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斌 《點石成金》
文/鄔烈炎
傳統制壺極盡講究,簡潔大方,手法嚴謹,工藝精湛,文氣十足而玩味無窮。看藝人制壺,那種過程真更是一種享受,整個過程沒有一個多餘的動作,絲絲入扣,樸素的手法中充滿著技術的美感。泥片成型——把泥板卷成了壺體,圍合了內部空間,微妙的曲線十分迷人,而接壺嘴、安把手、裝蓋子,就如同小孩玩泥巴。那些特製的工具已然成為了件件藝術品,經過數十年的使用呈現出一種象牙般的質感。然而,600年來的紫砂壺,真正好看耐看的並且可以繼續看下去的,也就是數十把而已。
陸斌 《大悲咒》局部
近多少年的紫砂界幾經變化,雖然出現過空前繁華的情景,但總在商業氣息過於濃重的氛圍中炒作,創作程式重復或奇異怪誕。文人説壺、外行品論、商家囤藏而價格無常,使得匠人心浮氣躁,它驚動了早已瞑目的時大彬,陳鳴遠,顧景舟。還有壺界令人窒息的行規,自以為是的法則,家族沿續與師徒傳承形成的各執一詞的秘方、訣竅、小動作,故弄玄虛,小題大做,將那些不能傳授的別別竅視為看家本領。又常見壺身上的狂草書法,密密麻麻的山水畫,看上去令人肉麻不已,頓失把玩的興趣。也許所有的造型早已被人做遍,全部的花樣也已被玩盡。
近多少年來藝人上學教授下廠,老學院派們鄭可、張守智與工藝大師們結合,出現了一批那時的經典,紫砂壺有了現代産品造型的形態特徵。搞出了一些頗有現代感的壺,後來發現它們與正宗的經典相比,只能是一種裝飾風格的偏向咖啡具的東西。設計家制壺有陳原川的山石系列,只見他在小巧精緻的壺體上又加上太湖石的造型,加上園林的符號,傳達出獨特的文化氣息與文人情趣。曾經認為吳光榮的軟體紫砂——摔壺,似乎已經走到了形態與手法創新的盡頭。很多人業餘玩票在白瓷瓶上畫青花有了陶瓷癮,也玩起了紫砂壺,畫了稿子扔給壺匠去做,當然無從體驗泥性語言的神秘、感悟手工藝勞作的快感,還有種種關門過節的處理,還有精妙細微的感悟。
陸斌作品
《碎歲Ⅰ》十二款作品合圖
當人們熱衷於剛剛從國外“引進”的現代陶藝時,卻始料未及的發現,老外們卻熱衷於這種典型的泥板成型的紫砂壺製作,歪打正著成為現代陶藝的奇葩。紫砂藝人到美國歐洲表演制壺,當場示範震驚四座,不知其所以然的表演使作品類型的錯位帶來了身份的幻覺,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現代陶藝。老外們在與隨心所欲粗泥亂痕的泥性語言的對比中,看到了典型的泥版成型,看到了光滑圓潤,嚴密和縫,方園結合的器具,滿足了一種獵奇的心態。
江南水鄉宜興人傑地靈,設計學院院長在開學典禮上,告訴陶校專升本的學生們,卻出了三種並不搭界的人才群。在那片紫砂的土壤中,首先是出院士、教授,如周培源、唐敖慶、蔣南翔,正副8000多個教授;其次是出大油畫家,如寫實的徐悲鴻,意象的吳冠中,抽象的吳大羽,蘇派的徐明華,每個人都是這個流派的執牛耳者;第三才是紫砂大匠,有顧景舟、朱可心、蔣蓉等。作為工藝美術的一個類別,紫砂藝人與下棋者、建築師一樣,成為不多的經過評審有了正式的“大師”稱號的人。
《碎歲Ⅰ》大彬壺、園囊壺
陸斌竟也做起了紫砂壺,然而此壺非彼壺。陸斌找了幾把經典的壺開涮,手法與其説是再創造,還不如説是實現了從內部“突破”,在軀殼的崩裂中替換了壺的靈魂。陸斌在本科做畢業設計時,就用傳統泥片成型工藝做出了他的第一批紫砂壺。然而作為在85新潮余波之中産生的作品,顯然它們企圖擺脫傳統紫砂壺的程式化手法,不去顧及文化背景與器型的實用要求。現在的陸斌從現代主義回歸傳統,又對傳統進行真正的反思。他並不滿足於現代陶藝只是把粗糲、殘缺、破碎替代了傳統與民間的光滑、細膩、輕薄。經過了“活字”,“磚木結構”,“化石”系列,他早已成熟,不再停留于題材、所謂的泥性語言、外表的張力,最終指向了陶瓷藝術的本體,經典之極、普通之極、雅俗共賞的終極樣式——紫砂壺。
《碎歲Ⅱ》供春圓囊壺
《碎歲Ⅲ》--大彬提梁壺、園囊壺
當陸斌有了30年的陶齡之後,再一次地被經典傳統紫砂藝術而折服,卻是更加想要將自己的創作理念灌注到紫砂壺之中,探索屬於個人的創作路線與經驗圖式。他一方面利用跟許成權大師學藝而掌握的基本功;一方面又在尋找更為隱匿的意義及表達方式。陸斌在尋找現代陶藝的中國方式,這是一個學術層面的使命。並非是工藝美術屬性的傳統工藝創新層面的意義,而是對它所承載的那種符號、內涵的顛覆。於是,陸斌的紫砂創作是學院派的,是實驗性的,是純粹學術化的,具有極強觀念性的,又呈示出某種裝置的色彩與微行為藝術的意味。
我們不難發現,從陸斌的第一批現代作品中,就顯現出了對傳統藝術手法的留戀與張望,對泥片成型工藝的彰顯與痕跡的呈示,將技法上升為一種特定的形式張力。他將泥片之間本應無縫對接的隱藏,相反處理成刻意暴露的疊貼,形成了壺身連接的接點。於是,將計就計將同樣是技術手段的線片、假底、底片等,都明顯的表現出來,從而獲得了一種大方自然的使人了然的“高技術”之美。
陸斌《大悲咒》
如果説這種技術之美僅是一種特殊的“表面”之美,那麼《大悲咒——碎碎平安系列》,則是對沉浮變幻卻已成為陶瓷藝術經典與文化符號的紫砂壺的反思與反諷。陸斌在《大悲咒》系列中開始了秩序化的定時的陶片爆裂剝落,佛塔的崩塌無疑是幻滅輪迴的隱喻。他把“大悲咒”中的輪迴與幻滅植入了壺體之中,通過有節奏的時間與有震撼力聲音,使作品從有到無,從形體到灰燼,驚艷而神秘。很快陸斌將這種手法演繹到紫砂壺的創作之中,即是呈示對紫砂壺複雜文化現象的反思,也是用經典的破碎手法去展現個人手法的特殊的存在方式。
陸斌作品
吳經提梁壺&壽珍款漢扁壺
——利用黃豆沁水的膨脹力擠破壺身,燒出調子再做拼合;
——利用蓋體成坯未幹時做出裂片拼合成器,燒成後處理成古器包漿;
——利用壺身為模翻製成石膏模具,檔坯而成。
“點石成金”系列演繹了從紫砂泥到金條的一條變形的邏輯過程,有些黑色幽默的戲劇性;“做舊”系列好似剛剛出土,灰調子意韻含蓄而深沉;“裂片”系列使觀者産生莫名的疑問、焦慮、憐惜;“明代壺”或許是年代過於久遠,已不是一般崩裂而是完全用碎片貼起;“金繕”系列以不同的色片渲染出明顯的拼貼痕跡,它的手法比起通常的粘連縫合更具有隱喻色彩。
泥性物質體的爆裂、崩塌、破碎,其意義深刻而多義,感性而又模糊。爆裂、崩塌、剝落、侵蝕、碎片??????已經成為陸斌的專利,成為陸斌的符號。在他的展場中,甚至可以聽到聲聲爆裂聲。人們很難揣摩陸斌對傳統紫砂的態度,是曖昧、模糊,是反諷、遊戲,還是記憶、感傷。我們很難把陸斌的壺作定性,它複雜而深奧,晦澀而神秘,是一種偶發藝術,是一種觀念藝術,是一種時間藝術。壺的崩裂,是宣告了傳統藝術的死亡?是這種傳統工藝的甦生?這些作品使人想起了洪磊的攝影,那宋人花鳥中落下流血死去的小鳥。使人想起了蔡國強的火藥——爆炸系列,生命的圖像在焦灼的痕跡中生成。
《碎歲Ⅱ》-提壁壺、漢扁壺
陸斌以一種獨特的創作行為,利用紫砂如此傳統的陶瓷藝術樣式,演繹出了另一種現代文化觀念的生成。於是,這種觀念的物質化的材料及工藝化的真實存在,使早已程式化、符號化及被人們定論的紫砂壺,成為了當代觀念藝術的替身,更多地是一種媒介,一個載體。
也正是在展廳中出現的奇特景觀,即是作品從有到無的自動消解,真實化為虛幻,作品這時才真正完成,只有DV的錄製播放才能證實作品的曾經存在。很少有象陸斌這樣的陶藝家,如此倚重於影像的作用,把些個看似不搭界的東西,是那麼自然地粘貼到了一起。他用影像記錄了原始的從無到有,也用影像紀錄了觀念的從有到無。
其實在一堆碎片後面,遮蓋著許多情節與情境,也成為我們解讀陸斌作品生成條件的線索。
《碎歲Ⅲ》-合圖
陸斌是一個十足國際范兒的陶藝家。他一隻手拿著一本全是印著現代陶藝創作的《陸斌陶藝作品集》,不少作品完成于阿爾弗雷德陶藝係、佛羅倫薩工作室、洛克菲勒基金會;另一隻手拿著一盒自己拍攝的《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原始制陶術》DVD,送給來訪的無數同行。他自籌經費十余次奔走在雲貴川藏的鄉村山寨,拍攝錄製最為久遠年代的制陶方式,剪輯、配音、製作得十二分的專業。這種行為並非只是為了尋找靈感,更多是自覺地負起了一種責任。在2012年成立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時,他是當時唯一能拿出第一手田野考察報告的與會者。影像引起了國際制陶人與藝術文化學、人類學者們的好評,在巴黎、馬德里拿了大獎。他又走向了斐濟島、吳哥窟,後面跟著他的研究生們。
示意圖
他經營著高大寬敞的陶藝工作室,灑下不盡的汗水與心血繁重繁忙而不知疲倦。工作室的陳列櫥窗裏放置陶片樣本,時尚咖啡具、扎哈的陶藝、打泥片的木錘。他冒著2015年夏天持續39度上下的高溫,帶著團隊,照著圖紙,自己動手修建了國內藝術院校中的第一個柴窯,成為來訪者必看的一個保留節目。他成年累月以車間為家,卻疏于料理自己的工作室。陸斌不是在工作室,就是在去工作室的路上。他對每個學生所想所做知之甚深。每年元旦之夜陶藝工作室的師生們相聚在一起,派對聯歡,親如一家,只見他們把一個個一排排的餃子做成了象似陶藝的質感。有人畫了一張大尺幅的靜物畫,畫面上是一組陸斌的作品,標題叫做《陸斌的陶藝》。
藝術家近期參展簡歷
2014年“中國國家畫院美術作品展”中國國家畫院北京
2014年“當代煉金術—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展”南京
2014年“形制之上--中挪當代陶瓷藝術展 (中國展)蘇州
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陶瓷藝術展西安
2014年南京國際美術展南京
2014年杭州國際當代陶藝雙年展杭州
2014年“第八屆中國現代手工藝學院展”湖北
2015年《River to River》南京、聖路易斯藝術交流展(南京)
2015年界?尚—第三屆中國當代陶藝實驗作品邀請展(山東)
2015年《對話》——2015亞洲當代陶瓷藝術展(杭州)
2015年太原國際雕塑雙年展(太原)
2015年四方水土?青島首屆國際陶瓷藝術展(青島)
2015年南韓國際陶藝雙年展
2016年“黏土之約——首屆中原陶瓷雙年展”(河南)
2016年“國際陶瓷設計展”(南韓)
2016“第二屆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大展”(北京)
獲獎
1999年“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銅獎
1999年“首屆中國現代陶藝邀請展”銀獎
2000年“52屆義大利法恩扎國際陶藝競賽展”銀獎
2000年“中國當代青年陶藝家學術年度展”銀獎
2001年“第一屆世界陶藝雙年展”評審特別獎
2001年“第一屆全國陶瓷藝術與設計評比展優秀獎
2002年亞洲文化協會洛克菲勒獎金獲得
2003年“第二屆江蘇省雕塑藝術作品展”銅獎
2007年“首屆廣東當代陶藝作品展”銀獎
2010年“第七屆國際陶瓷與玻璃電影展”人類文化遺産獎
2011年“首屆西班牙國際陶瓷電影節”金獎及最受觀眾歡迎獎
2011年“南韓京畿道國際陶藝雙年展國際競賽展”優秀作品獎
2013年“第七屆中國現代手工藝學院展”優秀獎作品獎
2013年中國陶瓷藝術與設計教育傑出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