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者拿著放大鏡在仔細看著這幅夏繡圖。
22日,記者在中國鄱陽湖國際生態(tài)文化節(jié)上看到,分居臺北故宮博物院和浙江博物館的各一截《富春山居圖》,歷時7個月在江西用夏布刺繡的形式完成了“圓合”。
江西夏布刺繡創(chuàng)始人張小紅向中新社記者介紹,這幅刺繡版《富春山居圖》是從今年三月初開始製作,七名“繡娘”歷時七個多月用夏布刺繡而成,整幅圖完工時長6.45米,高0.3米。
據(jù)介紹,名畫《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壇宗師黃公望所作,堪稱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因歷史原因,這幅畫輾轉(zhuǎn)流失分成兩半,前段較小,稱“剩山圖”,現(xiàn)藏浙江省博物館;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張小紅説,2010年,溫家寶總理在兩會上説到黃公望和《富春山居圖》,“我希望兩半幅畫什麼時候能合成一整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在海峽兩岸分別半個多世紀的《富春山居圖》再一次受到了萬眾矚目。
“通過夏布刺繡的形式圓合兩幅畫,這在刺繡中屬首次”,張小紅説,也是希望借此表達我們共同的願望,“讓兩半幅畫完整在展現(xiàn)在一幅畫上””。
據(jù)了解,夏繡《富春山居圖》的布料選用當?shù)靥禺b的夏布,強度高、抗拉扯性強且不易退色,這種用苧麻(俗稱中國草)純手工紡織而成的平紋布,技藝歷經(jīng)千年傳承,此前已被國家列為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