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由著名作家、《人民禁毒》雜誌副總編陳貝帝專訪的、本刊2017年第二期以重磅封面文章推出的《以藝交國,何錦耕油畫藝術的“非歐空間”》,日前已在全國發行上市了,並引來一片熱評:“他的油畫,讓我們有了一種奇妙的時空穿越!”
何錦耕的畫展吸引了眾多國內外觀眾
去年年底,我去了北京大山子的798,在朝鮮藝術館觀摩了何錦耕油畫藝術展覽。這是一個充滿創意和激情的地方。這個畫展,在來自各界的大咖、明星、藝腕、政要以及紅酒、咖啡、鮮花、美女的襯托和渲染下,讓我恍然覺得,這是一場充滿異域風情和夢幻迷彩的藝術盛宴。
我第一次認識何錦耕,是在考察晉察翼根據地的時候。這個地方叫逐鹿天橋山,人類的文明先河,就是從這裡開始和定格的。當時,考慮在這裡建一個老區影視創作拍攝基地。但讓我㤞異的是,他一個年輕人,竟然把一群實業家、藝術家和夢想家圈在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能量場,他的凝聚力和號召力,由此可略見一斑。
後來,我又得知,他在政務繁忙之餘,創作了不少充滿靈性的作品,這讓我對他肅然起敬。因為,在這個時代,碧藍的天空沒有了,淸澈的河水也沒有了,而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有美麗的畫,還有靈動的詩,還有一塊不再常有、但已稀缺的凈土,這就是他身處繁華而不驚並把觸角伸向更高宇宙的過人之處。
那天,看了他的畫展之後,更加堅定了我的想法。這個畫展分為三個空間:伊甸園禁果、都市女人和一簾幽夢。第一個空間是靈動而雋永的,第二空間是夢幻而慾望的,第三個空間是抽象而迷離的。這三個空間疊加在一起,就是人類的一次漫長而短暫的穿越,就是一個永遠走不到盡頭的“非歐空間”。
何錦耕的油畫,蘊含了大量的空間思維和穿越思維。他所體現出來的,就是一個不落俗套的“非歐空間”,把所有欣賞者帶入一個充滿想像力的世界。藝術從對稱走向不對稱,從“歐氏空間”走向“非歐空間”,讓傳統有限的平坦空間變得彎曲起來,無窮起來,從而為藝術家們打開了一重新的羅生門。我從他的畫裏,感受最大的就是他的“空間精神”,讓他所展現出來的內涵,不僅充滿了穿越,而且充滿了彎曲,從而給人一種穹頂之美。
事實上,他對藝術天生有一種如饑似渴的追求。他早期在藝術學院任教時,也曾創作過一些古典風格的作品。可後來他在創作上,就開始思考,如果只是以單純的傳統方式創作,那麼只能跟隨文藝復興時期那些大師的腳步,只能是亦步亦趨,不能是超越。所以,他潛心研磨、探索了一段時間之後,便把把古典和當代結合,把中國古風和西方油畫結合在一起,創作出了這種具有“非歐空間”的獨特畫風。
後來,隨著年紀增長,經歷的磨礪,他對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有了一個明確的定義。每一個藝術家或官員,他們出生時,只是一個普通的人,在他們被貼上某種標簽前,他首先是一個人,應該擔負作為一個人的道義和責任。而作為藝術家也要承擔起他本該面對這個社會所承擔的責任,比如用本身的藝術作品,用他特有的精神世界,去影響別人,給人們帶來更多的陽光和正能量,讓人們更好的理解什麼是愛,什麼是美。所有這些,都是藝術家所應該做的事情。
他是一個既能深入又可超脫的人。他所嚮往的生活狀態,並不是現在政務繁忙的炙手可熱狀態。他很喜歡大自然,在很幽靜的竹林裏,沒有太多嘈雜煩擾,生活能夠自給自足,偶爾和一些談得來的朋友一起喝喝茶,彈彈琴,聊聊畫,自得其樂就好,這才是他理想的狀態。但他又充滿夢想和激情,年輕有為,總想試試自己還有多大能量,到底能做多大事。這叫“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所以,他説,等他完成這些凡俗心願與社會責任,他就會退隱去過那樣的生活。
他愛藝術,他的社會責任也充滿了一種藝術情懷。在一次畫展上,他的一幅畫被一位國外文化參贊買走了。這幅畫,他本來只打算賣3萬元,但被那位文化參贊以12萬的價格給收藏了。於是,他決定,把多出部份捐出來,成立一個“錦耕藝術基金”, 調動一些社會力量,為國際文化藝術事業的開發和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不過,最讓我折服的,還是他的藝術理念和境界。一般來説,以藝交友,這是司空見慣;以藝交情,這也是人之常欲;而他,則是以藝交國,讓中國的藝術成為走向世界的紐帶和橋梁,這就是一種胸襟和境界了。為此,我不得不為他舉手齊眉、合足並立致敬!
他的以藝交國,他的胸懷世界,在我看來,已不是一個簡單的藝術概念了,而是一座列筍文化的峰巔,一個勁融思想的“非歐空間”!
(作者係著名作家、《人民禁毒》雜誌副總編輯、雲創富創始人 陳貝帝)
2017年2月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