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張曉剛的母親於今年去世。他最為人所知的《大家庭》系列作品中那個瓜子臉、小嘴、兩道細細的彎眉的女人原型,就是他的母親。母親去世後,張曉剛在可以映出人影的鋼板上繪製了作品《母親的靈魂》,畫面中只有斑駁的老傢具,一如母親在世時那樣陳列著。如今,這幅作品正在北京今日美術館展出。
此次名為《16:9》的展覽展出了張曉剛于2010年的油畫新作。綠墻、黃孩子、燈泡、墨水漬,張曉剛延續(xù)了之前作品中的符號系統(tǒng),只不過,這次所有的作品一律在16:9的構圖裏展現(xiàn),老記憶被重新定格在“寬銀幕”裏。
據(jù)策展人冷林介紹,“16:9”是一種流行的電影、電腦和電視機螢幕尺寸,被人們俗稱為寬銀幕。眼下,螢幕為4比3結構的老電視機,正在逐漸被16:9的寬銀幕取代。
在張曉剛看來,“16:9”是看待世界的一種視覺角度,人們越來越依賴這樣的方式和尺寸去感知世界。“比例的改變,是觀察事物、生活的改變。這是一種象徵,是我們已經(jīng)有了以及還想要的東西。”張曉剛説。
儘管表達的媒介和方式産生變化,但在張曉剛的作品中,依然體現(xiàn)了對個體記憶的珍視。在新作《車窗》系列中,通過火車車窗,張曉剛展示了一次記憶之旅:窗外孤獨的小提琴手,火柴盒式的學校教學樓,還有那些“七分錢一塊的燒豆腐,兩毛錢一兩的清酒,錄得模模糊糊的《一個華沙倖存者》”……這列火車曾在他早期求學和生活中扮演過非常重要的角色,“看到的也許不是車窗的外面,而就是內(nèi)心。”
“我喜歡有距離的,對靠得太近的看不清楚。我很少畫寫生,覺得會被對象牽走、沒有想像力了。”張曉剛説,“回憶是幫助你思考,幫助你好好生活。生活變化太快,我把握不住,能把握的就是我的夢和回憶。”
對於作品是否有突破這樣的問題,張曉剛的回答是“如果每年能進步一釐米就是成功了”。“我這幾年的狀態(tài)很夢幻,藝術已經(jīng)變得很日常,是每天要面對的。不像年輕時,我要去奮鬥。現(xiàn)在重要的是你還能不能畫,還想不想畫。藝術家是沒有退休的。”張曉剛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