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坐莊”到“中國在場”,海南國際旅遊貿易博覽會當代藝術展的立意有質的飛躍,凸顯中國文化與藝術的話語權,將中國本土藝術的現代化思想成果,自海南這個坐標點放射至全球,與來自於不同國家的學者、藝術家們共同分享。
徜徉在當代藝術的海洋中
“中國在場”東方文化藝術格局興起在即—2017海博會當代藝術重視中國話語權
由海南省商務廳、三亞市政府、商務部外貿發展局和海南省貿促會共同主辦的2017海南國際旅遊貿易博覽會(簡稱:海博會),于1月12日—15日在三亞美麗之冠舉行。
作為第二屆海博會,藝術板塊同樣佔較大的比重。包括了“中國在場—國際當代藝術論壇”和“2017海南國際當代藝術大展”兩項內容,共有70余位中外藝術家展出他們的藝術精品,涵蓋了水墨、油畫、版畫、雕塑、裝置、行為藝術等多種類。通過一會一展,全方位地展現中外藝術家的成就,為中國最南的省份注入濃厚文化藝術氣息,確立了中國當代藝術在世界範疇內的話語權,交流和探討文化藝術、創意思想及文化藝術消費市場未來的走向。
“2017海南國際當代藝術大展”由“水墨思想:圖像製造與書寫經驗”和“太平洋流:當代國際藝術經驗大展”兩個單元組成。總策劃于立告訴記者:“‘太平’是當代世界所共同抱有的美好願望;‘太平洋’是中國所處的海洋位置,也是中國海洋文化的衍生地,而環太平洋文化圈則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海南正處於這圈子之中,是面向海洋世界一個最大的門戶;‘洋流’是海洋裏的季節性暖流,意味著文化潛在地作用著。”
三亞的地理位置優越,處於太平洋的中間點,集中了許多當代藝術現象和藝術家群體,既包括原始文化現象,如澳大利亞、印度、巴基斯坦等土著民族文化現象,也包括當代一些前沿文化現象,如美國當代藝術思潮等。環太平洋流域面積佔世界海洋面積近1/2,産生了眾多除歐洲外的、主流的當代藝術理念指導下創作的藝術品,使得環太平洋流域成為産生最先進的藝術思想和藝術作品的地域之一。
“我們用文化來溫暖海洋,用藝術來平息海洋,用視覺智慧來化解海洋之中的惡浪。其實‘中國在場’,也就是‘太平洋在場’,在這個特殊的藝術與學術的盛會上,消弭了所謂的‘主次’、‘尊卑’、‘大小’等等級狀態,成為一次平等共用人類文明、共品藝術巔峰經驗的盛會。”
中國在場——國際當代藝術論壇的學術主持張強説:“在數千、乃至於數萬年前,太平洋流域的視覺文化體現出來的造型特徵,具有驚人的趨同性。時至今日,藝術已經由‘超功利的快感’原則的族群修養,走向了對於全民化的素養階段,而尤其是在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本土藝術進入國際化的時候,則標誌著一個新的時代到來。”
中國水墨與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關係
從“中國坐莊”到“中國在場”,海南國際旅遊貿易博覽會當代藝術展的立意有質的飛躍,凸顯中國文化與藝術的話語權,將中國本土藝術的現代化思想成果,自海南這個坐標點放射至全球,與來自於不同國家的學者、藝術家們共同分享。
1月14日,中國在場——國際當代藝術論壇在三亞美麗之冠會議廳舉行。張強首先在論壇仲介紹了中國在場的緣起、學術課題的設定以及學術期待。他認為中國藝術的一個代表人物是蘇東坡。蘇東坡高超的藝術造詣深得國人的愛戴,是中國人的文人偶像,也成為東方藝術的一個標誌性人物。蘇東坡涉及到的藝術領域,從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畫論、書論等等方面,皆有代表時代的卓越意義,同時具有超越時代的價值呈現,其以書法入畫的形式別具風格。
當下的學術語境之中,西方來自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對於人文學科的衝擊日漸嚴重。在強調學術規範化的同時,帶來了學術生産上的標準化趨勢。在這樣的學術工業化線路之中,藝術史、藝術理論研究之中的思想性生長,受到本能的抑制。在此層面上,蘇東坡對於藝術門類、藝術史與藝術理論認知上的超越與融會態度,無疑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如今,以蘇東坡的綜合性藝術修養為靈感,是否在現代可以突破藝術工業的瓶頸?
首位獲得“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華人畫家、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劉國松以《中國水墨畫你在場?》為題做了學術發言。他重溫了西歐藝術和東方的儒家文化,兩者的關聯與起源。劉國松自小學習繪畫,被譽為小畫家,大學二年級開始系統學習西洋畫法,從印象派開始學起,後來發現西方繪畫的靈感和起源竟然來自於中國,很多此時研究抽象表現派的畫家都是從東方藝術中得到了靈感,並現場對比舉例。左邊是中國書法,右邊是抽象表現派的大師作品。自此,劉國鬆開始反省,西方大師能夠取自中國文化來創作,我們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在中國藝術中找到靈感呢?隨後,他在油畫布上把中國水墨的元素加入,産生了中西合璧的油畫作品,有些已經在美國新加坡美術館收藏,此時,他已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
劉國松列舉了13世紀初中國畫家楊愷的畫作“潑墨仙人”與德國表現派的作品做對比,那個時代義大利文藝復興還未興起,我們中國至少領先七百年。為何中國傳統那麼優秀卻沒有發展?反而被西方超越?
劉國松後來在日本寺廟裏發現了東方禪畫,其年代比西方早1000年,於是其在20世紀69年代開始以狂草為靈感作畫,並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過程中他發現自己學習的立體派鼻祖馬蒂斯的作品,有些是從中國剪紙中學習而來,這再次令劉國松震撼,隨後他開始更加深入于中國水墨與現代西方繪畫的結合。
主場發酵:海南“藝術雅集”有底氣
2016海博會國際藝術時光展及海南首屆當代藝術雙年展的成功舉辦表明,海南的文化藝術底色並不是一片荒蕪,只是挖掘未盡。“大浪淘盡始見金”,海南終於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迎來了第一次的當代文化藝術雅集,彰顯了海南省獨有的文化資源和藝術展會優勢。
海博會國際當代藝術的一會一展,已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界思想碰撞的集聚地,延續了“藝術雅集”的內涵。從“中國坐莊”到“中國在場”,中外新老藝術家主張,各國各民族的文化藝術應融會貫通,既不壓制西方藝術的傳播與發展,也更重視中國本土藝術思想與作品的自我認同、歷史價值、發展和地位。
首次到訪的美國羅德島學院藝術部主任教授Richard Whitten在論壇作了主題為《BETWEEN TWO WORLDS》的發言,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一則由於自己為教育工作者,從實踐環節對美術教育有一定的見解和認識;二則,Richard先生的母親是第一位到紐約大學取得學位的中國女性;父親則是德裔美籍人,自身帶有的混合血統和中西融合的家庭氛圍,讓其天生有將東方風韻帶入西方技法的思維。Richard先生堅持藝術家的作品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活的理念。
日本藝術家、學者田口梅屋此次參展的作品為《墨棒》。一個由下而上,寓意著“進”;一個由上而下,寓意著“退”。而這兩個正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具有深刻的意義。他認為,當代藝術的創新要從源頭進行探索研究,像傳統的筆墨紙硯這些材料,單純簡約,正體現了書法這種簡單深奧的藝術。
著名漢字藝術家及概念推動者、北大資源學院漢字藝術系主任濮列平探討的主題為《世界冷戰思維結束後的大國藝術》。濮老師説:“以美國為主的當代藝術可能會走向式微 ,大國藝術形態的後續力量帶來的影響依舊會存在。世界文明是一體的,世界的光彩是需要新的元素的介入的——中國漢字藝術便是中國為世界藝術奉獻的新元素。以張強、于立、王曉明、謝海和我自身等為主的一批新水墨漢字推動者將會引領中國漢字藝術成為未來世界藝術發展中的主流藝術。”
海博會舉辦的國際當代藝術論壇,不僅突出了環太平洋流域的文化藝術思想特色,更在三亞本地的藝術品市場之上拓展了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的創新繁榮,海博會的藝術會展與多數藝術展不同,不僅針對專業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輻射面更擴展至大眾,真正實現了“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
“中國在場”藝術思想論壇,在2016“中國坐莊”高峰論壇的主題之上進行了延伸和擴展,在呈現藝術史“重構”格局上,將地域廣度和文化時空擴展到“太平洋”流域的原始文化層面,這無疑再次刷新了海博會的藝術能量之源。
于立和張強透露,明年的海博會藝術板塊還將繼續前行,有望升級為“太平洋思想節”,真正實現中國當代藝術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