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中國國家畫院七個專業(yè)院在北京正式成立,新開設的國畫院、油畫院、版畫院、雕塑院、書法篆刻院、美術史論研究院和公共藝術院,今後將為中國美術行使專業(yè)職能。
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在談及這次大規(guī)模改制的原委時表示,過去多年中,各種體制、各種類型的畫院面臨著新形勢下發(fā)展的各種問題。近年來陳丹青、吳冠中等人尖銳地批評了文聯(lián)、美協(xié)、畫院,其中很多意見切中時弊,引起全國畫界的思考。而這些並非根本原因,這次改制歸根到底是因為“在當前的文化體制改革中,畫院往哪去的問題不可回避。畫院若沒有作為,就該解散,如果不正視新形勢的新要求,畫院的生存受到質(zhì)疑將是一種必然”。
誠如此言,在過去的這些年中,美協(xié)、畫院等美術機構,屢屢被批評界視作不思進取、創(chuàng)造力枯竭、制售行畫的象徵,由於其體制的門檻,這些機構形成了封閉、自我迴圈的傳統(tǒng),與其他藝術門類和體制外藝術家的交流近乎絕跡。凡此種種的現(xiàn)象,給畫院等藝術機構帶來了大量負面影響。
為此,在最近的一年多時間裏,楊曉陽和中國畫院的領導層,走訪了全國最重要的美術機構,各地最著名的美術家和老幹部及遺屬,聽取意見和建議。在廣泛、大規(guī)模地深入調(diào)查研究後,他們得出這樣的結論:畫院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怎樣辦好的問題。解決之道就是遵循文化部“做大做強”的發(fā)展目標,以七個專業(yè)院為依託,以少而精的機構模式和專聘結合的用人制度,將畫院的影響輻射至全國甚至全世界。
聘請業(yè)內(nèi)最優(yōu)秀的人才作為七個專業(yè)院的院長是重中之重,就名單而言也確實是豪華陣容。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院長為方增先,油畫院院長詹建俊、版畫院院長黃永玉、雕塑院院長錢邵武、書法篆刻院院長沈鵬、美術史論研究院院長邵大箴、公共藝術院院長袁運甫。這還不是全部,“聘一批畫家、建一批畫室、建設一個中國美術發(fā)展工程、建設一個中國美術海外推廣工程、留下一批精品”是中國畫院改制之後將要完成的“五個一工程”。對於這個系統(tǒng)工程,楊曉陽寄予厚望。他説,中國畫院應該“迅速凝聚全國最高水準,組成美術的‘國家隊’,迎接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
“國家隊”這個詞語讓人迅速想起,新任中國當代藝術院院長羅中立半個月前也曾説,要組建一支“當代藝術國家隊”。中國當代藝術院和中國畫院,先後都有大動作,很容易讓人解讀出有一雙巨手,在官方美術和當代藝術這兩個領域都開始資源整合,使其服務於國家文化戰(zhàn)略。體制內(nèi)外的藝術,從前在同一塊疆域裏並行多年、井水不犯河水,有如藝術的兩個江湖,如今在一個文化戰(zhàn)略的糅合下漸成一體。
這正是藝術在文化政治中的真實寫照。如同中國畫院三十年的變遷,它的前身是1977年“文革”結束後文化部組織的“創(chuàng)作組”,到了1981年被改名為“中國畫研究院”,2006年更名為“中國國家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