“他們不認為《砥柱銘》有問題”,“因為這件作品獲得了臺北故宮黃庭堅書法研究權(quán)威傅申和黃庭堅第35世孫、中國書協(xié)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黃君的肯定。”
對此,王乃棟認為也不值得一辯。傅申的肯定只是一家之言,他如果能站出來對“九大漏洞”特別是黃庭堅避諱“玄”字的問題進行解釋或辯論,那説明他還是一位有勇氣的學者。
保利拍賣行的姜柯表示,“如果故宮或國家博物館的專家提出質(zhì)疑,我們肯定會認真探討”。王乃棟、張傳旭、裴光輝、萬君超勇敢地站出來對《砥柱銘》提出質(zhì)疑,正是憑著學者的良知,憑著對中華文化擔當負責的精神,裴光輝認為,把《砥柱銘》贗品當真跡來拍賣,是對他心目中偉大的藝術(shù)家黃庭堅的侮辱,王乃棟也説,如果我們把日本人拋棄的不可靠的東西當作寶貝,將受到日本人的恥笑,被視為偌大的神州無人。
姜柯認為,“現(xiàn)在的質(zhì)疑者我們聽也沒聽説過”,所以決定“不予理睬”。
姜柯還以“國家相關(guān)拍賣法規(guī)沒有規(guī)定拍賣行有‘保真’義務(wù)”來做擋箭牌,稱《砥柱銘》的真?zhèn)螁栴}應(yīng)該由賣家和買家去解決。這也是問題的關(guān)鍵之一,目前《砥柱銘》買家仍深藏不露,並有消息傳來,稱國家擬再次使用優(yōu)先購買權(quán),將《砥柱銘》收歸國有。藝術(shù)品的市場動作充滿玄機,這可能也是一大批專家學者對《砥柱銘》提出質(zhì)疑的重要原因。
質(zhì)疑《砥柱銘》備忘
明代張醜(1577—1643)在《真跡目錄》卷四中對《砥柱銘》表示懷疑:“我明天順間,為公裔孫詢所購,一時題識者九人,而其名蓋不甚著。北卷舊藏項子京家。其品尚在《經(jīng)伏波神祠卷》真跡之下。”可見張丑時代的《砥柱銘》,還沒有王厚之、賈似道等人的題跋鈐印,從而印證其很可能為明人偽作。
1976年,傅申在其碩士論文《黃庭堅的書法及其貶謫時期的傑作〈張大同卷〉》中,將《砥柱銘》卷定為疑而不能下定語的“問題作品”。
2004年,書法研究者張傳旭在《中國書法家全集·黃庭堅》中,將《砥柱銘》疑為偽作。
2010年,傅申發(fā)表《從遲疑到肯定——黃庭堅書〈砥柱銘卷〉研究》,修改自己30多年前觀點,肯定《砥柱銘》為黃庭堅真跡。
2010年6月3日晚,在保利5週年春拍會上,《砥柱銘》卷以3.9億元落槌,加上傭金4.368億元成交。
2010年6月13日,《海峽都市報》發(fā)表文章,稱泉州著名文物鑒定家裴光輝認為,《砥柱銘》非黃庭堅真跡,而是明末後贗品。
2010年7月5日,《人民日報》主辦《文史參考》發(fā)表《砥柱銘八大疑團》等一組文章,質(zhì)疑《砥柱銘》卷為贗品。
2010年7月11日,《河南商報》發(fā)文,稱河南收藏家王保良認為:《砥柱銘》極有可能是贗品。
2010年7月11日,獨立書畫鑒定人王乃棟接受《深圳商報》記者採訪,斷言《砥柱銘》的創(chuàng)作不會早于明代中期(見本報7月13日C3版《鑒藏週刊》)
7月16日《深圳商報》獨家採訪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獲悉,國家優(yōu)先購買《砥柱銘》無可靠依據(jù)。
2010年7月23日,《深圳商報》發(fā)表《砥柱銘有九大漏洞》一文,王乃棟對記者條分縷析,認定《砥柱銘》為贗品。
2010年7月26日,上海《青年報》發(fā)表《保利回應(yīng)砥柱銘真?zhèn)危嘿|(zhì)疑者沒見過真跡》一文,為保利公司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