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現場
2014年7月19日下午3點,“城?查無此人——當代性與青年藝術家的集體反思”藝術展在炎黃藝術館舉辦了開幕式。本次展覽為清華學派第三次大展,主辦方為炎黃藝術館,策展人高登科、吳雙,展覽于炎黃藝術館1、2層展廳同時展出,邀請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著名批評家、藝術市場名流作為嘉賓,並同時伴有研討會、跨界沙龍、公眾交流項目等,展覽將持續兩周左右。
本次參展的藝術家多為清華學派成員,清華學派不拘泥于清華美院,而是將當代人文環境作為著眼點,把藝術作為介入生活、大眾以及完成時代使命的方式,以完全開放的姿態與社會各界進行廣泛交流。本次展覽參展成員包含老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多個院校背景的青年藝術家,還有來自香港藝術家,一起參與到當代城市與創作主體、當代性等問題的討論中。
當代青年藝術家很多人不謀而合地反映城市生活的困境。“查無此人”,首先反映出青年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的虛無感,其次反映的是當代生活對人過度身份化後的空洞現實,再者,“查無此人”用一種近乎生硬、權威的語調,呈現出青年藝術家對當代社會反思、戲謔又略帶嘲諷的姿態。
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對作為主體的“人”一直是採用一種半回避的姿態,而當代性則是對主體的持續關注。當代性的命題隨著時代的發展是討論不完的,也只有“當代性”的概念才能擺脫既定歷史時段,不斷地豐富主體、關注主體。安德生認為,當代性概念既指審視作者生活時代語境中作者創作的各方面特徵,又指讓觀者意識到作品與當前知性關注的相關性。雖然這個定義沒有涵蓋當代性的豐富意義,但是明確涵蓋了作為觀者和創作者的雙重主體。“當代是一切共存”。在場性和一致性是當代性的首要結構特徵。伊萬諾娃認為,“持續當代性(persistent contemporanaeity)才是真正的當代性”,而且是一種“朝前看”的當代性。而對於真正的人的主體而言,當代性是生命存在的此在性。“查無此人”展覽中的作品,有對“此在”的質疑,有對公共性的詰問,有對公共事件的拷問,有對現實邊界的戲謔,這些正是對“當代性”這一命題進行的集體反思。
“查無此人”,既是對創作主體的反思,也是對當下藝術機制的一種戲謔。
藝術展現場
藝術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