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京特.安德斯曾説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能力恐懼的時代,他指的是二戰後的原子彈危機。就在前不久,曼徹斯特發生恐怖襲擊,恐怖主義早已瀰漫滲透到了全世界,自殺式爆炸襲擊或潛伏在地球的各個角落。媒體時代鋪天蓋地這樣的資訊,恐懼似乎稀鬆平常,人們早已習慣性的冷漠,無動於衷,甚至麻木不仁。京特説我們缺少的是“沒有恐懼的自由”,我們可以“為了擺脫恐懼而擁有恐懼”,或者説為了生存而擁有恐懼。在這樣一個沒有能力恐懼的時代,自我批評就顯得尤為必要。有道是修身齊家治國,方可平天下。自我批評,實際上是對於社會的批判,對於自身生存與存在的反思。
召集人盧迎華
展覽召集人之一盧迎華談到:“每一個自我,自我之中的每一個部分,都深嵌在具體的現實之中...作為文化生産者,如何將自我生産知識的立場重置到不同現實和連接的可能性之中?”召集人蘇偉認為:“每個人的自我,是分裂的碎片化的自我,直指社會現實的某一方面。”盧迎華、羅小茗和蘇偉作為召集人,邀請各位藝術家、策展人、文化批評學者就所提出的議題“自我批評”一同展開思考。
召集人蘇偉
聲音根據地
策展回應人:李藹德
李藹德現場表演
榮光榮
榮光榮(阿榮)和阿鳴的演出現場紀錄《暴力演奏,演奏暴力》呈現了作為情感媒介的聲音。阿榮戴著固定的耳機,耳機中播放著阿鳴奏出的震耳欲聾的噪音音樂。他不能消極忍受,唯一能做的就是將暴力反施給阿鳴,直至筋疲力盡。
張立明
在一個昏暗的燈,燈下放著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的錄音機,按下開關後會有一個尚未能勾引響起,那是藝術家張立明正在介紹自己的思想過程。他參考了塞繆爾·貝克特的戲劇《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劇中克拉普重聽了他生命的不同階段製作的一系列磁帶錄音,逐漸痛苦地意識到人生中浪費了很多機會。在張立明的改編中,藝術家本人的獨白詳述了他對中國聲音藝術家處境的想法。
觀眾拍攝作品
張立明作品
李穎珊
藝術家拼接了兩部分現場錄音,詳述了她對香港近期事件的感受。第一次錄音是在跟隨抗議遊行的過程中記錄的,抗議者利用水泥渠蓋設置路障;幾個月後,在俯瞰港島的渡輪碼頭上,她完成了第二次聲音記錄。兩個不同地方的井蓋發出的聲音造成了它們之間的聯繫,原始聲音中的社會含義是否還在以某種無形的方式徘徊?
展覽現場
李穎珊作品
邊界:探險和偵查
策展回應人:郭娟、郝敬班
郝敬班在現場
董星
這些影像和照片大都拍攝于國境線附近。照片的部分來自董星2016 年底在雲南的一次旅行,其中的的山峰、河流和村寨拍攝于中國與越南、寮國、緬甸三個國家國境線上的一些區域。在這裡,國家意志與行政權力的貫徹相較這個國家的其他區域顯得更加鬆散;從管理的層面來看,邊界所指的也並非一條不可協商的分割線,而是周邊的一整個區域。潛在的衝突和危險仍然牢固地盤踞,當地的日常生活形態及和外來者的行走路徑和敘事隨時可以被打斷。
許家維作品
許家維 《回莫村計劃》
許家維的“回莫村計劃”裏生活著一群在官方歷史上失去身份並被遺忘的人。1949 年以前,他們屬於國民黨軍隊的正規編制,國民黨戰敗後,軍隊由雲南撤退至緬甸,“明撤暗留”以備反攻的這支部隊從此脫離了“正常”的軌道,進入由政治格局造就的地理和時間夾縫中。冷戰終結後,邊境上的這個情報村的功能消失殆盡,這也意味著這些人的身份被取消。他們被歷史的行進拋諸腦後,但另一方面,個體的生命和生活卻都仍在繼續。錄影《回莫村》和《廢墟情報局》分別用不同的視角和手法講述了這個曾經的情報村的故事的多個面向。
李傑在現場
多少時間被浪費了
策展回應人:李傑
王美玲作品
王美玲
王美玲,實際上並無其人,是李傑偶爾在某一些場合借用的一個身份。他談到自我批評和自己需要保持距離,沒有距離無法看清,需要一個他者,所以李傑虛構了這一人物。在2015 年Art021 上,她展出了一些素描和攝影作品,並有朋友送她兩個花籃,慶祝其首次個展。暫時對她的設定,大概是她有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數年前曾經因個人理由到歐洲攻讀碩士,但沒有念完就回到香港工作。
她是一個不算多言的人,喜歡觀察,有主見也很獨立。她不太享受分享。因為喜歡拍照,後來就去了學畫畫,主要是畫素描,偶爾會畫水彩風景畫,但她覺得自己畫得不太好。她這兩年過得比之前愉快。這一次王美玲會展出兩張新的靜物素描,另外她的朋友也會送來幾個花籃以示祝賀。她這一次會接受一次採訪,聊聊她對出國展覽、業餘創作的心得與經驗。訪問錄影會在展覽裏播放。她這一次的出現,可能是界乎物體和留言之間的一種狀態。
王思遨
這一系列的作品是對日常場景的戲倣。零碎的圖像和心理描寫,都在盤問著關於創作和紀實的對立、詩意和煩惱的關係、體制和體制下的人等等問題。空間被提問和線索佔據,語意的矛頭都指向事實的本質:藝術家的“徽章”。就像肉店門口掛肥肉,牙醫診所門口展示牙齒模型,藝術家的門口又掛著什麼?
南韓Project ViA團隊在現場
詩的真境:浪漫城市
策展回應人:南韓Project ViA
安戴斯作品
安戴斯
Andeath做著蒐集被棄的衣服和事物而重組的行為。藝術家在近數年間持續著從南浦洞或黃鶴洞購入舊衣服後,每天嘗試不同搭配的“每日搭配”系列作品。
李東昱作品
李東昱作品
李東昱
作品是用藝術領域的人的名片製作出迷你模型來表現的,這是對隸屬、關係、穩定性的描述。另外把鐵鏈和彩紙扣係在一起的作品則詩意地隱喻著在社會關係中強弱的共存是多麼脆弱、無常。
金宰范
金宰范調查、研究南韓的全球化、經濟化、民主化的實踐,探討時間序列過程中的構造性問題在當下是如何顯現的。本展覽將展出Unbreakable小主題之一的“航海”。展出的船會以報紙做成,這是因為報紙這一媒體形式時常會給人們帶來對現實和未來的不安。藝術家將通過對事件的編輯、重構的形式,提出如何去批判地重新認知貌似提供社會資訊的媒體問題。
吳碩根作品
吳碩根
吳碩根把南韓教科書中的少年哲秀和少女英姬作為創作的素材。通過吳碩根的作品,本來作為模範的好孩子們變成了諷刺社會集體性的角色。本展覽中他們會扮成《浪漫城市中的哲秀與英姬》,與中國式的既定形象形成對比。
金月植
金月植以廢紙做成的佛像等方式解釋著南韓城市老齡化、貧困等問題。
車載作品
車載
車載用以“自我述説”的城市中嗡嗡作響的聲音作為媒介編織著城市當下的動態。用既必然又偶然産生的經驗之碎片和痕跡製作凹槽,用聲音填滿、連接那些“深度”的作業,創造出感官的擴張、創造出作為城市之間浪漫的偶然經驗。
白承祐
Re-establishing Shot (2012)是將首爾、釜山、東京等國內外大城市的圖像像拼圖一樣匯集在一起製成的大型照片,在一張圖片中同時展現各城市形象。這一系列作品能夠讓我們聯想起正在逐漸模糊失去地區特性的標準化國際大都市形象,擺脫國界限制,重新審視“後城市”的時代。
Salt Projects在現場
適當的教導
策展回應人:Salt Projects
HBO 出品的電視劇《西部世界》創造了一個令人著迷的主題公園,到訪的人類可以週而復始地剝削、玩弄、折磨園中超擬真機器人,享受逼真的性和暴力體驗。這部融入經典西部元素和濃重科幻主題、情節建構週密、採用網際網路蜂窩思維和自我剖析式的電視劇迎合了今天由電視及相關探討所主導的大眾文化的趣味。智慧機器人作為人類對於自身影射性的存在,它的研發伴隨著人類對於自我認知的不斷深化。而隨著劇情的展開,機器人主人公逐漸自我意識覺醒,開始懷疑這個世界的本質並反控人類,我們也不由自主的開始參與劇中人物對永恒的生存困局的思考: 我們現實的本質什麼?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適當的教導”正是以《西部世界》為潛臺詞,通過關鍵詞詞典和舞蹈影像的形式進一步探討人類自我認知方式。詞典由Salt Projects(富源和韓馨逸)撰寫,舞蹈影像由編舞陳慶東(Alvin Tran)編排。文字-舞蹈在此作為一種表演性的關係,亦可互文性地顯露著我們的認知對象,亦可反轉或神秘化這些看似已被認知的對象。可以説,這是一次模倣認知活動的嘗試,上述的路徑都在參與組成我們不斷複雜化的自我界定過程。
展出作品
王友身在現場
北青藝術辦公室
策展回應人:王友身
這一展示項目將辦公室搬到了美術館,源於在 1992 年的年度工作總結《自我批判與進入規則》( 刊發在《'92 北京青年報年卷》), 它是針對上世紀 90 年代中國新聞界市場化初期的“北京青年報現象”以及當時我們過度熱情與膨脹的工作狀態的反思和自省。
《一個接一個的戰爭》
回應人/藝術家:梁碩恩
《一個接一個的戰爭》(2011 年)是梁碩恩創作的關於他的朋友和合作者Warren Niesłuchowski 的電影。在本次展覽的作品《不斷的戰爭》中,觀眾將跟隨Nies.uchowski,扮演主人公自己,徘徊在接待他的一個宿主家的獨立圖書館中。
韓磊 《盆景園》
回應人/藝術家:韓磊 《盆景園》
韓磊在現場
“自我批評”展覽2017年5月27——9月17日在中間美術館展出。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