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下午,北京,中國最頂級的藝術殿堂———中國美術館門口,一個四肢著地的不銹鋼人正“咧著嘴大笑”,北京工業大學大二學生方源達好奇地鑽進不銹鋼人彎曲的身體,琢磨著那耐人尋味的“大笑”。
不銹鋼人是藝術家岳敏君的最新雕塑作品《彎曲的維度》。昨天,是它與公眾的第一次見面。
下午4時,美術館內,羅中立、方力均、王廣義、張曉剛、葉永青等20位中國當代藝術界最熠熠生輝的大家齊聚一堂,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館聯合主辦,中國當代藝術院承辦的“建構之維———2010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正式拉開大幕。
它是中國首次以官方的名義為當代藝術舉辦的展覽;是備受關注的中國當代藝術院成立以來的第一次集體亮相;是20名特聘“院士”向公眾交出的第一份成績單。
“頑皮的小孩”有著強烈的責任感
在去年年底中國當代藝術院的掛牌儀式上,藝術家陳丹青曾笑言中國當代藝術院的這20位特聘專家都是“頑皮的小孩”,很難將他們聚在一起。
這一次,是什麼力量,讓這些一貫自由、獨立的藝術家們如此整齊地亮相?
“誰都以為這群藝術家是散漫的。”在籌備這次展覽的過程中,當代藝術院院長羅中立是最有感觸的人,“大家都以為,要把這樣一群人聚在一起,是一件太難太難的事情。”
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每一個藝術家都對此事表示出了極高的熱情。
8月21日,方力鈞的個展也將在北京今日美術館開幕,“這個階段幾乎是每一個藝術家最忙碌的時期,會有各種各樣的展覽要做。但是,誰都不會放棄中國美術館的這次群展,因為它是中國當代藝術家整體對外展示形象的最好的機會。”羅中立告訴記者。
開展前兩天,生於北京的藝術家馮夢波就一直泡在展場裏布展,其認真程度不亞於此前他的任何一次展覽。“我從小就是在中國美術館裏看著展覽長大的。能夠在這裡辦展,對我個人而言,極具吸引力。”
林田苗也將自己歷時一年創作出來的作品《徽章》奉獻給了這次大展。還有張曉剛、韋而申、徐冰、周春芽、展望……幾乎沒有人缺席。
“他們的內心深處,其實都有著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強烈的責任感。”羅中立不無感慨地對記者表示,這群人正在以自律的行為、前瞻的眼光和崇高的社會責任感,為中國當代藝術做出應有的貢獻。
50多件作品呈現出當代藝術的風采
方力鈞的《2005—2007》、王廣義的《VISA》、劉小東的《青藏鐵路》、邱志傑的《革命後的馬遠》……“建構之維”共展出了20位藝術大家的50余件(組)作品。
光頭、笑臉人,這些熟悉的當代藝術符號在展覽中都有所體現。然而,中國當代藝術30年的發展不僅僅只有這些。為此,主辦方盡力呈現出過去30多年來各個時期和不同藝術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希望以此來呈現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脈絡。
羅中立對記者介紹,在過去的30多年裏,中國當代藝術從萌芽、發展,走向成熟,直到今天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可謂碩果纍纍,成就斐然。“但我們一直缺乏對當代藝術的梳理、交流、推廣,而此次展覽,目的即在於此。”
藝術家王廣義此次展出作品的是1994年《VISA》裝置作以及2004年油畫作品《人民戰爭方法論之一》。
上世紀90年代,王廣義因為創作《大批判》系列而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然而,當他開始頻頻出國參展的時候,在各個使館等待簽證的過程,卻觸動了藝術家的神經,於是就有個這件裝置《VISA》。它是當代藝術家面對西方文化的進入首次進行的關於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
而葉永青也選擇了他著名的舊作《大招貼》和《涂點彩》系列。葉永青坦言,《大招貼》完全是在反思上世紀80年代的那種懣憤狀態中創作出來的,“有很強烈的時代印記。”
馮夢波則在展覽上展出了他2008年的作品《長征:重啟》,這個最早關注全球網路文化和虛擬世界的藝術家的作品也具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
除了各位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外,此次展覽上,還有數十件新作首次與公眾見面,包括張曉剛的《關於睡眠3號》、展望的《漂浮系列》、羅中立的4件雕塑及林天苗的《徽章》等。
血腥、暴力不是當代藝術的全部
血腥、暴力、叛逆、瘋子……在很長一段時間,這些是公眾對當代藝術的認識。
“當代藝術本來就是包容的、多元的。但暴力、潑墨水不是當代藝術的全貌。”葉永青這樣對記者表示,相反,當代藝術家們在自覺地做著對現實和當下的思考、探索。從此次展出的作品中,也傳達出這樣強烈的資訊。
烈女、淑女、禦宅女、沒女……林天苗的裝置《徽章》選取了從古至今描寫女性的詞彙,並將其繡在緞面上,懸掛在半空中。“從中看到了時代的演變,還有我們‘90’後非常熟悉的網路語言。”一位上世紀90年代出生的觀眾對記者説。
觀眾何苗特別鍾情于羅中立的雕塑作品,“它們展現了我們久違了的鄉村生活。小時候,我們也會像《避雨》中表現的那樣,扯一片大葉子擋在頭頂避雨,感覺特別親切。”
在參觀完7個展廳之後,觀眾王彥磊對記者説:“我曾經以為當代藝術都是些前衛的、個人化的東西。但這次展覽中,我看到了當代藝術家們對現實的思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