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馬年元宵節,在河南博物院廣場上,一場名為“奔馬迎春——中國馬文物”的圖片聯展正在這裡舉行,不少市民觀看展覽後感嘆:原來,在中國歷史上,馬發揮了決定國家興衰的作用。而走進河南博物院基本陳列《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展廳,通過多件和馬有關的文物,人們又能感受到,馬的發展史還影響了歷史進程。
【現場】 “奔馬迎春”詮釋馬事
上午9時,河南博物院廣場上,新搭的走廊張燈結綵,一幅幅與“馬”相關的文物圖片和市民見面。這就是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文物報社承辦的“奔馬迎春——中國馬文物”圖片展。
此次展出的文物圖片,取材于近50家文物收藏機構的150余件(套)與馬有關的文物,包括繪畫(壁畫、巖畫、書畫、畫像石、畫像磚、年畫),陶、瓷、銅、木、金、玉、石刻材質俑類,馬具,車馬坑,以及銅鼓、石槨、瓷枕、木雕、剪紙、皮影、版畫、封泥上的馬形象。
這些圖片既有大家熟悉的秦代銅車馬、漢代銅奔馬、唐代三彩馬,也有罕見的漢代木馬、唐代騰空女騎俑和藍彩騾。河南博物院館藏的鎏金青銅馬、彩繪勾頭馬等珍貴文物也在展覽中佔據醒目位置。
“這組圖片展示了馬在提升人類運輸、戰爭和勞動方面的能力,同時也讓大家看到了馬在促進遷徙、民族融合和文化傳播方面的貢獻,受益匪淺。”觀眾劉琴琴感慨。
【展廳】 多件文物凝聚馬史
除了圖片聯展上的馬,走進河南博物院《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展廳,“車馬過闕畫像磚”、“天馬、虎畫像磚”、“扶桑樹、小吏、馬、鶴畫像磚”、“泗水撈鼎畫像磚”、“車馬出行拜謁畫像磚”映入眼簾,每一塊畫像磚上,都有精緻的馬匹形象,栩栩如生。
“這些畫像磚均出土于墓葬,那麼,這些畫像磚上為什麼都有馬呢?”河南博物院講解員郭倩説,秦漢時期莊園經濟比較發達,地主多,他們出行都靠馬,因此,墓葬配飾中,也都帶有馬或馬車。
【亮點】 大唐盛世女人也愛騎馬
“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馬的地位非常高,新鄭的車馬坑、洛陽的天子駕六車馬坑,都從一定程度上説明瞭馬的重要性。另外,當時打仗也離不開馬。”郭倩説,雖然馬十分重要,但馬牧業發展的頂峰是在唐朝。
唐前期國家安定,社會經濟空前繁榮,為發展馬牧業生産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唐朝統治者高度重視馬牧業生産,為此組織和制定了系統完整的馬政機構和制度,建立了規模宏大的監牧基地,大力開展對外馬匹貿易,採取了鼓勵養私馬的措施和政策,從而使唐朝的馬牧業達到了我國自秦漢以來最興盛的歷史時期。
值得關注的是,唐朝周邊國家和地區經常給唐朝進貢,貢獻的禮品中往往有大批的駿馬。同時,唐朝女性也十分愛好騎馬。在展廳中,兩尊“三彩騎馬女俑”就是很好的見證。大詩人李白在《陌上贈美人》中曰,“駿馬驕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雲車。美人一笑褰珠箔,遙指紅樓是妾家。”
【意義】 在古代 駿馬決定國家興衰
郭倩説,在所有的動物中,馬是與人類最密切、最親近、最能溝通交流的動物之一,也唯有馬匹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歷史的進程。
漢家皇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其最主要的目的乃是尋找並獲得馬這種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只要有了戰馬,漢家兒男衛青、霍去病等就可以千里直擊,戰勝匈奴。
“兩漢之後,馬政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立國之政。同北方遊牧民族打仗,騎兵是制勝的關鍵性因素之一。”郭倩説,到了宋朝,在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時,總是不堪一擊,仔細分析宋史,會發現宋代不堪一擊的背後,除了皇家防範武將、不重視軍事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沒有大規模飼養戰馬,沒有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軍團。
“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在冷兵器時代,馬決定了國家的興衰。”郭倩説, 馬身上集中了幾乎一切人類所認可的美好品德,因此,馬就是人的縮影,它們是和人類一起深刻地塑造了世界文明進程的動物。這才有了馬文化,才有了馬藝術,才有了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