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奉化露天彌勒大佛
彌勒菩薩銅像
布袋和尚行腳圖
宋 法常《布袋和尚圖》
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大人物彌勒,本是一位以“修慈”著稱的菩薩,到中國後,不僅形象大變——從莊嚴妙相變?yōu)樘恍赝苟堑男ο啵移湮磥矸鸬纳矸菀捕啻伪蝗死谩挠《鹊拇仁限D化成中國的布袋和尚,使得彌勒佛充滿了傳奇色彩。
彌勒笑口常開之因
解釋不一
中國式的佛教造像,一般都妙相莊嚴,衣冠整齊,表情慈善,甚至呈現(xiàn)女性化的姿態(tài)。唯有彌勒造像袒胸凸肚,笑容可掬,表情滑稽,不僅令小孩子一見就笑,覺得這個胖大和尚非常好玩,而不茍言笑的大人們也忍俊不禁,頓生親切之感、歡喜之心。
彌勒為何總是笑口常開?彌勒像旁常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下聯(lián)是:“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副對聯(lián)固然對彌勒之笑闡釋得很精闢,但很多人有不同看法。
有人認為,這是彌勒自己大徹大悟而達到了妙覺圓通境界的歡樂;有人認為,這是對善男信女前來頂禮膜拜而隨緣佈施表示高興;還有人認為,這是對大千世界蕓蕓眾生的愚頑迷惘表示揶揄。究竟哪一種説法正確?誰也説不清楚。
據(jù)説,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到鎮(zhèn)江金山的江天寺禮佛。他拾級而上,步入山門,迎面就看到彌勒那張笑臉。乾隆回頭問隨侍在側的紀曉嵐:“你看,他何以對著朕笑呢?”紀曉嵐回答説:“佛見佛笑。”乾隆又問:“他何以又對著卿笑呢?”紀曉嵐答:“他笑小臣生生世世緣淺福薄,不過是一塊微賤的料。”乾隆聽了哈哈大笑,對紀曉嵐隨機應對的阿諛之詞非常滿意。可見紀曉嵐不僅學識淵博,拍馬屁的功夫也非同一般。
古印度彌勒原本妙相莊嚴
然而,中國人常見的這尊彌勒造像卻是一尊漢化的造像,在古印度,彌勒的本相並非如此。據(jù)佛經記載,彌勒出生於古印度南天竺一個貴族家庭,出生時便相貌華美莊嚴,全身金黃色。彌勒是他的姓,意譯為慈氏;阿逸多是他的名,意譯為無能勝。《阿彌陀經疏》這樣解釋這個姓名的含義:“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
佛經還記載,彌勒後來成了釋迦牟尼的弟子,他侍立佛側聽佛説法時,佛祖曾預言他將繼承自己的佛位,成為未來娑婆世界的教主,故被人稱為“當來下生彌勒佛”。彌勒跟隨釋迦牟尼修煉,卻先佛入滅,上生至兜率天,享受種種極妙之樂事。
《彌勒下生經》預言,彌勒將於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降至閻浮提國雞頭城,從該國大臣修梵摩之妻腋下出生,于龍華樹下大會佛眾,成就佛道,並使與會的九十四億信徒皆得羅漢果。
這個閻浮提國因為是彌勒降生之地,“夜雨香澤,晝則清和”,“谷食豐賤”,“人民熾盛”,“甘果美樹,香氣殊好”,“自然生粳米,亦無皮裹,極為香美,食無患苦”,“金銀、珍寶、硨磲、瑪瑙、真珠、琥珀各散在地,無人省錄”。該國最神奇的地方是無論男女在大小便時,“地為之開,事論之後,地復還合”。到了夜晚,人們熟睡之後,有羅剎鬼“除去穢惡諸不凈者,又以香汁而灑其地,極為香凈”。
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可免除一切勞作與愁苦、污穢與醜行,一切皆能盡如人意。可能這就是佛教所謂的“凈土”吧?
布袋和尚臨終有偈民間誤為彌勒化身
印度的佛教造像,一般頭髮短而蜷曲,眼瞼下垂,表情嚴肅,並不像中國和尚那樣剃光頭,更不作嬉皮笑臉狀。印度原先的彌勒像法相華美莊嚴,首戴天冠,身披瓔珞,中國早期的彌勒像也是這樣。如河北正定縣隆興寺裏有一座慈氏閣,閣裏立者一尊印度式的彌勒像。這尊彌勒像眼觀鼻、鼻觀心,凝神入定,妙相莊嚴,與後來中國式的彌勒像迥然不同。
妙相莊嚴的印度彌勒像被中國人改造成形象詼諧的大肚和尚,並非無中生有,而是事出有因:五代後梁貞明年間,明州岳林寺(在浙江奉化)來了一位容貌古怪的僧人,法名契此,號長汀子。他身材矮胖,形象猥瑣,大腹便便,常用一根木棍挑著一個布袋,內裝日常用具,四處化緣,隨地坐臥,人稱“布袋和尚”。他語無倫次,似癲似癡,卻善知天文地理:天將雨,即穿鞋;天轉旱,即拖木屐。他還能預示吉兇,與人言禍福,十分靈驗。如有人問他佛法大意是什麼,他就放下布袋,將袋中之物傾瀉于地,叉手而立,叫道:“看!看!”別人不理解,再問,他便收拾東西,背起布袋就走。其實布袋和尚是用“行為藝術”告訴人們:心若放下一切世俗的事情,就是懂了佛法。
據(jù)傳,布袋和尚臨終前端坐在岳林寺東廊下一磐石上口占一偈,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人們便以為布袋和尚是彌勒的化身。岳林寺的僧人將他葬在寺西,為其造塔,稱為彌勒庵,宋初賜號定應大師。於是,從北宋開始,人們逐漸以大肚彌勒像取代印度式的彌勒像。
佛教寺廟裏的彌勒像,多放在天王殿。由山門往裏走,第一重殿便是天王殿,殿內有六尊造像,殿中間是彌勒像,面對山門,他的背後是韋馱像,面對大雄寶殿,殿兩側是四大天王像,所以人們一進山門就會看到彌勒。這樣擺放彌勒實在高明,彌勒熱情隨和,笑口常開,吸引了眾多的善男信女,從而使寺廟香火旺盛。
武則天為帝位自稱彌勒下生
經常有人問:彌勒到底是佛還是菩薩?如何區(qū)分彌勒佛像和彌勒菩薩像?按佛教的説法,彌勒是未來佛,現(xiàn)在是菩薩,居住在兜率天。兜率意為喜足。兜率天中有內院、外院之分,外院是上生天界眾人遊樂之處,內院則是補處菩薩住處。
所謂補處菩薩,是修菩薩道已達最高境界而待時下生人間成佛的菩薩,即候補佛。釋迦牟尼下生成佛前,曾以補處菩薩的身份住在兜率內院,成佛後,彌勒便接替了他的位置,所以彌勒在佛教中的地位相當於人間的儲君。彌勒的造像因此也分兩種:一種即未來佛像,常與過去佛(燃燈佛或迦葉佛)、現(xiàn)在佛(釋迦牟尼)一起出現(xiàn)在寺廟的寶殿;另一種造像為菩薩像,常戴天冠,單獨擺放。彌勒傳到中國以後,其莊嚴的造像隨著布袋和尚的出現(xiàn)為之一變,中國人更願意接受笑口常開的大肚佛形象。
古人不僅把彌勒的形象改了,連他的住處也送給了道教的太上老君。在《西遊記》中,兜率天宮是太上老君居住煉丹的地方。布袋是彌勒的法寶,傳説五代時桑維翰出使契丹,見一僧提著布袋,估計就是布袋和尚,便問布袋是什麼,和尚説:“此為氣母,常從旺處遊行。”
此外,由於彌勒身份特殊,歷史上一些民間組織和野心家常打出彌勒的旗號,甚至自稱是彌勒下生,為改朝換代當皇帝製造“天授”輿論。僅在隋煬帝大業(yè)年間,這類事情就接連發(fā)生了三次。元朝末年,紅巾軍以“彌勒降生,明王出世”的名義相號召,掀起了席捲全國的起義浪潮。直至清代中時,仍有白蓮教等秘密組織以彌勒下世為號召,惑人聚眾,與當政者為敵。
武則天在稱帝前,令懷義等人造《大雲經疏》,內稱武則天是彌勒下生,當作閻浮提國主,為自己登上女皇寶座大造輿論,並把自己的尊號名之為“慈氏越古天冊金輪聖神”,從而堂而皇之地改李唐為武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