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自1998年起,臺北雙年展已成為當代藝術的主要前哨基地。2010第七屆臺北雙年展嘗試反思文化生産狀態,尤其是針對雙年展本身,以重新審視藝術的政治性;它的批判立場不僅針對藝術生産如何被管理和運用,也針對生産模式如何被區分和歸類。因此,本展覽反思當代藝術和雙年展現象的位置,將看來自然的展覽場景中通常被隱藏和壓抑的立場呈現,做為一種政治的表態,藝術的探討、策展手法和文化知識的生産將受到檢視。多項特殊機制被用來擴大雙年展的論證空間,例如納入策展的批判以做為展覽的建議和批評、將雙年展分階段披露,和在日程上加入不同事件與活動。因此,這種雙年展的自我反思性質轉化成為展覽結構的改寫:從在地展覽歷史、持續的論述情境、開放的教育行動,以及讓藝術家廣泛參與。
透過架構性的調整,2010臺北雙年展重新思索雙年展的形式,雖然並沒有駭人驚俗的策展主題,但是我們正是要將著眼點放在雙年展本身的獨特性——雙年展本身的差異性,以及它的生産狀態。這些做法代表脫離紙上談兵的行動主義和權宜的團結:與其從特定的距離提出「社會政治」的要求,本屆雙年展是從藝術與文化的臨界點開始展開的政治時刻。
展覽結構的調整:再訪雙年展
避免展覽總得從新開始,TB10將過去臺北雙年展累積的成果為基礎,邀請4組2008臺北雙年展參展藝術家回來,以批判眼光重溫他們之前的參展作品。4組藝術家分別為:拉拉.阿爾瑪雀紀(Lara Almarcegui)、布拉克.德里爾(Burak Delier)、Irwin、Superflex。
兩年計劃
最初被邀請參加TB10的藝術家參與了更廣泛的策展討論,結果令TB10轉變為一個兩年的計劃,將衍生出2012年一系列小型的展覽。這過程由目前尚在研擬的學術框架為基礎,希冀建立一個可持續的藝術─教育結構。我們將與臺北當代藝術中心合作,值得一提的是,該藝術中心設立的緣起,正是從藝術家楊俊2008臺北雙年展的作品為發端。
展演
參展藝術家的數量,刻意限制在23位。展出的37件作品中,約略五成是新的委任作品,以及許多改編舊作的製作;許多作品都以「過程」的方式展現,三分之一以上以「集體合作」的方式呈現,以及擴大到另外50位藝術家的參與。
衛星計劃
TB10邀請了三位藝評人,在展覽期間持續提供不留情面的意見與評論,這也形同是介入。
此活動希望顛覆知識分子與自主性的對立。
九月事件
眾多的活動會在展覽前展開,提供比以往更混合,更為線性發展的時間表。
藝術家影院
放映包括36位藝術家的50部影片,並由藝術家設計電影院的空間,提供電影院的觀覺條件。
演講劇場
為了避免研討會翻譯常見的問題,TB10邀請演員以中文朗讀演繹多篇重要的論文,從不同角度解釋雙年展及其現象。
聯動計劃
八個在臺北的藝術空間提出了不同程度的合作,這些並非平行或策展的展演計劃,以不同的特色和方法介入雙年展脈絡。
|